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專業圖書館界交流平臺,分享交流一手館情
敬請關注圖書館報微信
被譽為「小巴掌童話之父」的張秋生,是中國幾代人童年閱讀的提燈人。近日,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策劃出版了「張秋生文集典藏」系列,這是張秋生60餘載童書創作生涯所有兒童文學作品的首次結集出版。該系列分為6卷本,包含小巴掌童話3卷、中長篇童話2卷和1本詩歌散文卷。本報記者近日特別採訪了張秋生老師,請他分享自己的創作心得,並談談對兒童閱讀推廣的看法。
張秋生,作家、詩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出版過兒童詩、童話及散文集數十種。其創作的童話作品——小巴掌童話,將詩歌、散文、童話糅為一體,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兒童情趣,頗受小讀者喜愛。其作品《小巴掌童話百篇》《森林裡的紅鬼和藍鬼》《騎在掃帚上聽歌的巫婆》《鵝媽媽和西瓜蛋》《強盜、巫婆和精靈的故事》等曾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冰心圖書獎、陳伯吹兒童文學獎、臺灣楊喚兒童文學獎等。
記者:您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創作兒歌、童話,六十多年裡在兒童文學創作上碩果纍纍。中少社近日推出「張秋生文集典藏」系列圖書,回首過往創作情景,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張秋生:我很感謝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總社出版這套文集典藏,這套文集收錄了我60年來的主要創作成果。回顧這60年的創作生涯,我有幾點很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第一,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寫作者,是因為我很幸運地在童年時遇到了詩歌和童話。我有一位出生於北方的母親,她腦子裡裝著很多北方兒歌,經常念給小時候的我聽,這培養了我對詩歌的愛好。我還曾遇到一位小學代課老師,她在代課時講了半個童話,下課後我自己又找另外的半個來讀,得知這個童話出自《格林童話》,此後我愛上了童話。這麼多年來,我閱讀了大量的詩歌、散文、童話、小說,從讀者變為創作者,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成為兒童文學作家,這要感謝我的母親和老師。
第二,非常感謝我的工作崗位。我是一名兒童報刊編輯,為兒童編輯了四十多年的報刊,可以說始終和孩子們在一起。我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知道孩子們的閱讀需求,孩子們的生活也給了我豐富的寫作題材,所以我能一直把寫作堅持下來。
第三,非常感謝老作家們對我的關心幫助,比如葛翠琳老師、任溶溶老師,等等。還有我的同齡的作家朋友以及一些年輕作家的作品,他們富有創意的作品深深地打動了我。
這幾方面的影響,使得我能堅持寫作六十年,一輩子過得很充實、很快樂,始終和孩子們在一起,始終和寫作在一起,這是我生活中最大的樂趣。
記者:「張秋生文集典藏」系列圖書匯集了您60餘年兒童文學創作的全部心血,這也是這些作品的首次集結出版。您最滿意的故事有哪幾篇?它們屬於什麼主題?對孩子的品格養成有怎樣的益處呢?
張秋生:這套書一共有六冊,是從我創作的作品中精選出來的,有童話、詩歌和散文。我最初走上創作道路,還是從詩歌開始的,在寫了二三十年的詩歌后,忽然有一天覺得不滿意了, 想突破自己了,於是開始創作童話,把詩歌、散文和童話結合在一起,寫出了小巴掌童話。後來我又嘗試寫了一些篇幅較長的童話。還寫了一些散文,是回憶我的童年生活的。
我特別把小巴掌童話推薦給小讀者們,這些童話中有些被選入了小學語文教科書。還可以讀讀我的散文作品,那裡邊描寫的是我的童年。在我的童年時代,雖然物資匱乏,但也是充滿樂趣的,今天的孩子如果讀一讀,對自己的成長也有幫助。
我寫了60年的兒童詩,詩歌給了我很大的幫助,不僅完善了我的人格,而且豐富了我的情感,延展了我的想像力,鍛鍊了我的文筆。今天的孩子也應該親近詩歌。詩是豐富我們的情感和想像力的重要載體,對今後的成長也是很有幫助的,希望孩子們能多讀讀詩歌。
「張秋生文集典藏」叢書
記者:您被譽為「小巴掌童話之父」,請您給大家講講「小巴掌童話」的由來。這種簡短的、明理的文章體例是如何確定的?
張秋生:我從小就和詩歌、童話相遇了,之後又愛上了散文作品,它們陪伴了我一輩子。我寫了一段時間詩歌后,萌生了一個想法:能不能把詩歌、散文和童話糅合在一起?於是小如巴掌的童話就產生了。每一篇「小巴掌」童話的文字量很少,但是我要求它們得有詩意、有散文的隨意以及詩歌的想像空間。今天的孩子普遍課業負擔很重,在課外閱讀方面也有困難。如果讀這種「小如巴掌」的童話,一篇三五百字,花5到10分鐘就能讀一篇或幾篇作品。這對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豐富孩子的想像力、鍛鍊孩子的文字水平都有好處。
小巴掌童話一經發表,受到了很多小讀者、家長和老師的歡迎,所以我一直堅持寫到今天。在我看來,小巴掌童話的容量是很大的,它應該有詩的韻味、散文的隨意、童話的想像,以及精妙的構思、優美的文筆、富有哲理和童趣等,這都是我努力追求的。
記者:文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為兒童創作詩、童話等作品時,您滿足了小讀者的哪些閱讀期待?您認為優秀的兒童文學應該是怎樣的?
張秋生: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了一些我的作品,比如《青蛙寫詩》《媽媽睡了》等,於是有些孩子對我的創作過程很好奇,好奇我是怎麼寫出來的。我在跟孩子們溝通時反覆強調一點:這些故事都是源於生活的,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在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有很多生動、有趣、有意義的事情發生。我們應該熱愛生活,應該對生活抱有一種新鮮感, 這樣才會發現生活中很多閃光的東西。這對孩子的寫作和成長也是有幫助的。
今天大家普遍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對兒童的文化課學習抓得很緊,時間排得很滿。我覺得這樣過於急功近利的想法對孩子的成長未必有利,因為如此一來會把兒童個性的部分、自由發展的空間給弄丟了。兒童有兒童的特點,有兒童的天性,喜歡遊戲、玩樂。我認為應該滿足他們,不要把兒童的時間都佔滿。我記得聽人說過,兒童的生命中應該有風景,不應該在預設好的管道裡遊來遊去。我覺得孩子的生命應該是一條河,流進各種各樣的地方,看到沿途各種各樣的東西。我在創作的時候,非常注意要讓創作貼近孩子,尤其要貼近今天的孩子,培養他們的想像,傳達給他們生活中富有美感、充滿哲理、有童趣的東西。不要讓文學作品越寫越深,要貼近孩子的生活,這樣的兒童文學才是真正的兒童文學。
記者:當下各種兒童閱讀服務以及親子閱讀很流行,圖書館、繪本館等都在開展各式各樣的少兒故事匯,家長也紛紛加入講故事的隊伍。如何更好地給兒童講故事呢?請您分享一些有效經驗。您在培養自己家孩子的閱讀方面,有哪些有益的嘗試?
張秋生:親子閱讀在當下社會變得越來越重要。我認為,親子閱讀是引領孩子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現在來看,在我小的時候,我媽媽給我念兒歌, 我的老師給我講格林童話,也是一種親子閱讀的方式。我受了他們的影響,才開始走向閱讀的世界。家長如果要引導孩子閱讀,可以先從給孩子講故事開始,然後發展到和孩子一起閱讀,再到孩子可以獨立閱讀,這是一個過程。
我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也會給他們讀一些文學作品,這對他們以後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現在我經常給孩子們做講座,談談我的讀書生活、寫作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我有時候會給孩子們讀我寫的作品,同時講講這些作品是如何寫出來的。我發現孩子們特別愛聽這種寫作背景、寫作體會的分享。
記者:對於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孩子而言,您認為應該如何處理精讀和略讀的關係?
張秋生:起先,孩子剛接觸書本,也就談不上精讀和略讀。只有在對故事感興趣之後,他可能回過頭來再讀一遍。慢慢地,他就學會了怎麼挑選自己愛讀的書,對於特別喜歡的書,他會反覆閱讀。這時候,需要老師推薦一些適合兒童反覆閱讀的經典讀物,鼓勵他們把精彩的片段抄下來,慢慢養成閱讀的習慣。
記者:在家長與孩子共讀方面,您有什麼具體的建議嗎?
張秋生:對於識字不多的小孩子,家長需要把書念給他們聽,這時候要讀文字、圖畫以及畫外之意,引導孩子去品味。等孩子識字多了, 他們就可以自己獨立閱讀了。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同讀一本書,讀完之後交流彼此的體會。孩子的體會和成人的體會是不一樣的,成人有豐富的閱歷,對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孩子有一顆童心,對於某些情節有自己的看法。同讀一本書,對孩子的成長是特別有好處的。
此外,對孩子的閱讀啟蒙越早越好。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現在出現了大量的繪本。繪本使用了很淺顯的文字、很生動的圖畫,是很好的啟蒙材料。等孩子大一點之後,可以加大文字閱讀的比重。我兒子小時候就讀了很多繪本, 這對於他走進閱讀世界很有幫助。現在的老師很關注孩子的閱讀以及對孩子進行閱讀指導,是很好的現象。
記者:《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國外經典作品,在國內很受小讀者歡迎,您覺得有哪些兒童文學經典適合少兒閱讀?請您為小讀者推薦一些作家作品。
張秋生:《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是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我小時候就讀過,現在也會不時翻一翻。兒童文學史上還有一些優秀的作品,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王爾德童話》《愛麗絲夢遊仙境》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此外還有一些當代作家的優秀作品,也值得一讀,我小時候就很愛讀張天翼的《寶葫蘆的秘密》。此外,還可以讀讀葛翠琳、任溶溶、金波等人的作品。葛翠琳寫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文字優美、構思精巧,很有中國的民族風味;任溶溶是一位翻譯家、詩人、童話作家,他的作品很有特點,有點洋氣。除了他的翻譯作品,我還特別喜歡他的兒童詩;金波早年寫詩,後來寫散文、童話,寫得很棒。希望小朋友們找他們的書來讀。CL
記者: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