相傳很早以前,小村周圍雜草叢生,村民們世世代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約在明朝中期,河南中原地區孫思淵一家為躲避戰亂遷移到了這裡。孫家是個中醫世家,發現這裡遍地的野草竟是一種罕見的寶貝「牙疳藥」(當地人後來叫做酒藥草)。牙疳藥除了可以祛風除溼、健脾消積外,還是酒藥的原料,酒藥拌以糯米則可以做成米酒。
秋收過後,孫思淵全家老小齊上陣,割下牙疳藥,下鍋煮成黃褐色的原露,待自然冷卻,拌以麵粉做成酒藥。然後再以糯米浸泡,蒸成飯,冷卻後灑上酒藥碾成的粉,封缸發酵,若干天后補水釀成酒。等到開缸時,陣陣酒香肆無忌憚地從酒缸裡衝出來,芬芳撲鼻,引得全村嘖嘖稱奇;入口品嘗,但覺醇甜甘爽,落口怡暢,回味無窮。
為了報答村民的照顧之恩,孫家無償把做酒的技術傳授給了村民,村民又傳授給了親戚朋友。沒過多久,這裡的老百姓都學會了做酒。每年秋收之後,當地老百姓家家戶戶忙著蒸飯做酒,陣陣酒香意味著又一個豐收年。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忙活了一年,一把黃豆、一碟花生就著一碗米酒,成為他們最大的享受。
做酒的技術已經為老百姓所共享,但是做酒的技術良莠不齊。怎樣把酒做得味道更好並且質量穩定呢?孫思淵決定改進做酒工藝。他仔細翻閱古籍,又不斷摸索實踐,終於總結出一套獨特的做法。在選料上,草藥、糯米、麵粉均選用當地生產的上等材質,水選用顧山的泉水;在衛生方面,所用的器具都要用開水消毒,絕不允許因沾染異物而變味,特別是水和油;在技術方面,確定草藥、水、麵粉、糯米的最佳比例,火候、溫度、時間的最佳控制點。在這個基礎上,孫家又採集了當地常見的一些花卉,做成了紅花酒、桂花酒和菊花酒等品種。
孫家這項技術傳子不傳女,隨著人丁的繁衍,孫家越來越多的後代掌握了這項技術,做出了品質上好的米酒。一傳十,十傳百,方圓百裡都知道孫家米酒味道特別純正,紛紛上門求酒。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這個小村為「賣酒巷」。由於賣酒巷的名氣越來越大,解放前曾一度在這裡設立賣酒巷鄉,政府駐地就設在賣酒巷。有道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翻過歷史的年輪,我們依稀可以想見賣酒巷當年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