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詩歌演誦集》出版

2021-02-19 中國詩歌網


《洛夫詩歌演誦集》,洛夫,胡樂民 著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018年2月

頁 數:160  定價: 68.00

ISBN:9787569919493

 

【內容簡介】

《洛夫詩歌演誦集》由華語詩壇泰鬥洛夫先生與著名演誦藝術家胡樂民先生攜手打造。在「文化自信」的偉大號召之下,詩歌首當其衝站在時代的潮頭,展現著中國的文化精,而立體地、深層次地來表現詩歌作品則是演誦,演誦使詩歌在藝術上得到了升華,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喜愛。

《洛夫詩歌演誦集》節選著名詩人洛夫的《唐詩解構》和多首對話古人的作品,用現代人的視角解析重構,有客觀有主觀,有同情有調侃,有冷峻有幽默,有體驗有表現。通過先生的解構,我們可以感受到言凝意豐的古詩與形散神聚的今詩以兩種不同的體式,在交匯中流淌出的一種相同的情感,可以說是對古今中外詩觀與詩法的融會貫通。對於每一首詩,胡樂民先生都進行了演誦,並寫下了演誦小記,在我們欣賞洛夫先生的詩情時,也能聆聽胡樂民先生充滿激情的演誦之聲。

《洛夫詩歌演誦集》作為華語詩壇泰鬥與中國誦壇新秀攜手敬獻中國新詩百歲生辰的禮物,是獻給所有詩歌朗誦、演誦愛好者的禮物,也是朗誦藝術史上詩人與朗誦者籤署了正式的授權書,更是詩歌文本與演誦藝術的一次深度探索性的結合,演誦藝術一次大踏步的前進與升華。


【作者簡介】



洛夫,原名莫運端、莫洛夫。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鬥。1928年生于衡陽東鄉相公堡(今衡陽市衡南縣相市鄉),1949年赴中國臺灣,1996年旅居加拿大溫哥華。

洛夫潛心現代詩歌的創作,被譽為中國最傑出和最具震撼力的詩人,《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將洛夫評為中國十大詩人首位。1999年,洛夫的詩集《魔歌》被評為中國臺灣文學經典之一。2001年又憑藉長詩《漂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因表現手法近乎魔幻,洛夫被詩壇譽為「詩魔」。

胡樂民,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中國著名朗誦藝術家、表演藝術家,中國首屆夏青杯朗誦大賽金獎獲得者,演誦藝術的探索者。中華文化促進會朗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詩歌學會朗誦演唱專業委員會會員,北京語言學會朗誦研究會會員,中國詩歌朗誦藝術團成員。現為北京聯合大學藝術學院教師。


【編輯推薦】

《洛夫詩歌演誦集》每首詩歌配有單獨的二維碼,掃碼即可免費聽洛夫詩歌,帶您進入情境般的天地。

《洛夫詩歌演誦集》洛夫和胡樂民先生攜手獻給中國新詩百年最好的禮物。

《洛夫詩歌演誦集》華語詩壇泰鬥和演誦藝術家攜手打造的詩歌觀感盛宴。

《洛夫詩歌演誦集》在這裡,詩歌不僅好看,而且好聽,不僅動情,而且動心。

《洛夫詩歌演誦集》以文字、聲音詮釋詩歌更易讓讀者領悟詩歌之美。


【目錄】

序言 

洛詩誦罷心如洗 

演誦之門的鑰匙 

 第一章  回眸經典寄今意——唐詩解構

回鄉偶書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月下獨酌 

春望 

客至 

問劉十九 

夜雨寄北 

二章  回望千古寄知音——對話古人

李白傳奇 

車上讀杜甫 

與李賀共飲 

第三章 回念吾鄉寄情思——當代抒情

邊界望鄉 

寄鞋 

眾荷喧譁 

因為風的緣故 

煙之外 

七月的輓歌 

 

附錄:洛夫詩論

詩歌創新 

唐詩解構 

天涯美學


【自序】

時下正值中國新詩一百年的歷史節點,舉國上下各層各界都在以詩歌創作、舉辦朗誦會和朗誦比賽等方式,慶祝這一偉大年份,在「文化自信」的偉大號召之下,詩歌首當其衝站在時代的潮頭,展現著中國的文化精神、抒發著中國的人文情懷,可以說中國的新詩迎來了一次新的歷史高潮,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有人說:「詩歌的復興就是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復興就是詩歌的復興。」此話實不為過。

朗誦藝術作為詩歌的一種有聲載體,也承擔著詩歌復興的使命,而且通過詩歌朗誦,也展現出當下人們對文化復興、文化自信的信念與追求。詩歌界與朗誦藝術界的交流與合作也越來越密切,各行各業的詩歌朗誦愛好者們也積極地加入到藝術創作中來,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朗誦作品,優秀的詩人、朗誦者越來越多,形成了一支朝著專業化、職業化的方向邁進的隊伍,也隨之把祖國的優秀文化傳播到了各行各業。正如王蒙先生在《青春萬歲》中說的:

 

我們有時間、有力量、有燃燒的信念,

從來都興高採烈,從來都不淡漠,

眼淚、歡笑、深思,全是第一次。

在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多沉重的擔子我不會發軟,

多嚴峻的戰鬥我不會丟臉,

有一天,擦完了槍,擦完了機器,

擦完了汗,我想念你們,招呼你們,

並且懷著驕傲,注視你們。

 

我想,祖國和祖國的優秀文化正以極大的熱情期盼著、招呼著,並且懷著驕傲,注視著我們這支朝氣蓬勃的隊伍。

我,作為朗誦藝術界的一棵新苗兒,多年以來也一直在思考著如何用自己的方式貢獻力量。通過大量的學習和實踐,我探索出以更加立體地、多方位地、新角度新形式地、深層次地來表現詩歌作品的「演誦」形式,在業內引起了很大反響,雖褒貶不一,但隨著業內恩師們的指導、提攜與呵護,我有繼續學習的機會與繼續實踐的勇氣,在不斷調整、提高,甚至推翻重建之後,藝術上得到了升華,演誦藝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朋友的支持和喜愛。

如今恰逢新詩百年的歷史契機,我與華語詩壇泰鬥洛夫先生的攜手,對於我來說既是人生中一大幸事,也是演誦藝術的一大幸事。我在多年以前就已讀過洛夫先生的詩歌作品,但並不深入。2015年5月我受邀參加中國詩歌學會、四川綿陽市李白詩歌協會主辦的中國首屆「李白詩歌獎」頒獎典禮,並朗誦「李白詩歌大獎」獲得者的作品,這位獲獎者就是洛夫先生,這篇作品就是他的長詩《李白傳奇》。當時我感到的除了榮幸,就是壓力,這位享譽海內外的華語詩壇泰鬥是否能接受一位誦壇新秀的演誦呢?雖然有壓力但我仍堅定信念,並且認為這篇長詩是有很大的演誦創作空間的,詩句的行動性很強,有濃烈的主觀色彩,有講述有旁觀,有對李白絕世才華的讚頌,也有對李白人生境遇的惜憐,更多的還有勸解和希冀。讀這首詩,感覺像是李白的一位好友在讚頌李白、勸導李白。我用第一人稱的語言態勢去表現,跳進跳出,時而是李白時而是洛夫(當然也是我自己),在讚頌時瀟灑豪放,在惜憐時傷懷涕泣,尤其說到最後勸解和希冀的幾句:「就在那天下午/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的下午/雨中的桃花不知流向何處去的/下午,我終於看到/你躍起抓住峰頂的那條飛瀑/蕩入了/滾滾而去的溪流。」當時,我眼望著遠方,目送著太白飄飛而去的身影,揖禮深拜,用眼神和慢慢行禮的動作傳達出一句內心獨白:「太白先生,你終於以仙人之態重歸仙人之所,為你高興,你我就此拜別了!」這個結尾的表現,正是點睛之筆,傳達出文字中充斥的深情厚誼。演出結束,白髮蒼蒼精神矍鑠的耄耋老人洛夫先生與我深切握手並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並說:「沒想到我的詩還可以這樣表現。」從那以後,我和先生便相識了。此後我閱讀了先生的詩歌全集和傳記及大量的詩論文章,從中學到了很多詩歌創作的知識,更對先生的詩歌作品和創作理念崇拜至極,也萌發了演誦洛夫先生作品的想法。

擇日不如撞日,正在我苦思如何創作、怎樣創作、創作什麼的時候,「文化復興」的時代來了,「文化自信」的號召來了。它強調傳承與創新,此時,我重讀先生的詩作,發現了其中大量的作品都符合這一要求,尤其是《唐詩解構》和多首對話古人的作品。《唐詩解構》是把唐詩中耳熟能詳的傳世經典之作,用現代人的視角或者說是用洛夫的視角解析重構,有客觀有主觀,有同情有調侃,有冷峻有幽默,有體驗有表現。通過先生的解構,我們可以感受到言凝意豐的古詩與形散神聚的新詩以兩種不同的體式,在交匯中流淌出的一種相同的情感,正所謂今古一脈:情感一脈、精神一脈、風骨一脈。對話古人的詩作如《李白傳奇》《車上讀杜甫》《與李賀共飲》《走向王維》等,都是以親密又敬仰的態度與古人對話從而表達自己的。他勸解李白表達了自己的嚮往,他感受杜甫講述了自己的境遇,他同情李賀堅定了自己的風骨,他學習王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等等。先生早年向西方的裡爾克、波德萊爾等詩哲學習,創作了諸如《石室之死亡》等一系列超現實主義的作品,震動了詩壇,晚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回眸」更是為當代華語詩壇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對古今中外詩觀與詩法的融會貫通,使他的詩作呈現出一種宏大的氣象,三千行巨著《漂木》可與屈子的《離騷》並駕,二者雖有千差萬別,但情懷不二,先生由此所創建的「天涯美學」正體現了二者內在悲劇精神的聯繫。

讀先生的文字,感念先生的精神和情感,我激動不已,在電話簿中搜尋先生的號碼,才發現我沒有先生的電話,失落感催促著眼淚簌簌而落,當初與先生那倉促一面竟然未留下先生的電話。失望之餘,突然發現,電話簿中有任亞輝阿姨的電話,她是先生的助理,時隔兩年雖未聯繫,但她經常在我的微信朋友圈中為我點讚,我隨之撥通了任阿姨的電話,用顫顫的聲音寒暄一番之後表明心意,任阿姨欣然答應為我促成此事。她告訴我洛夫先生現遠在加拿大的溫哥華,隨即與先生取得了聯繫,並為我和洛夫先生建了一個微信群。先生不僅記得我,還記得我的「演誦」,這令我非常感動。在群裡我向先生表達了敬仰之情,並說明了用演誦的方式創作先生的詩作共同出書的想法,先生欣然接受,這對我來說完全是一種榮譽。先生年近九十,身體不好,卻為我手寫回信,拍照片發在群裡,不僅認可我的想法,還說「沒想到在自己晚年還能遇到一位年少的知音」。我也回信說「先生是我千古知音中最近的一位」,先生還親自選了適合朗誦的作品若干,供我用演誦的方式再挑選,隨後籤了授權書給我,並為《洛夫詩歌演誦集》定名為《洛夫詩歌演誦集》,且鼓勵我大膽創作,自此,我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創作狀態。

我之所以說這種創作狀態前所未有,原因有三:其一,我從來沒有過在一定的時間內集中演誦一位詩人的大量作品;其二,以往都是舞臺呈現,而此次是音頻呈現;其三,方法重構,觀念重建。讀者朋友一定會對這三點原因很感興趣,那麼我會在下一篇《洛詩誦罷心如洗》的文字裡詳細講述。

2017年7月19日,我帶著錄音小樣和激動的心情,在任亞輝阿姨的陪伴下來到了洛夫先生位於臺北的家中(先生因為身體原因,偕夫人陳瓊方女士於6月中旬回到了臺北),這次是我和先生正式的會面。在先生家中,我把錄音給先生聽,先生非常認可並感到高興,對《唐詩解構》中的幾篇演誦處理給予高度肯定,並說「這是解構的解構」。我也講述了我的創作方法和觀念以及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先生對我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解答,也對另外幾篇提出了看法和修改意見。回京後,我重新錄製了所有的作品,並創作了演誦創作小記。以上就是這《洛夫詩歌演誦集》的創作初衷和過程。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如果您讀了洛夫先生的詩歌文本,對新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喜愛,通過我的演誦創作更加熱愛上了有聲語言藝術,那將是洛夫先生的欣慰,樂民之榮幸了


【媒體評論】

洛夫先生的詩歌透顯著現代漢詩的精神氣質。他那些典雅的詩句,哲理的張力,以及對生命的凝視,被樂民以克制而古樸的情緒浸透之後,一種新的審美意境,彰顯於世。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樂民找到了現代漢詩的通道,領會了洛夫先生那不可言說的詩作秘密。這應該就是一位年輕的朗誦藝術家達到了一種境界的例證。

——黃怒波 (中國詩歌學會會長)

 

一位當代重量級的現代漢語詩人的作品,通過當下一位優秀青年藝術家的演誦,充分展示出文字與聲音互動的魅力,並因之而重新獲得其深入人心的美好契機與無窮可能性。

——譚五昌(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詩評家)

 

洛夫詩歌生命體驗強,歷史內涵深,修辭策略繁,寧艱澀,勿流易,訴諸口舌,殊為不易。樂民先生苦心孤詣,潛心洛詩,頗有年矣,將心演心,心口合一,庶幾乎臻於化境。

——北塔(著名詩人、詩評家)

樂民以演誦的方式詮釋了洛夫的詩作,將有聲語言藝術與當代詩歌藝術更立體生動地結合,創作出有生命力的回歸真實情感的作品,便於讀者更豐富深層地理解和感悟詩歌文本和創作主體的個體生命,是近年來詩歌發展中欣喜而有效的延伸性成果。

——孫曉婭 (首都師範大學副教授、著名詩評家)

安靜時欣賞,可將人帶入意境之中。是一種新的解讀方式,是追求品質生活者的情感補品。

——冰峰 (作家網總編、書畫新聞網總編、著名詩評家)


識別圖中二維碼,前往噹噹購書購書

相關焦點

  • 序丨甘建華:詩歌讓他活得與別人不一樣——《洛夫紀念文集·詩歌卷》
    2017年11月,適逢中國新詩百年慶典,全球華語詩人終身成就獎評選揭曉,自胡適、徐志摩、郭沫若、戴望舒、聞一多、艾青、冰心以降,洛夫排名第十五位,更在中國臺灣詩人中排名居首,與上述諸位先賢的頭像刊登在活動紀念冊封面。翌年3月17日上午,瀟瀟春雨中,我策劃並受邀主持的《洛夫詩歌演誦集》首發式,在衡陽圖書城舉行。
  • 王錦芳:《洛夫紀念文集·詩歌卷》編後記
    《洛夫紀念文集·詩歌卷》書影。接著,他扳著指頭給我數說:青海那邊,《我們的柴達木就像畫一般》總算面向全國發行了,《名家筆下的柴達木》《天邊的尕斯庫勒湖》,兩個中國文化地理散文選本,人家又在天天催促,要我儘快印刷出版。衡陽這邊,《南嶽文化地理叢書》一套6本,得按進度如期完工,否則會按違約處罰。
  • 「詩魔」洛夫
    2001年出版3000行長詩《漂木》反思人生歷程;今年3月3日,發表了最新作品《昨日之蛇》。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洛夫經常返回大陸尋根、探親、講學、交流、辦展。回首洛夫一生,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他的主張「生命的價值不能以時間的長短來衡量,只要心中有詩有愛,瞬間即是永恆」。
  • 朗誦 |洛夫詩2首
    作者 |洛夫 朗誦 | 綺英兒
  • 袁姣素| 洛夫:情愁一滴淚
    很早就喜歡讀洛夫的詩歌,喜歡他的《邊界望鄉》《因為風的緣故》《煙之外》,喜歡他的《漂木》長詩,那洋洋灑灑三千行的長詩漂洋過海,旖旎生姿,盤桓不去。仍記得2011年11月27日那個最為深情的晚秋,細雨濛濛,夜露微涼,洛夫先生偕夫人陳瓊芳女士在洞口縣慶祝五十年相濡以沫的金婚之情,以詩歌的名義見證他們浪漫的永恆之愛。
  • 紀念|洛夫是「臺灣十大詩人之首」的說法怎麼來的
    1954年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並任總編輯多年,對臺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等文,並收入各種大型詩選,包括臺灣出版的《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十一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兩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
  • 「我的2020|」(出版處女散文詩歌集)
    「我的2020|」(出版處女散文詩歌集)文/傅先河2020雖實「鼠」不易,但我風雨兼程、一路向前、披荊斬棘,收穫滿滿,悉數盤點,排在首位的當屬出版了散文詩歌集《輕輕流淌的心語》,這是我出版的第一部文學書籍。
  • 莊曉明:洛夫長詩《石室之死亡》《漂木》,一種巨大的語言奇蹟 | 名作欣賞
    無疑,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創作不輟,被譽為「詩魔」的洛夫先生,就是這樣的大詩人,而2009年4月,皇皇四大卷的《洛夫詩歌全集》的出版,更是牢固地奠定了他這一大詩人的地位。自然,這一切也對評論家提出了挑戰,如何選擇合適的新的角度,從宏觀上來觀察洛夫這些千山萬壑、氣象萬千的詩歌創作,實在是一件艱難卻又必須要做的事情。
  • 衡陽風華·70年70人丨洛夫:「詩魔」戀鄉愁 因為風的緣故
    1988年,洛夫回家探親。當時,家鄉的人們希望洛老題字,洛老飽含深情地寫了這兩句話。衡陽有座山叫回雁峰,相傳大雁因避寒而向南飛,飛到衡陽就停住了,等明年春天再飛回北方。是啊,為何雁回衡陽?只因為這無法預測的命運之風,把先生吹去了臺灣,之後又重新吹回了老家。洛夫是享譽華文詩壇的臺灣著名詩人,自16歲開始寫詩,洛夫就醉心創作、筆耕不輟。
  • 諾獎今晚頒獎,《鮑勃·迪倫詩歌集》中文版明年出版
    諾獎今晚頒獎,《鮑勃·迪倫詩歌集》中文版明年出版 澎湃訊 2016-12-10 14:14 來源:澎湃新聞
  • 首屆中國「曹操杯」建安詩歌大賽作品集正式出版
    首屆中國「曹操杯」建安詩歌大賽作品集正式出版 2020-07-24 1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悼念洛夫」專欄(一):簡狄、林敏蘇、董會仿、雲橫秦嶺、燕諾青、湯國華、劉寶勝、尹德燦、張澤選、劉現斌、侯文公、陳順利
    洛夫和余光中一直被世界華文詩壇譽為雙子星座,兩人先後離世,海內外華語詩壇痛失兩位詩歌巨擘,令人不勝唏噓。為悼念洛夫去世,現經《文學與藝術》《世紀詩典》《中外華語作家》《世界詩人》《新時代詩典》五大微刊(微信公眾平臺)研究,決定聯合舉辦「悼念洛夫」專欄,體裁不限,現代詩、散文詩、古體詩均可,題材以「悼念洛夫」為主題,作者自擬題目,詩稿請直接發明傑主編微信即可。
  • 「講唱誦演李白」,咱們視頻見!
    「講唱誦演李白」,咱們視頻見!唐朝頂牛的人生故事等你來講詩仙的百轉千回等你來唱詩仙的浪漫主義色彩等你來誦謫仙人的主角光環等你來演第32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特別推出了「講李白、唱李白、誦李白、演李白」線上創意短視頻作品徵集活動。
  • 「詩魔」洛夫:筆墨詩心寫中華(圖)
    洛夫與海內外詩人為《出三峽記》手書長刻石碑揭幕 王康明 攝   中新網宜昌11月18日電 (記者 郭曉瑩)11月18日,「長江三峽·兩岸同源」秋日詩歌行暨著名詩人洛夫詩歌《出三峽記》詩碑揭幕儀式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峽人家景區舉行,在40多名海內外詩人和藝術家的見證下
  • 《長恨歌》——作者 洛夫 | 詩歌(4)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 漢語言文學專業 | 全國自考指教材
    走近作者:       洛夫(1928年5月11日—2018年3月19日),原名莫運端、莫洛夫,衡陽人,國際著名詩人、世界華語詩壇泰鬥、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者、中國最著名的現代詩人,被詩歌界譽為「詩魔」。1947年轉入含章中學,與同學組成芙蘭芝劇社和芙蘭芝藝術研究社,自編自演進步節目。1949年7月去臺灣,後畢業於淡江大學英文系,1996年從臺灣遷居加拿大溫哥華。     2018年3月19日3點21分,洛夫在臺北榮民總醫院逝世,享年91歲。
  • 國內外詩人與成都小學生共享詩歌盛宴,千人誦詩震撼全場
    9月6日上午9:30,作為「2019·第三屆成都國際詩歌周」的一大亮點活動,千人校園詩歌詠誦會在成都市實驗小學舉行。↑成都市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帶來充滿激情的詠誦現場,近百名來自國內外的著名詩人走進成都市實驗小學的初秋校園,在涼風習習中,用充滿激情的詠誦,為這個秋天增添了濃濃的暖意。
  • 面對面 洛夫:願你的那本經,比我好念些
    煙之外     ——洛夫在濤聲中喚你的名字而你的名字已在千帆之外潮來潮去左邊的鞋印才下午
  • 「詩魔」洛夫去世丨洛夫代表作選
    > 點擊圖片上方藍字「詩刊社」,一起玩耍吧^-^今日凌晨三點二十一分,臺灣詩壇「「三巨柱」的最後一位、被詩壇稱為「詩魔」「的洛夫先生去世
  • 傳薪者楊牧:他締造了1980年代臺灣文學出版與閱讀的高峰紀錄
    在他之前是余光中,2017年過世了,再之後是洛夫,也過世了。」臺灣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批評家楊宗翰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臺灣文學成就最高的三位先生的先後離世,對整個臺灣文學來說是非常巨大的損失。
  • 明傑 主編《世紀詩典·中國優秀詩歌精品集》徵稿啟事
    詩人、作家、編劇、社會活動家,中國新詩歌繪畫運動代表人物,「詩畫時代」一詞首創者,有「詩畫奇才」之譽。先後就讀於西北大學、魯迅文學院、山東大學。14歲開始寫作,已出版個人作品集十八部,在數家報刊開闢有作品專欄。作品被收入國內外幾十種文集選本,400多首詩歌作品被譯成英、法、日、意、德、阿拉伯等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