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媽與你
共度生命中的5分鐘
放假第四天,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應該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同系列不同款。(以下簡稱《家鄉》和《祖國》)
就像是一個女團的造型,有長發有短髮,有長裙有短褲,但在色彩和整體搭配上,屬於同一系列。
所以在整體感受上,有種天然的熟悉感和延續感。
跟陳凱歌擔任總導演的《祖國》的大氣磅礴不同,寧浩的《家鄉》很燃很潮。
藉助了幾部大熱影片——《唐人街探案》、《夏洛特煩惱》、《瘋狂外星人》;
借力了幾十位當紅演員——閆妮、鄧超、吳京、黃渤、劉昊然、王寶強、馬麗、沈騰、葛優、徐崢、陶虹、範偉、張譯、陳數、王迅、于和偉、佟麗婭、孫儷、彭昱暢、嶽雲鵬、賈玲、雷佳音、韓昊霖、李易峰。
借五位(組)導演之手,完成了五個短片。
這五個短片,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
為了突出地域特色,大部分演員都用了方言,但也出現了非該地域演員硬說該地域方言的尷尬。好在大家戲份都不多。
一共90分鐘,5個故事,每個故事幾個主角,幾十個配角,平均每人出場不到1分鐘,尬也尬不了太久。
站在主創金字塔頂上的三位:
張藝謀(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
前兩個都知道,可能這個張一白不太熟。
這麼說吧,這是一個名字很文藝(後來改的名,原來叫張曉陵),拍片很文藝(《將愛情進行到底》《匆匆那年》),長的很不文藝,像糙版英達的一個60後男導演。
來說說這五個短片。
《北京好人》,寧浩執導,葛優主演。
《祖國》裡的《北京你好》和這部,都是寧浩執導,葛優主演。人設和敘事風格基本保持一致,葛優塑造的還是那個有些小聰明,但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只不過這次他有些滑頭,臉皮還特別厚。
寧浩是個很特別的導演。
特別在他讓人摸不透,搞不清他下一步要幹啥,知道他一定會搞事情,但不知道他會搞什麼事情,怎麼去搞事情。
這種拆盲盒的感覺,很妙。
這個短片,在細節處理和完成度上都做的很好。但奇怪的是,讓大多數人印象深刻的是《最後一課》和《神筆馬亮》。
我想,可能是因為出場順序吧——峰終定律。
不管事件多龐大,過程有多長,能夠存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往往只有兩個節點——高潮(峰)和結束(終)。
而這兩個短片,恰恰放在了這兩個位置上。
Ps.峰終定律——基於我們潛意識總結體驗的特點:我們對一項事物的體驗之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峰與終時的體驗,而在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
高峰之後,終點出現得越迅速,這件事留給我們的印象越深刻。而這裡的「峰」與「終」其實這就是所謂的「關鍵時刻MOT」。
MOT(Moment of Truth)是服務界最具震撼力與影響力的管理概念與行為模式。
這五個我都喜歡,但喜歡的部分不一樣。
《北京好人》最喜歡的是導演的節奏把控和反轉設置,讓觀眾能緊跟著節奏跑但還不覺得累,反轉不突兀也沒不合情理,觀影過程很舒服,很歡樂。
而且很值得一提的是,葛優這個角色的人物弧光,處理得非常好。
什麼樣的作品,能讓角色立得住,讓觀眾記得住,成為影史經典,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物弧光要完成得足夠好。
既要有高度,又要合邏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比如韓國電影《辯護人》,如果說只講到宋康昊演的主人公通過努力從一個底層工人成長為律師,讓全家過上了體面的生活,那這部電影不會成為經典。
這部電影之所以會成為影史經典,恰恰是因為人物弧光足夠驚豔。
從底層到中產,從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同時也開始對底層漠視甚至是不屑,直到在困難時一直默默幫助自己的麵館阿姨的兒子因為政治事件被抓,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蛻變。
從最初的不想給自己惹麻煩,到以報恩的心態硬著頭皮接手案件,再到經歷種種黑暗與不公之後主動出擊,聯合更多律師一同對抗,最終完成了人格意義上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超越。
就這樣,主人公由一個只想把自己小日子過好的普通人,蛻變成為一個願意為弱勢群體發聲,為推動這個社會更加完善和公平的有著大局觀的人。
影片結束時,鏡頭緩緩後移,光線變得明亮,從宋康昊一個人的面部特寫,到一群聲援支持的律師群像。我們看到,人物弧光在一番磨礪之後,落腳在了高處。
PS.人物弧光:又叫「人物弧線」,是理解人性的一個切入點。
它指的是影視作品中,人物隨著環境變化和自身經歷所發生的心理變化。這些變化之間,要有必要的內在聯繫與邏輯,否則會讓戲劇與人物之間發生分裂,讓觀眾出戲。
《最後一課》徐崢執導,範偉主演。
這個短片是很多觀眾的最愛,我兒子也最喜歡這個。他覺得情感上處理得很細膩,而且非常感人。
但我覺得很一般。有很多的bug和不合常理。當然,作為影視作品,不存在零bug,但這個短片的bug也實在是太多了。
它的優勢,就在於範偉老師的出演。
就像宋丹丹和趙本山的小品,永遠都不會翻車。趙本山曾說,有一年的小品劇本不太好,但也硬著頭皮上了,如果不是他跟宋丹丹演,這個小品肯定就砸了。
倒沒覺得趙本山誇張,畢竟再好的劇本也需要好的演員,而一般的劇本,演員就顯得更重要了。
比如說《最長一槍》,劇本有些亂,導演更是讓人不知道該從哪兒吐槽,但劇中人物,王志文、許亞軍、餘男、李立群,高捷,隨便拎出一個,都是實打實的戲骨,演技可以逐幀看,臺詞能迅速讓人代入,一個眼神、背影,那都是戲。
這部電影可能算不上經典,但演技派們的表演,絕對是。
回到《最後一課》,範偉老師的表演,為整部短片注入了靈魂。
如果說演技從低到高分為三層:
演出了角色、演活了角色、為角色注入了個人魅力。
那麼範偉老師就屬於第三層:
為角色注入了個人魅力。
PS.同樣具備這個能力的還有秦昊、周迅、任敏、劉亞仁、戴立忍......
劉亞仁
戴立忍
任敏
因為範偉,整部短片有了魂。
而徐崢又是個深諳資本和人性的高票房商業片導演,所以觀眾自然是在他的催眠下一路狂奔,嗨到最後。
判斷一部作品是不是經典,往往不是過程夠不夠嗨,而是後勁夠不夠大。
就是說,看完之後,你會不會繼續為這部電影貢獻你的時間和精力。
跟朋友討論,為它寫影評,翻豆瓣貼吧,找到那些懸而未決的答案,三天後,一個月後,甚至是幾年十幾年之後,你還在關注著它,那麼它就是經典。
而如果只是在過程中嗨了,那只能說明,這是一部爽片(劇)。
《延禧攻略》是爽劇,《甄嬛傳》是經典;
《三十而已》是爽劇,《女人四十》是經典;
《小時代》是爽劇,《大時代》是經典......
大時代,1992年
《女人四十》,1994年。許鞍華導演。
PS.許鞍華導演的另一部《男人四十》,張學友梅豔芳主演,也是經典。
能夠讓你非常激動想要馬上分享轉發的,可能是爽文;而想先收藏,然後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學習的,往往是乾貨。
徐崢是個成功的商業片導演,也懂得資本運作,春節期間的《囧媽》以及接下來一系列的操作,都顯示了他的長遠眼光和商業嗅覺。
看一個人厲不厲害,就是看關鍵節點的判斷和決策,很顯然,徐崢很厲害。
但我不覺得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好導演。當然,這並不影響我喜歡他這個人。
其實,他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許知遠的《十三邀》中,他曾提到很欣賞婁燁,想跟他合作,但又怕他覺得自己太商業,看不上。
這也是徐崢可愛的地方,有著清晰的自我認知並足夠坦誠。
PS.還記得《祖國》中《奪冠》那個短片裡裡扶天線的小男孩冬冬嗎?
這個短片,他也有出演。
這個小演員叫韓昊霖,我特別喜歡他。
一個是顏值,是我喜歡的那種小男孩長相,虎頭虎腦,舒展大氣。
還有成熟。這個孩子有著跟年齡不符的理性和成熟,但一點兒都不覺得油膩和世故,反而給人一種有教養的分寸感。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這個短片裡,坐教室第一排中間的小男孩,就是《以家人之名》裡的小子秋,髮型變了,但氣質沒變,還是怯怯的,讓人疼惜。
這孩子的名字忒難記了,叫蕭李臻瑱。
《天上掉下個UFO》,陳思誠執導,黃渤主演。
如果根據男導演的「油膩」程度排個隊的話,陳思誠應該會很靠前;如果說有的人的油膩只是徒有其表的話,那麼他就是內外兼修,知行合一。
當然,這並不會影響他個人的才華施展。事實上,有才華的人,總會有貴人相助;有超凡才華的人,總會有很多貴人相助。因為貴人也需要借力(才華+能力),然後大家齊心協力,一同走到金字塔頂尖。
《唐人街探案2》的主創陣容相當之強大,哪兒來的這麼多好資源?陳思誠背後的資本吶!資本不會管你的人品和私生活,資本是個心思專一的好孩子——只看數據說話。
所以,完全不用擔心明年上映的《唐探3》,一定是相當有料,絕對好看。
總結下《天上掉下個UFO》。
就像是一個學霸在課間10分鐘,靈機一動,想出來個劇本,然後找來幾個小夥伴,在接下來的那幾個課間裡,緊鑼密鼓地完成了這個劇本。
熱鬧,嗨,亂,無聊的很。
《回鄉之路》,鄧超&俞白眉執導,鄧超、閆妮主演。
鄧超自從轉型做了導演,跟頭是一個接一個。好在他皮糙肉厚禁摔打,再加上接了《跑男》後一直不缺流量,所以沒啥經濟危機,才敢屢試屢敗,屢敗屢試。
直到《銀河補習班》翻了身,導演這個身份才終於有了認同感。
在當導演的這條路上,他跟俞白眉一直是時代兄弟瓜,永遠不分家。而且家人也幫忙,基本上每部他倆的戲,都有代樂樂(俞白眉太太),孫儷偶爾也會上。
代樂樂
老公的戲,再爛也要上,姿態還是要有的,但畢竟是超一線的女演員,演多了爛片還是會影響市場定價的。
要考慮形象嘛。
不像是楊冪,爛片女王,為了完成對賭,基本是什麼來錢快幹什麼。當然,這也沒什麼,人各有志,求仁得仁,求財得財。只要自己捋順,別擰巴就行。
鄧超這個短片,打6.5分吧。
劇情走的有些尬,反轉也很牽強,升華部分基本靠音樂烘託,人物弧光完成得並不好。好在閆妮助陣,讓整部戲不至於垮得太厲害。
鄧超這幾年的熒幕影像,已經跟帥完全不沾邊了。《烈日灼心》《銀河補習班》《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影》……
可以叫他「糙叔」了,跟河正宇(一個韓國男演員,演技超好的)有的一拼,都是不care形象的演技派。
河正宇
鄧超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演員。
從看他第一部劇《少年天子——順治篇》開始,就覺得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天賦型好演員,後來他的多部作品,也證實了這一點。
這幾年,鄧超分了很大一部分精力到綜藝和導演上,演員這個身份,反而有所弱化。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看梁朝偉除了當演員,也沒幹過別的。
但每個有夢想有追求的人總想走出舒適圈,去嘗試自己的更多可能性,這其中有得有失,自我接納就好。
這部電影的主題應該是「感恩」和「愛的傳遞」。
一個人過得好不算好,要為他人和這個社會賦能才行。
《無問西東》也是這個主題,在全片快要結束的時候,才get到導演的用意。
幾代人,幾個家庭,幾個主人公,在時代背景下,或主動或被推動,做出了利他的「愛的傳遞」。
《神筆馬亮》,閆非&彭大魔執導,沈騰、馬麗主演。
只要有黃渤和沈騰,就基本上穩了。
黃渤的戲路更寬,除了小鮮肉,估計他都能hold得住;沈騰更擅長喜劇,而且他的喜感是與生俱來的,站那兒不動也讓人想笑。
沈騰的能力很全面,除了喜劇,還是老闆,可以一個人發光,也可以點亮整個團隊。是一個可以搭建平臺,為他人賦能的人,絕對的高價值複合型人才。
就像是趙本山,不單單只是一個成功的喜劇演員。
而馬麗更像是一個無法獨自綻放的人。她需要一個團隊,因為團隊能讓她的自身價值放大,還能夠給她帶來安全感。作為一個公認的優秀女喜劇人,她並不是非常自信。
馬麗的這個兒子,比宋丹丹家的巴圖還要厲害,還在媽媽肚子裡,就上了春晚,還拍了電影。長大後再拿出來看,會覺得很有意思。
《神筆馬亮》也有bug,但讓人不覺油膩,也不反感,觀影體驗十分舒適,可以給個8.5分。
對比《祖國》,《家鄉》從籌備時間到細節打磨,都不夠精緻和細膩,還有很多的不合情理和明顯bug,但亮點也很多。
比如說每兩個短片之間的過渡和轉場,就很有特點。
先是個體自白+影像,然後群體自白+群像,最後進入下一個版塊,主角+主題亮相。
作為國慶片,合家歡,還是很應景的,可以去看看。
棕媽:
初中英語老師,10歲男孩媽媽;
讀書達人,每年閱讀書目200+;
電影狂人,每年貢獻票房2000+(今年暫緩);
心理學感興趣,小毛頭hold得住;
人類靈魂的小裁縫,擅長自黑的不辣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