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檔電影向來是中國電影行業的重頭戲,那些有實力的電影絕大部分都會選擇在春節期間上映,為這個中國最為重要的節日裡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今年受到疫情影響,影院全面封閉,讓我們期待的春節檔電影未能如約而至,著實讓人遺憾。
不過,隨著疫情結束,影院的復工復產,那些隱藏了大半年的電影終於要再度回歸了,而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等實力演員主演的《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成為率先與觀眾見面的國慶檔大片。
離9月25日還有一段距離,但最終發布的「拼搏」版預報,卻實打實激起了觀眾熱情似火的期待。
許多人和小編一樣,看到「中國女排」四個字,第一反應是:穩了。
從感性的角度講,中國女排輝煌的40年剛好和改革開放40年重合,在中國開眼看世界後,中國女排就成了全體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和精神圖騰,它所承載的意義遠大於一場比賽、一塊獎牌。
只要你是中國人,無論多大年紀,你一定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受到過女排精神的感召,你很難拒絕這四個字帶來的情感衝擊。
從理性的角度看,《奪冠》也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所謂天時,疫情過後大家需要提振士氣,繼續復工復產,而《奪冠》中的女排精神正好與大家的心理期待相契合。
所謂地利,在《八佰》之後,影院沒有了強片,《奪冠》的出現及時填補了觀眾觀影的需求。
所謂人和,指的是導演及演員。
導演陳可辛非常善於掌握情緒,《親愛的》、《中國合伙人》都是如此,其執導功力也早已贏得觀眾認可。
本片中鞏俐、黃渤、吳剛分別飾演三代教練,串聯了中國女排40年風雨徵程。更讓人驚喜的是,包括朱婷、惠若琪、丁霞在內的多名運動員在片中進行了本色演出。演員和運動員都深受觀眾喜愛,而他們之間的互動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著實讓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版預告中,對白一開始,演員李現就驚喜現身,這是此前多版預告中未曾曝光的。
李現飾演的角色同樣值得揣摩,預告中他神色緊張地分析著「未來體育受科技影響」——運動員的技術特點和戰術變化,都能夠被計算機分析出來。
但話音剛落,預告下一個鏡頭就切到了女排隊員們的艱苦訓練場景,這也對應了此前預告中吳剛飾演的袁指導口中的訓誡:「下意識怎麼來?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可見不管時代和科技怎麼發展,象徵著艱苦訓練、頑強拼搏的女排精神依然重要,且代代傳承。
其實早在年初因疫情突發而緊急撤檔前,《奪冠》就舉辦了首映禮,影片放映完後獲得了現場不少明星大咖的好評,從評價來看,口碑遠超預期。
40歲的《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坦言:「看了10分鐘就想哭。」
從小就是女排球迷的馮紹峰則大讚「鞏俐飾演的郎平形象讓我非常滿足」。
著名編劇史航也盛讚影片「立意高遠」,他還把電影歸納為「發球得分」,和他小時候廣播聽球的感受一樣真實、純粹、激勵人心。
八十多歲的原央視體育主播宋世雄也在現場激動表示「看完想起中國女排所走過的艱難歷程,這部電影反映了中國女排的精神」。
而在8月17日,陳可辛也發布了一條社媒動態,他提到過去七個月幾乎是他人生最煎熬的日子,他能堅持下來靠的就是「中國女排」這四個字,因為中國女排是精神,是信仰,而這種精神、信仰與疫情中的你我也是相通的。
看完陳可辛的文字,皮哥頓感心有戚戚焉,我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
記得04年熬夜看了那場女排決賽,當時中國0:2落後俄羅斯,網絡上甚至提前有了新聞:「中國女排憾失金牌」。
沒想到頑強的女排姑娘絕地反擊,以3:2逆轉奪冠,當時年幼的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還記得2016年8月裡約奧運會女排的決賽。
小編當時正在長途騎行,因為心裡記掛著女排姑娘們,附近又找不到電視,就跑到一處荒草地,蹲著用手機看完了女排奪冠。
之後才心滿意足繼續前行,內心充滿了無限榮光,踩腳蹬子都有勁兒了許多。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過類似關於中國女排的記憶,中國女排為何擁有如此魔力,讓無數中國人為之歡欣鼓舞,為之吶喊雀躍?
小編想到了兩個原因。
第一:中國女排一路拼搏,頑強的精神意志影響了一代代人。
在中國傳統大球項目中,只有中國女排靠著不懈拼搏持續輝煌了40年。
1981年開始,女排豪取五連冠,女排精神影響了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那一批人。
2004年,女排雅典逆轉奪冠,80後和90後為之一振。
2016年到2019年,女排再度在奧運會、女排世界盃奪冠,朱婷接過郎平的接力棒成為新的領軍,00後也見證了女排全新史詩篇章。
40年的輝煌,俘獲的是各年齡層的心,也讓外國人「中國是只會玩小球的體育弱國」的觀念無法立腳。
第二:女排精神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在很多人眼裡,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一著急了就燒香拜佛或怨天尤人。
改革開放以後,國人也一度是迷茫的,中國女排的出現讓許多人找到了精神的寄託。
其實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五千年滄桑不倒,是有著自己一脈相承的精神力量的,只不過這種精神不像外國一樣具象化為一個耶穌,這種精神在每個時代都有著不同的演繹。
在過去,它是盤古開天闢地的勇氣,是愚公移山的堅韌,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顧炎武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而到了這個時代,中華精神就具象化成了女排精神,女排精神的內核是什麼?是精誠團結、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即使遭受蹉跎、沉入谷底,依舊能夠涅槃重生。這也正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中華精神的最好詮釋。
到了今年,形勢空前危急,也正是這樣的民族精神引領著我們前進。
春節前夕疫情突發,危機迅猛,以鍾南山為代表的無數醫護工作者立刻站了出來,夜以繼日,頑強拼搏,用最短的時間幫助國人走出困局,這些醫護工作者也用自己的身軀和精神意志撐起了民族和國家的真正脊梁。
最讓小編感動的是,不少90後醫護人員也不顧個人安危主動請願奔赴一線,他們身上流露出的使命傳承也讓小編頗感自豪,他們年輕的身影也變得光芒萬丈。
所以說,自華夏之日誕生起,這種中華精神就一直存在,流淌在炎黃子孫的血液中,這種精神像黃河長江一樣綿延五千年,流淌過這個時代時,被鐫刻上了女排精神的時代烙印,未來它將繼續蜿蜒前行,萬世不竭。
2020年了,當國外還在忙著為女權奔走時,我們的女排姑娘早已靠著自己的拼搏成為了時代的半邊天,給了中國女性一個最好的時代註解。
如今《奪冠》雖提前5天上映,但其面對的市場前景依舊難以言說,從近幾日的市場大盤來看似乎又再度陷入疲軟。
但《奪冠》還是毫不推脫地站了出來,作為《八佰》之後第二部備受期待的國產大片,它用最電影的方式給電影行業加油鼓氣。而陳可辛作為管虎後第二個敢於吃螃蟹的導演,他的這份勇氣與擔當同樣值得欽佩。
不過《奪冠》提前上映的意義也絕不僅僅只是振奮人心,它無疑會為眼前疲軟的電影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
話說回來,無論是上面說的鼓舞人心,還是給疲軟的中國電影市場,用實力昭著的「女排精神」打熱血,《奪冠》作為春季檔回歸的「領頭羊」和國慶檔的「報幕員」,身上的重擔毋庸置疑,再回到這部電影本身導演的執導功力、演員的精湛演技,力求真實的還原,實在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一睹為快。
如今,《奪冠》已經開始預售,試問誰不想在9月25日一睹鞏皇在女排場上的叱吒風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