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日本高明而無奈的選擇。自從美蘇冷戰期1972年美國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探月便進入幾十年的沉睡期,轉而進入火星、深空及小行星等的科學性研究。
由於近20年來,中國航天的崛起,尤其是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的如期成功實施,重新引燃了全球探月的熱潮,而這次熱潮不僅將關乎航天大國的地位之爭,而且也關乎月球上的珍稀資源,將花落誰家。
日本之所以不到月球而去小行星「挖土」,是由國際背景、人才、技術、研究目標,尤其是比較窘迫的研發經費狀況等綜合因素決定的!
日本航天實力較強並非虛言,而且航天研究比中國早。
01 早在1970年的2月11日,日本發射「大隅」號衛星,從而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比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還早2個月。但在重量(9.4公斤)不及我國(173公斤)。
02 日本第一位太空太空人毛利衛:1992年參加美國「奮進」號太空梭任務,比我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隨神州五號升空早11年。
03 1998年日本發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成為全球第三個發射火星探測器的國家,但該探測器在艱難地飛行了5年之後被放棄,日本首次火星探測失敗。
而我國的首個火星探測器發射則是22年之後的今年2020年7月。
一、人類登月的初衷並非是出於科學研究目的,而是以美蘇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的冷戰,即以載人登月為目的的太空競賽!
二戰以後,全球分裂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方兩大陣營,兩大陣營都無力再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但相互之間對抗、比拼和劍拔弩張卻非常的激烈,其中就包括激烈的載人登月太空競賽。
為何月離地球38萬公裡之遙的月球會成為兩大巨頭比拼的焦點?
從美國空軍準將研究與發展署副署長荷馬阿斯特利,1958年1月28日在華盛頓的航空俱樂部發表講話可以找到答案。
他警告說應小心蘇聯搶佔並控制月亮後的嚴重後果,由於月球永遠有一面看不到,如果美國在背面建立基地,將可以躲避蘇聯的窺視,必要時可從月球發起對蘇聯的進攻。
他有一句名言「誰控制了月球就能控制地球」。當然,美國肯定不會放棄月球這塊「肥肉」。美蘇兩國的登月之爭從此發端,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從1961—1972年的11年間,美國前後共進行了6次登月,耗資高達250億美元。巨額的經費投入讓蘇聯難以為繼,載人登月競賽以蘇聯的失敗而告終。
在這場載人登月的太空競爭中,美國成功拖垮了蘇聯的經濟,完全達到其壓制對手的戰略目的,之後,美蘇再無登月記錄。
二、日本為掩飾其軍事目的,必須以太空科學研究為目的,且要避免捲入大國競爭!
二戰以日本的戰敗而告終,接受美國託管。由於是戰敗國,在許多方面,尤其是軍事上受到嚴格的限制,其中就包括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
眾所周知,航天發射需要大噸位的火箭,而這種火箭技術一旦掌握,分分鐘就可以開發成進攻型武器。
所以,日本必須小心謹慎地發展自己的火箭技術,以宇宙科學探測、研究為目的,避免給其他大國留下口實。
為承擔早期的宇宙探索任務,日本自行研發了Mu系列火箭,但其有效載荷都較小。
日本1998年發射的「希望」號火星探測器,採用的是日本H-2A火箭,而H-2A火箭是日本從引進美國「德爾塔」系列火箭的技術而研發。
美日各有目的,美國通過過出口技術賺錢並控制其核心技術,而日本則可以通過研究美國技術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各自心照不宣而已。
日本進行了多個宇宙項目探測,如「希望號」火星探測器,「隼鳥1-2號」小行星探測器,通過這些項目,日本的航空航天技術得到了積累和長足的發展。
三、日本通過國際空間站項目及自主研發,已經基本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實力!
中國航天只所以取得長足的發展,一方面是由於近幾十年經濟的高速發展後的大量航天資金投入,而更加重要的是國外長期對技術的封鎖,逼不得已進行了全方位的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
而日本,卻可以通過航天國際合作發展自己,他在國際空間站建有獨立的實驗艙,開展了大量的空間科學實驗,而且,利用自己的貨運飛船,承接大量空間站貨運任務,如H-2B火箭已可把8噸重的載荷運送到地球同步軌道,從2009年至今,H-2B火箭已經成功將8艘無人飛船送到了太空,給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其實力絕不可小覷!
日本正在開發H-3大推力運載火箭,一旦成功,將成為全球極少數能夠獨立研製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國家。
日本在航天零配件的生產上國際領先,如日本電氣的轉發器用於200多顆通信衛星,通信廣播衛星中的地球敏感器、遠地點發動機和太陽能板,在全球市場佔有率大約分別為50%、50%、25%和40%。
日本通過積極參與國際空間站項目和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進行了航天技術的積澱和人才培養,目前,已經基本擁有了進行載人航天和登陸月球的實力。
四、日本20餘年來的經濟衰退,經費缺乏,嚴重製約了其航天工業的發展。
發展航天及深空探測技術,幾乎就是個燒錢的無底洞,而且風險還很大,過度投錢反而不利於經濟的發展。
當年冷戰時美蘇載人登月的競爭中,登月工程大把的燒錢,最後拖垮了蘇聯經濟,這就是血的教訓。
近二三十年來,中國之所以能大力快速發展航天工業,最主要是有強大的經濟實為作後盾。
而反觀日本,在美國逼迫籤訂廣場協議之後,便陷入長達20餘年的經濟衰退,1995年GDP 為5.45萬億美元!而2019年GDP 才5.08萬億美元,不升反降,而同期的中國和韓國GDP卻分別增長了近20倍和3倍。
在如此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日本的航天項目也進入了冬天,必須收縮,壓縮經費。
在經費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如果再去月球「挖土」,一是難以實施,二是,即使完成「挖土」,如果不能夠在數量或技術上拼過美蘇及中國,那對於重視原始創新的日本而言是沒有意義!
只能另闢蹊徑!日本便實施了小行星探測「挖土」計劃,不僅投入少,而且,只要能成功帶回小量的「土」,就可以拿到多個世界第一,佔據小行星探測的科研製高點,真可謂高明!
日本「隼鳥2號」重量僅609公斤,不算特別大,但它卻擁有遙感、巡視和取樣探測等三方面技術,探測器兩次著陸小行星且完成採樣返回地球,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多個第一!
五、近十餘年,載人登月又重新開始火熱,主要是由於中國航天的崛起!
自從1972年美國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便偃旗息鼓,幾十年少人問津!
但自從2005年,中國公布探月「繞、落、回」三步走,探月在全球才重新火熱。
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在內的大國紛紛公布了自己的探月計劃:
俄羅斯計劃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再度登月的時間定在2015年,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劃在2008年發射第一艘無人登月飛船「月球飛船-Ⅰ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不過2019年,印度在沉默兩個月之後,終於承認「月船二號」著陸器在月面墜毀!
歐洲計劃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日本計劃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讓機器人做月球的「拓荒者」。
但讓人驚訝的是,當其他國家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時候,中國卻已不折不扣地在2020年,全面完成三步走計劃,下一步將開始載人登月及月球基地的建設,這讓包括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在內的大國倍感壓力,無法淡定!
壓力不僅來自於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更在於中國「言必行,行必果」的強大執行力,相信在現未來,將有一臺臺探月的好戲上演!
如今,探月的重要性不僅是科學的層面,而核心在於月球上極其重要的戰略資源,任何一個大國,包括日本在內,都不可能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視而不見,放任不管!
綜上所述,由於日本特有的戰敗國身份、冷戰後探月的無人問津,以及日本20餘年來的經濟衰退,儘管日本已經具備基本的登月技術和實力,仍另闢蹊徑進行小行星探測,以較低的成本佔據了小行星科學研究的制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