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蘇永康《28》,慢熱
雖然曾經穩握香港、臺灣兩個市場,但是對於這兩個市場在進取表現上蘇永康也與大多香港歌手相同,有著一定的區別待遇。相對來說,他在香港市場的表現就顯得要激進不少,而臺灣市場則是保守很多,即便是在今天,這樣的狀況依然存在,這也就不會意外《28》這張專輯既不是預期所想,但其實也算是預期所想。
認為《28》不是預期所想,或是受到這幾年蘇永康的這幾張專輯包括《So I Say》、《和那誰的》影響太深。蘇永康在發展上特別是後期的軌跡也與大多有資質的歌手相同,在逐漸淡出市場之後,音樂的重心點開始朝著自我意識或是玩味性方向前進,一張《So I Say》的全爵士樂顛覆了蘇永康曾經的深情與苦悲,風格玩轉的極致性展現出了蘇永康多面體的特色,而後來《那誰》的爆紅算是個小意外,一不小心蘇永康在香港市場上又風火了一把,可是《與那誰的》又不是一張純粹服務於市場的專輯,翻唱的成分大且對比的概念性也很突出,蘇永康借著這張專輯在個性與市場上打了漂亮的一仗。因而在有前面兩張專輯的對比之下,當聽完一整張《28》的時候會有落差吧,疑惑的是怎麼蘇永康又走回到了原路上。
而認為《28》是預期也不奇怪,如之前所說,蘇永康的對粵語專輯、國語專輯總是會有區別待遇,國語專輯相對的保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過去如此,今天也如此也是正常,畢竟今天的國語市場輻射面不再只局限於臺灣地區,大中華市場是一塊美味可口的肥肉,倘若專輯搞鬼搞怪,搞東搞西很有可能就搞死自己,不是自己的地盤,如若又沒有那麼大的底氣,言行舉止都要循規蹈矩這是一種必然,所以不意外《28》就是一整張的主流風格。
蘇永康的《28》的確只有市場的性質,且一張專輯十首歌曲還要兼顧國語、粵語兩個市場,一度會讓人認為拼盤、湊數的嫌疑很重,但是實際上,《28》在打造上卻顯得很細緻、細膩且有市場針對性,這種沉底的誠意能夠迅速扭轉對這張專輯的初心印象。《28》專輯十首歌曲,七首國語作品,三首粵語作品,偏向於國語市場是必然,可沒想到三首粵語作品竟都不是對國語歌曲的改編,而是實打實的新歌,這與常規香港歌手一碟雙語在做法有所不同,這彰顯出的是蘇永康對國語、粵語兩個市場的同等用心。此外能表現出誠意的還在於專輯的幕後陣容十分強大,找來的幾乎都是今天在國語、粵語市場中馳騁的幕後高手,重點是找來這些高手並不是猶如一鍋亂燉般地丟進一整張專輯中,而是在打造上具有不同的針對性,繼而能夠呈現出的是一張專輯有兩種風貌,換句話說國語作品都脫離了港味,而粵語作品都有著濃濃的港味特色。
【原標題:蘇永康《28》:慢熱也是一種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