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喬苗兒
昨晚,第32屆電視劇飛天獎落幕。
本屆飛天獎設4個單項獎,分別為優秀編劇、導演和男女演員獎,《外交風雲》編劇馬繼紅、《老酒館》導演劉江、《情滿四合院》主演何冰、《老酒館》主演秦海璐獲獎。
優秀電視劇獎則分為 「時代奮鬥」「年代故事」「理想初心」三個版塊進行頒獎,包括《最美的青春》《老酒館》《外交風雲》在內的16部作品獲獎。
今年的飛天獎有了新的變化,首次將網絡劇納入評獎範圍,前提是播出時需取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的作品可參選,《破冰行動》《長安十二時辰》《忽而,今夏》《你好,對方辯友》等網劇獲得提名,最終均未能獲獎。
評獎既是為電視劇提供專業、客觀的評判標準和參照系,同樣也是行業發展變化的反應。
筆者試圖通過梳理新世紀後歷屆飛天獎獎項設置、獲獎作品題材類型,以此為切口來觀察內容領域的發展變化。
重大題材佔比高
飛天獎由中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承辦。作為電視劇界最高級別的政府獎項,飛天獎在評獎中側重作品的意識形態、精神導向,主旋律作品,尤其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獲獎劇目多、頻率高。
今年的飛天獎在優秀電視劇獎項的設置上與第30屆、31屆基本一致,時代奮鬥、年代故事、理想初心三類分別對應此前的現實題材、歷史題材、重大題材,其中理想初心單元獲獎數量最多,有8部,也是近年來此類題材獲獎數目之最。
這些作品貫穿了革命歲月、新中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後等不同歷史階段,所涉類型也包含戰爭、人物傳記、創業史等不同領域,有著共同的精神書寫:在革命歲月裡高舉信仰,在時代風雲中初心不忘,將紅色基因注入史詩,把崇高品格融於人性描摹。
今年飛天獎重大題材的獲獎劇目多,也因為生產的文本多。2019年適逢建國70周年,湧現了大量獻禮劇目。近幾年是獻禮的密集點,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大量相關重大題材也在拍攝中,下一屆的飛天獎,重大題材領跑也成定局。
另外,反應當下社會生活的現實題材劇目歷來也是飛天獎的常客。今年「時代奮鬥」主題中,《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急診科醫生》《小歡喜》4部作品獲獎,《在遠方》《歸去來》等數部作品入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飛天獎的評選標準:專業、深入開掘特定行業,展現行業發展變化的作品受青睞;關照社會熱點話題,著眼民生現實的作品受青睞;小切口大格局將個人命運和社會發展變遷融為一體的作品受青睞。
網劇崛起,古裝落寞
繼白玉蘭獎、金鷹獎後,作為三大主流電視獎中含金量頗高的政府獎,本屆飛天獎也首次將「重點視頻網站首播的電視劇」納入了評選範圍,包括《破冰行動》《長安十二時辰》《忽而今夏》《你好,對方辯友》等在內的多部網劇入圍。
需注意的是,能夠參評飛天獎的網絡劇作品是「劇」字當頭,必須要持有劇字號的發行許可證。從報審流程上來說,「網」字備案號歸廣電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劇」字號發行許可證歸廣電總局電視劇司,發證機關有根本不同。
因此標準,在今年飛天獎的評選中,是不包含只有備案號的純網絡劇作品的。此前,負責飛天獎籌備的相關機構工作人員透露,針對網絡劇納入評選的標準仍在不斷完善過程中,不排除會考慮將擴大入選範圍,使僅有網絡備案號的純網劇中的精品劇目也能走進主流獎項視野。
站在行業的角度,隨著內容發展對評獎標準進行實時更新,勢在必行,尤其是近年來視頻網站不斷推出題材新穎、思想精深、內容精湛,不僅面向網絡年輕觀眾,更能「出圈」受到廣泛觀眾好評的作品。
以今年的懸疑短劇集熱為例,優酷、騰訊、愛奇藝先後推出了多部優質的12集懸疑短劇,從片頭不難看出,《白色月光》拿到了在電視臺播出的發行許可證,而另兩部《摩天大樓》和《沉默的真相》則是備案號。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網絡劇的評價體系尚未發展完善,而主流獎項的肯定則是建全評價體系的重要一環,對於獎項本身來說,及時根據行業發展進行調整也是提升獎項公信力的一種方式。也期待下一屆的飛天獎評選中,網絡劇能夠真正佔據一席之地。
和網劇的崛起不同,今年古裝劇在飛天獎的評選中竟然顆粒無收,實數遺憾。此前行業或者觀眾中不乏有聲音指出,飛天獎注重意識形態屬性,評獎是題材決定論,古裝劇歷來難得青眼。
這種看法有失公允,古裝劇向來是飛天獎的座上賓,從新世紀初期開始,每年幾乎都有1-2部古裝劇,歷史劇獲獎。
2001年,《大明宮詞》獲優秀美術獎;2003年,《神醫喜來樂》獲長篇電視劇二等獎,演員李保田獲優秀男主角獎;2005年,《漢武大帝》獲長篇電視劇二等獎,導演胡玫獲優秀導演獎,《成吉思汗》獲長篇電視劇三等獎;2007年,《大明王朝1566》獲長篇電視劇三等獎;2011年《新安家族》獲長篇電視劇三等獎。
從2015年第30屆飛天獎開始,獎項不再按照電視劇篇幅劃定獎項,而改以根據類型劃分,歷史題材類電視劇單獨成為評獎版塊,《琅琊榜》《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大秦帝國之縱橫》等作品先後獲獎。
由此可見,飛天獎並沒有冷落歷史劇,反而在早年的評選中,《神醫喜來樂》《新安家族》此類帶有傳奇性質,並非正劇的古裝歷史劇仍舊能夠捧杯而歸。
相比之下,今年的古裝劇則尤顯落寞。在優秀電視劇獎的劃分中,「年代故事」雖然範圍廣,但主要集中在民國或建國前後,成為年代劇的主場。《大明風華》《長安十二時辰》都止步於提名,其中《長安十二時辰》還是近年崛起的優秀網絡劇代表,而另外一部古裝網絡劇《慶餘年》則沒有入圍。
不斷調整的獎項設定
通過對新世紀後十幾屆飛天獎獲獎名單的梳理和總結,筆者發現,飛天獎的獎項數量不斷減少,獲獎的名額也在減少。這一現象,喜憂參半。
早年的飛天獎,優秀男女演員獎一直分別有兩個獲獎者,這種形式一直持續到第29屆,到第30屆才變為唯一獲獎人,「雙黃蛋」的獎項設定也一度引起爭議。
之所以設定為兩人獲獎,筆者通過梳理歷年獲獎名單發現,雖然優秀男女演員均有兩位獲獎者,但他們出演的都是不同類型的劇目,文無第一,換言之也就不存在「並列」的關係。改為單人單獎後,這一獎項的含金量無疑更高了,因為競爭也更加激烈。
之前的飛天獎單項獎還設有美術獎、攝影獎等表彰幕後主創的獎項,由於和白玉蘭獎項設置的重疊,從2011年第28屆飛天獎開始,此類獎項不再單獨設獎,單項獎由編劇、導演、男女演員獎四項組成,並固定下來延續至今。
如果說還有遺憾,則是伴隨著獎項一道消失的電視劇類型。少兒類電視劇的評獎永遠地停留在了2013年,同時不再單獨設獎的還有系列電視劇獎,更早消失的獎項還有戲曲電視劇。獎項消失的背後,是沒有足夠多的文本參評。
隨著網際網路的崛起,我們不斷談論起「年輕觀眾」的審美喜好,卻忽略了年輕觀眾中還有一部分是少年兒童。不得不承認,在當下的電視劇市場,能夠適合中小學生、初中生等6-14歲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劇目實在是鳳毛麟角。
而作為成長在90年代中的電視兒童,《校園先鋒》《十七歲不哭》《花季雨季》《五彩戲娃》《小龍人》等優秀的少兒電視劇幾乎伴隨著筆者的成長,並且長存於記憶中。而如今的少年兒童,已經找不到像《快樂星球》這樣適合他們觀看的劇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