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3100字,創作1.8h,閱讀完大約15分鐘
——————————————————————
開篇先分享一個哲學問題。希臘人兩千年前問,如果一艘叫「特修斯」的大船一路航行一路修補,最後換掉船上每一個零件,這船還叫不叫「特修斯」?你和我每分每秒都在新陳代謝,每七年身上每一個細胞都會完全換一遍。那七年之後的自己還是同一個人嗎
在文末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想先和大家聊一聊最近自己的心路歷程。
最近的一期《奇葩說》討論的是關於我的同齡人都比我過的好,我要不要去追?雖然題目中的情形有一些極端,但是我還是有一些小感觸。從我過去的打卡大家也能發現,自己的心情比較焦慮。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同齡人帶來的各種壓力,看著他們光輝奪目的實習經歷,和幾位同學深入交流發現他們能力特別強,點進他們過往的朋友圈,會驚嘆他們過往五彩斑斕的旅程,都是熠熠生輝——不僅去過了很多我夢想的的地方,還達到了我給未來的自己設定的目標,有很清晰的人生規劃和極強的執行力。我在感到慶幸遇見他們的同時,也在反思自己的未來。
分享一個理論:自證語言(self-fulfilling)。研究表明,只有當你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時,它才會真正損害你的健康。也就是說,有害的不是壓力本身,而是壓力與觀念(認為壓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組合。就像《奇葩說》裡蔡康永說的,我們會不自覺地,通過時間這個坐標,對比同齡人去衡量自己當下的成就高度。「去做情緒的主人」,方向是對的,怎麼做?站在情緒的肩膀上,用objective and prudent 的態度去審視自己的情緒,比如,像我這樣寫下來,或者與別人分享。
其實歸根結底,這是環境和自我的互動,或者說衝突所必然帶來的。相信以後在求學之路上,在人際關係中,在職場中,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我們會習慣性地橫向和他人對比,縱向自我否定自己的「我在人間混日子」——為什麼他們能在我這個年紀達到這樣的思想深度和人生高度?我是不是浪費了很多時間?如果我早一點努力,或者現在玩命努力,能否加快追趕上他們。隨之而來的焦慮讓我失去了對自己似乎以為的人生節奏掌控感的失控。
對比沒有錯,人是社會性動物,活在社會就會有對比,但是我們更應該理性分析自己當下已有的,想想未來想要的,這個差距就是你和你自己未來的約定,人應該是和自己的未來比,「不要顯得偉大,要成為偉大是每個平凡人的英雄主義」。今天中午聽到奇葩說的這句話振聾發聵。
耐心是一切成長的剛需。幾乎所有的半途而廢,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短期期望過高。最近的一些視頻和文章給了我很多啟發。比如說B站上有很多討論減肥的話題。我感同身受的一句話是,減脂的成功標準是維持體脂兩年的時間。這和大多數人所追求的多少天減多少斤的理念完全不同。其實Fitness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應該是一種健康的生活理念,在很長的時間範圍內,你可以駕馭自己的靈魂和肉體的欲望,而不是通過短期想要賺取別人眼中吸睛的外在身材,而內心和身體細胞,已經被各種變態的節食方法掏空了自己,這還不是最嚇人的,如果你把減肥這種圖快的心態應用到生活中別的方面才是最devastating的。比如投資,很多韭菜喜歡追高殺低,經常是在一兩個月內多次進行換手交易。但是作為基金小白,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準則,就是未來三年投資幾支優秀的基金,提升自己對理財投資的認知,把錢定期存進去,看見資本複利的力量。
你開始關注外在而忘了關注自己真正的成長。你只顧著結別人的網,而忘了造自己的船。賽馬比賽騎馬手會給馬眼睛套上黑布,就是為了讓他不要被旁邊飛奔的馬群所影響,專注好自己的節奏。同理關注自己的成長,而不要左顧右盼。讓自己的注意力(以後會專門分享自己關於注意力的思考)關注當下,一步一步踏實的做好。但行好事,不問前程是我最欣賞的品質之一。
如果是比較,就和自己的未來做比較,而不是和周圍的同齡人做比較,因為每個人的優勢期都不同。最近看了一個很震撼的說法,如果你覺得某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超過了你,那是因為他在那個領域已經深耕了兩年以上,你至少需要花費兩年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提醒我後面分享這本書的反思哦】的時間才能達到他現在的水平。李笑來在《財富自由之路》中說:「所謂的「現狀」,本質上來看,無非是「過往的積累」。如果這樣理解所謂的「現狀」,你就明白了,若是「現狀」不令人滿意,那麼肯定是「過往的積累不夠」而已。當你知道,任何現狀都是過去的積累導致的,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活在未來,並且為未來的「現狀」而努力,而不會僅僅糾結於過去失去的機會,抱怨過去做錯的事情。我選擇了知識積累,並且篤信知識的效用 —— 我知道、我相信,在許多年後的某一天,知識會變現的,而且它一旦變現,很可能瞬間就能抵消過往所有的挫折。」比較帶來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虛妄的。即便是要比較,那被比較的對象也應該是「自己的現狀」和「自己的未來」;而不是「自己的現狀」與「別人的現狀」。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一個月所能達到的成就,而低估了自己一年能做成的事。大家不妨像我一樣,把七年看成是一輩子。過去的七年自有它精彩的部分,「下輩子」七年也有很多的可能性在等著你。每個領域的積累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心態上不應該輕易把自己限制住。什麼是七年之養?利用七年的時間,提高自己多維的競爭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家公司、一支團隊,對自己負責,自擔風險,自負盈虧,成年人=責任!
比如給自己設定每七年要有一次大的更新換代。所謂的「不斷再生」就是我們意識到這些作業系統更新換代的必要性,於是給自己設置提醒模式,給自己發展自動更新模式的持續動力。比如去拿幾個證書,去積攢實習經歷,去破圈跨界,稱為 T-shaped person。「我知道構成作業系統的就兩樣東西:概念和方法論。然後整理出一整套打磨、更新、升級的方法論去維護自己的作業系統效率——這是個迭代的過程。「
要有自信。但,應該是對自己的未來有自信。而對現在的自己,對過去的自己,自信、自負、自卑其實都是無意義的,要現實才對 —— 錯了就是錯了,蠢了就是蠢了,把自己變得更好才能彌補那些錯誤,才能承擔當初的愚蠢。
隨看你思考的深入,所謂的「當下」和「未來」的重合將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你想要不活在未來估計都不可能。想得到,就能得到! !!因為你已經「篤信」自己看到足以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未來。大部分人只停留在 " 想一想 " 的階段,而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因為沒有做過深入思考,因此無法「篤信」自己的預測。對,就是要「篤信」才可以,相信都沒有用,必須是篤信。
2020 年,我過得很好很強大,越來越從容。明天的事兒,誰知道呢?—— 我自己知道。因為我們與其他人不同,我們有足夠的耐心。耐心來自於那裡呢?我們是一群決心要活在未來的人。於是,那無以倫比的耐心必然來自於這麼一個事實:我們知道我們想要改變的,能夠改變的,不是「現在的自己」,而是「將來的自己」——於是,我們就會馬上明白那個「改變」之前,完全沒必要加上一個「馬上」或者「立刻」……不是嗎?誰愛著急誰著急去,反正我們不急。
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哲學問題,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擺渡人。我們從生命之河的這頭擺渡到那一頭。這就相當於回答了哲學上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那麼我是誰?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曾經看過一個擊中心靈的回答,生命的意義是你自己賦予的,這不能用一個名詞來回答,因為「她」是你活出來的,是一個動詞。那麼「我是誰」這種問題就不重要,因為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我們當下的自我只是由過去決定的。那麼我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想一想自己將來能夠成為誰,想一想那樣的人有沒有現實的role model,有沒有共同的品質。成為活在未來的人,因為人生看增量,而不是看總量。
在海上航行,你已經不是原來的那艘特修斯之船,但是你在航行中看過的風景、經歷過的海浪、遍體鱗傷的痕跡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生命之船,也許是獨一無二的黑珍珠號!。
最後用一句稍有雞湯的話來結束吧。願你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七年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