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捨近求遠,讓隼鳥奔赴3.5億公裡之遙的小行星「挖土」?

2020-12-28 思路哥

這是日本高明而無奈的選擇。自從美蘇冷戰期1972年美國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探月便進入幾十年的沉睡期,轉而進入火星、深空及小行星等的科學性研究。

嫦娥五號紅旗展示

由於近20年來,中國航天的崛起,尤其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如期成功實施,重新引燃了全球探月的熱潮,而這次熱潮不僅將關乎航天大國的地位之爭,而且也關乎月球上的珍稀資源,將花落誰家。

日本之所以不到月球而去小行星「挖土」,是由國際背景、人才、技術、研究目標,尤其是比較窘迫的研發經費狀況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日本航天實力較強並非虛言,而且航天研究比中國早。

紅方紅一號衛星

01 早在1970年的2月11日,日本發射「大隅」號衛星,從而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比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還早2個月。但在重量(9.4公斤)不及我國(173公斤)。

02 日本第一位太空太空人毛利衛:1992年參加美國「奮進」號太空梭任務,比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隨神州五號升空早11年。

03 1998年日本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全球第三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該探測器在艱難地飛行了5年之後被放棄,日本首次火星探測失敗。

而我國的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則是22年之後的今年2020年7月。

中國首位太空人

一、人類登月的初衷並非是出於科學研究目的,而是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的冷戰,即以載人登月為目的的太空競賽!

二戰以後,全球分裂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兩大陣營,兩大陣營都無力再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但相互之間對抗、比拼和劍拔弩張卻非常的激烈,其中就包括激烈的載人登月太空競賽。

為何月離地球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會成為兩大巨頭比拼的焦點?

從美國空軍準將研究與發展署副署長荷馬阿斯特利,1958年1月28日在華盛頓的航空俱樂部發表講話可以找到答案。

他警告說應小心蘇聯搶佔並控制月亮後的嚴重後果,由於月球永遠有一面看不到,如果美國在背面建立基地,將可以躲避蘇聯的窺視,必要時可從月球發起對蘇聯的進攻。

他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月球就能控制地球」。當然,美國肯定不會放棄月球這塊「肥肉」。美蘇兩國的登月之爭從此發端,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從1961—1972年的11年間,美國前後共進行了6次登月,耗資高達250億美元。巨額的經費投入讓蘇聯難以為繼,載人登月競賽以蘇聯的失敗而告終。

在這場載人登月的太空競爭中,美國成功拖垮了蘇聯的經濟,完全達到其壓制對手的戰略目的,之後,美蘇再無登月記錄。

二、日本為掩飾其軍事目的,必須以太空科學研究為目的,且要避免捲入大國競爭!

二戰以日本的戰敗而告終,接受美國託管。由於是戰敗國,在許多方面,尤其是軍事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其中就包括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

眾所周知,航天發射需要大噸位的火箭,而這種火箭技術一旦掌握,分分鐘就可以開發成進攻型武器。

所以,日本必須小心謹慎地發展自己的火箭技術,以宇宙科學探測、研究為目的,避免給其他大國留下口實。

日本自行研發的Mu系列火箭

為承擔早期的宇宙探索任務,日本自行研發了Mu系列火箭,但其有效載荷都較小。

日本1998年發射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採用的是日本H-2A火箭,而H-2A火箭是日本從引進美國「德爾塔」系列火箭的技術而研發。

美日各有目的,美國通過過出口技術賺錢並控制其核心技術,而日本則可以通過研究美國技術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各自心照不宣而已。

日本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

日本進行了多個宇宙項目探測,如「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隼鳥1-2號」小行星探測器,通過這些項目,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得到了積累和長足的發展。

三、日本通過國際空間站項目及自主研發,已經基本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實力!

中國航天只所以取得長足的發展,一方面是由於近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後的大量航天資金投入,而更加重要的是國外長期對技術的封鎖,逼不得已進行了全方位的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而日本,卻可以通過航天國際合作發展自己,他在國際空間站建有獨立的實驗艙,開展了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而且,利用自己的貨運飛船,承接大量空間站貨運任務,如H-2B火箭已可把8噸重的載荷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從2009年至今,H-2B火箭已經成功將8艘無人飛船送到了太空,給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其實力絕不可小覷!

國際空間站

日本正在開發H-3大推力運載火箭,一旦成功,將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夠獨立研製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國家。

日本在航天零配件的生產上國際領先,如日本電氣的轉發器用於200多顆通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中的地球敏感器、遠地點發動機和太陽能板,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大約分別為50%、50%、25%和40%。

日本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進行了航天技術的積澱和人才培養,目前,已經基本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實力。

四、日本20餘年來的經濟衰退,經費缺乏,嚴重製約了其航天工業的發展。

發展航天及深空探測技術,幾乎就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而且風險還很大,過度投錢反而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當年冷戰時美蘇載人登月的競爭中,登月工程大把的燒錢,最後拖垮了蘇聯經濟,這就是血的教訓。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大力快速發展航天工業,最主要是有強大的經濟實為作後盾。

中國經濟領跑全球

而反觀日本,在美國逼迫籤訂廣場協議之後,便陷入長達20餘年的經濟衰退,1995年GDP 為5.45萬億美元!而2019年GDP 才5.08萬億美元,不升反降,而同期的中國和韓國GDP卻分別增長了近20倍和3倍。

在如此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日本的航天項目也進入了冬天,必須收縮,壓縮經費。

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如果再去月球「挖土」,一是難以實施,二是,即使完成「挖土」,如果不能夠在數量或技術上拼過美蘇及中國,那對於重視原始創新的日本而言是沒有意義!

只能另闢蹊徑!日本便實施了小行星探測「挖土」計劃,不僅投入少,而且,只要能成功帶回小量的「土」,就可以拿到多個世界第一,佔據小行星探測的科研製高點,真可謂高明!

隼鳥2號降落小行星

日本「隼鳥2號」重量僅609公斤,不算特別大,但它卻擁有遙感、巡視和取樣探測等三方面技術,探測器兩次著陸小行星且完成採樣返回地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多個第一!

五、近十餘年,載人登月又重新開始火熱,主要是由於中國航天的崛起!

自從1972年美國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便偃旗息鼓,幾十年少人問津!

但自從2005年,中國公布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探月在全球才重新火熱。

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在內的大國紛紛公布了自己的探月計劃:

俄羅斯計劃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月球飛船-Ⅰ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不過2019年,印度在沉默兩個月之後,終於承認「月船二號」著陸器在月面墜毀!

歐洲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日本計劃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讓機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但讓人驚訝的是,當其他國家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時候,中國卻已不折不扣地在2020年,全面完成三步走計劃,下一步將開始載人登月及月球基地的建設,這讓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在內的大國倍感壓力,無法淡定!

壓力不僅來自於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更在於中國「言必行,行必果」的強大執行力,相信在現未來,將有一臺臺探月的好戲上演!

嫦娥五號月地轉移

如今,探月的重要性不僅是科學的層面,而核心在於月球上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任何一個大國,包括日本在內,都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視而不見,放任不管!

綜上所述,由於日本特有的戰敗國身份、冷戰後探月的無人問津,以及日本20餘年來的經濟衰退,儘管日本已經具備基本的登月技術和實力,仍另闢蹊徑進行小行星探測,以較低的成本佔據了小行星科學研究的制高點!

相關焦點

  • 6年60億公裡,日本隼鳥2號將向地球交付小行星樣本
    2014年12月3日,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搭載H-IIA火箭26號機在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並於2019年2月和7月成功著陸小行星「龍宮」表面,採集到了「龍宮」地表下的巖石標本。 據《衛報》(The Guardian)12月4日報導,在經歷了漫長的六年航行後,隼鳥2號計劃於12月6日向地球投放一個裝有巖石樣本的太空艙。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和隼鳥二號小行星採樣,哪個技術更強、難度大?
    中國「嫦娥五號」奔月挖土和日本「隼鳥2號」採樣返回,是2020年尾聲、世界上備受關注的重大航天任務。其中日本隼鳥2號已完成6年任務並且於12月6日凌晨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沙漠;而嫦娥五號也早已挖土成功,並按原計劃將2公斤月球土特產帶回地球。
  • 中國嫦娥五號,日本隼鳥二號,誰才是科技大牛?
    而日本的網友反應就有意思了:我們日本隼鳥二號攜帶者小行星土壤樣本早就返回地球了。國內也有一部分網友會問:是日本的隼鳥二號完成難度大?還是我們的嫦娥五號更充滿挑戰?今天咱們就簡單分析一下這兩個天外來客誰更科技難度大。聊之前咱們先說說日本的這個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
  • 日本隼鳥號時隔7年返回地球 被喻「不死鳥」
    7年前飛往「馬鈴薯」造價高達1.38億美元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體積如一輛普通汽車,重約500公斤,太陽能電池板展後長約5米。2003年5月9日,「隼鳥」號搭乘M-V型運載火箭從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發射升空,朝目的地「絲川」小行星駛去。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赴月球取月土,而發射隼鳥2到小行星?
    長久以來,網絡上一直一種說日本航天水平被低估的聲音,這一次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從3.5億公裡之外取回小行星「龍宮」的塵土樣本,並且還搶先嫦娥五號回到地球。這波操作怕是又要引起精日分子和日吹的一大波高潮了,日本政府又可以省下一大筆經費了。
  • 日本「隼鳥」大鬧「龍宮」!Nature、Science 連發:890 萬年歷史的...
    近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小行星探測器、吉尼斯紀錄認定的「世界首架從小行星帶回物質的探測器」「隼鳥號」(Hayabusa)的後繼探測器「隼鳥 2 號」(Hayabusa 2)傳回照片,再次助力人類對地球起源、演化進程的認知。
  • 為何要去小行星挖土?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為什麼要去小行星挖土? 專家:這是意義重大的「太陽系考古」  北京時間10月21日清晨,已經在太空飛行4年的OSIRIS-REx(冥王號)探測器,成功從目前距地球3.34億公裡的貝努小行星上,收集了一些塵埃和碎石。耗費7年時間,耗資約65億元人民幣,只為從小行星上抓回「一把土」,值得嗎?當然!
  • 「龍宮」啥顏色 「隼鳥」來揭秘—新聞—科學網
    5月8日出版的《科學》刊登了國際團隊對隼鳥2號數據的最新研究結論,緯向顏色的變化表明,暴露於星體表面的物質是因太陽加熱和/或空間風化而變紅的。 近地小行星(162173)「龍宮」被認為是一個原始的碳質天體,含有水合礦物和有機分子,其運行軌道大多位於地球和火星之間。
  • 嫦娥五號剛拿到月球採樣,日本探測器帶著3億公裡外的碎石著陸了
    不過,就在嫦娥五號準備帶著月球採樣凱旋而歸的時候,日本突然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將全球目光吸引了過去。12月6日,日本媒體正式宣布,「隼鳥2號」返回艙帶著3億公裡外的小行星碎石樣本在地球著陸了!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熱議:日本的「隼鳥2號」在2019年11月就完成了小行星的樣本採集,而且是遠在3億公裡之外的太陽系。
  • 隼鳥2號內部,猶如哆啦A夢的四維口袋,到底從裡面掏出多少東西?
    12月6號,在外太空流浪了6年之久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往地球投擲了一個帶樣本的返回艙,然後瀟灑的轉身,消失在深空的夜色中,開啟了它的下一趟旅程。有種」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感覺
  • 人類首次取回地月系以外的碎石,日本隼鳥 2 號現已成功返回地球
    IT之家12月6日消息 發射六年之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今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 2 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預計在今日中午前後完成回收任務。「隼鳥 2 號」昨日向地面釋放可能裝有小行星 「龍宮」碎石的密封艙,該密封艙或於日本時間 6 日凌晨 2 時 50 分被投放到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地帶。據報導,可能被帶回的碎石樣本,或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而這也是人類首次將地月系以外的石塊帶回地球。
  • 日本技術這麼強?隼鳥2號採回龍宮樣本超預期,至少5.4克以上
    而同時我們也知道,還有一個探測器從地外回來了,並且比嫦娥五號先回到地球,那就是日本「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小行星「龍宮」樣本,這也算是人類對地外的一次重大探索,而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表示,日本本次針對的小行星龍宮採樣,是超出了最初的預期,並且在研究上可能更加具有突破的可能性。
  • 日本太空採礦飛船隼鳥2號滿載而歸,即將於年底返回地球
    但是你知道嗎,有一個國家已經實現了從小行星上採集樣本返回地球的成就,它就是日本。早在2003年,日本就發射了一顆名為隼鳥1號的小行星探測器。隼鳥1號從2003年5月9日發射升空後,經過了幾個月的飛行抵達了一個名為「絲川」的小行星,然後在上面採集了上千顆礦物樣本後返回地球。
  • 日本公布「隼鳥2號」帶回的稀有樣本,是在向中國炫耀?
    圖為日本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最近中國嫦娥5號成功從月球取回了土壤樣本,引發了全世界的關注,而在這個關鍵時刻,菅義偉終於憋不住了,亮出了最後法寶,日本宣布公開隼鳥2號小行星探測器帶回的稀有樣本對此中國卻一笑而過,因為無論是從技術難度還是從意義上來說,嫦娥5號任務都比隼鳥二號要複雜的多,日本就算想炫耀也炫耀不出什麼來。
  • 「龍宮」小行星為何缺水?
    兩年前,日本隼鳥2號宇宙飛船在小行星「龍宮」附近飛行時拍下了這張照片。後來,飛船將小行星的巖石樣本帶回了地球。 上個月,日本的「隼鳥二號」飛船帶回了在近地小行星「龍宮」(Ryugu)上收集的巖石樣本。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月5日報導,研究人員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中發文,解釋了「龍宮」為何不像其他小行星一樣富含水分——「龍宮」的遠古母體很可能在其形成之前的某次加熱事件中已經丟失水分,因而使得「龍宮」比預期更乾燥。
  • 日本「隼鳥2號」第二次著陸採集石塊圖像公開 顆粒較粗大
    中新網12月25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24日公開了,據分析是探測器「隼鳥2號」2019年7月在小行星「龍宮」第二次著陸時採集到的石塊和沙粒圖像。 報導稱,此前公布的第一次著陸時採集到的樣本多為數毫米大的沙粒,而第二次的樣本特點在於顆粒較為粗大,其中還包括近1釐米的小石塊。
  • 日本宇宙飛船帶回的禮物:像木炭一樣的小行星碎片
    日本帶回的小碎石據日本媒體報導,日本太空飛行器(宇宙飛船)最近從太空帶回來的小行星上的碎片看起來就像木炭的小碎片,但日本太空飛行器從小行星上收集並帶回地球的土壤樣本並不令人失望。日本太空官員星期四說,這些樣品大約有1釐米(0.4英寸)大小,像巖石一樣堅硬,無論撿起還是倒入另一個容器中都不會破裂。上周,飛船分別收集和帶回了較小的黑塊和一些沙粒。隼鳥2號宇宙飛船去年從距離地球3億多公裡(1.9億英裡)的小行星——龍宮的兩個地點分別獲得了兩組樣本。
  • 日本「隼鳥2號」密封艙內發現黑色沙粒狀物質
    中新網12月15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稱,已確認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存在黑色沙粒狀樣本。這可能是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碎片,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
  •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日本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1 08:47:59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14日發布公報宣布,確認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從小行星「龍宮」上帶回了黑色砂粒狀物質。
  • 日本「隼鳥2號」艙內發現黑色沙粒狀物質 也許是源於「龍宮」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網12月15日電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當地時間14日,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發布消息稱,已確認探測器「隼鳥2號」送回地球的密封艙內,存在黑色沙粒狀樣本。這可能是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碎片,將展開進一步的分析。當地時間12月14日,日本神奈川相模原市,日本航空航天局(JAXA)公布由「隼鳥2號」收集並帶回的小行星表面稀有樣本。報導稱,JAXA公開了拍攝到黑色沙粒的樣本容器內部圖像。由金屬條密封的容器內,混入地表塵土等物質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