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陳廷敬》正在央視8套熱播,可您知道陳廷敬與武安的關係嗎?

2021-02-13 武安君


由雷獻禾執導,陶澤如領銜主演,朱宏嘉、曹力、薛山、鄭衛莉等主演的古裝劇《一代名相陳廷敬》正在央視八套熱播。

該劇講述了清朝康熙年間,鐵面無私的清官陳廷敬坐上相位,經歷眾多磨難整頓吏治的故事。

想必很多人都到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那裡有著名的5A級景區——皇城相府。皇城相府被稱為「中國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是清代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加三級、《康熙字典》總閱官陳廷敬的故居。

陳廷敬(1639—1712),字子端,號午亭,是康熙盛世的主要推手,入仕五十年,官運亨通,生榮死哀。康熙送給陳廷敬八個字:「寬大老成,幾近完人。」

陳廷敬以及皇城相府想必武安人都知道。然而,陳廷敬與武安有什麼關係,恐怕就未必人人皆知。今天,小編就來給您解密:大名鼎鼎的名相陳廷敬與武安有著怎樣的關係?

康熙28年至康熙51年,武安連續三位知縣深得民心,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第一位叫陳灝,居心慈惠,敷政和平,不遺餘力地編纂武安縣誌。第二位叫陳廷愫,字素心,有才幹,公正廉明,捐粥賑饑,重視教育。第三位叫黃之孝,明敏有為,興舉廢墜,修外城,建育嬰堂,重修《武安縣誌》。23個春秋,一晃而過,但三位清官的政績卻被歷代縣誌記載,標榜史冊。而這其中的一位名叫陳廷愫的,就是陳廷敬的胞弟。

康熙三十七年(1698),山西澤州(晉城)陽城縣走出一位歲貢出身的官員,風塵僕僕地要到500裡開外的武安上任。他就是陳廷愫——康熙皇帝的近臣陳廷敬的四弟。

陳廷愫秉承祖上扶弱濟貧的家風,又受哥哥陳廷敬為人處世的影響,為官清廉,勤政務實,政績斐然,在武安一幹就是6年,被當地百姓譽為「陳青天」。百姓為紀念這位好官,為他建了生祠。在武安歷史上,百姓自發為活著的離任縣官建祠堂,陳廷愫是第一人,也是唯一的一人。

關於陳廷愫的資料,武安《康熙縣誌》、《乾隆縣誌》、《民國縣誌》均有記載。可筆者翻閱1990版《陽城縣誌》,對陳廷愫並沒有記載,書中只有「進士表」,因陳廷愫只是歲貢出身,所以沒有記載也是情有可原。

康熙42年(1703)冬,陳廷愫寫信給在京做高官的大哥陳廷敬,讓其為自己在京城另謀一官半職。此時的陳廷敬剛剛任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兼吏部尚書,位高權重。陳廷敬一生清廉,嚴於律已、不循私情,頗受康熙信任。在其擔任吏部尚書時曾告誡家人,有送禮賄賂謀私者,不許進入。當他看完弟弟的來信後,略加思索,給弟弟寫了封家書,內容是白居易的《池上篇》,勸弟弟廉潔自律,知足常樂,不要跑官,以免玷汙自己的名聲。至今在皇城相府內還保留著陳廷敬寫給陳廷愫的這封家書。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書有酒,有歌有弦。有叟在中,風神飄然。安分止足,外無求焉。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魚在沼,不知海寬。靈鶴怪石,紫菱白蓮。時飲一杯,或吟一篇。妻孥熙熙,雞犬閒閒。優哉遊哉,終老其間。落款:素心吾弟,兄廷敬書。署「石雪鑑藏」、「歲寒堂詩畫印」兩方藏章。

通篇沒有寫拒絕弟弟的一個字,但委婉地表達了他希望弟弟回鄉的心聲。意思是說咱家不愁吃不愁喝,就不要當官了,家業需要你去管理,年邁的父母需要你去照顧。官場險惡,爾虞我詐,不如歸隱田園,欣賞自然風光,對酒當歌,以詩書為伴,以雞犬為友,自由自在,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陳廷敬不僅沒有讓其弟高就,反而勸說他辭官回家。陳廷愫並沒有惱火,而是非常愉快地聽了哥哥的話,返回故裡,贍養父母,以終天年。難怪在《陳公生祠碑記》中這樣記述:「乃癸未(1703)冬杪,公忽引疾投簪。」也就是說,那年冬末,陳廷愫忽然稱病辭官。其中原因,當時百姓不解,寫這篇文章的繼任知縣黃之孝也不解。陳家有一處梯田,二世祖陳林在這裡植數株梅花,取名「梅莊」。某年春天,陳廷愫從武安回家探親,發現梅莊因無人修理,多數梅花乾枯死掉。於是,陳廷愫想移栽幾十株杏樹,可時令已過,很難移栽。但陳廷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居然將幾十株杏樹全部栽活了,還開了一些杏花,成了自家的後花園。

陳廷愫從武安辭官回鄉後,繼續擴大梅莊的規模,種滿桃樹、梨樹、柿樹,並移來迎春花、月季、牡丹、菊花等花卉。又在園裡開挖魚池,引來樊河水注入,放入魚兒,把這山村小園變成了「世外桃源」。

每年三月,梅莊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桃紅杏白,蜂飛蝶舞,使梅莊燦爛無比,吸引了眾人遊玩觀光。從此「梅莊杏花」在皇城相府成了著名景觀。

康熙版《武安縣誌》對陳廷愫的記述是:「山西澤州人,由歲貢康熙三十七年任。居官有幹局,存心仁厚,敷政公明。值歲歉,捐粥賑饑,活人無算。尤加意學校,捐修文廟,重建大堂,士民感戴,建生祠以祝。」清末知縣錢祥保在《武安風土記》中也對陳廷愫有評價:「陳公廷愫,明於聽斷。歉歲帳荒,全活無算。尤重文化,加意學校。士民德之,立祠為報。」其他版本的《武安縣誌》對他的評價大同小異,不再列舉。

總結其人:心地善良、有才幹、明斷案。救災民、建學校、修大堂、修文廟。《武安縣誌》中有關陳廷愫的資料有:他本人寫的三篇文章,第一篇為《重修文廟碑》,第二篇為《重修縣署大堂碑記》,第三篇為《敕封文林郎湖廣武昌府崇陽縣知縣丁酉舉人鄉飲大賓仙滋李公墓志銘》。還有一篇是他的繼任知縣黃之孝為他寫的《陳公生祠碑記》。

武安文廟

陳廷愫到武安的第一年,就遇到了一場大饑荒,糧食歉收,本地百姓紛紛出走,四處逃荒要飯,他只好施粥救人,歷時四個月。縣誌記載:「三十七年戊寅歲大歉,饑民土著流寓者踵背相接,知縣陳廷愫捐粟賑粥,日給千人,凡四閱月,民賴以安。」真是個宅心仁厚的好官,百姓稱頌之。

第二年(1699),又辦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修文廟,上年祭祀孔子時,看到殿宇頹廢,丹壁剝落,就想重修,可那時百姓剛剛度過大災,物力為艱,只好挪到下年正月動工。他捐出自己的俸祿,並號召闔邑紳士捐款。到九月竣工,棟宇重輝,欞星增彩,頓還舊觀。另一件事是重修衙署大堂。大堂乃朝廷所建,莊嚴肅穆,也是勤政愛民,發號施令的辦公場所。不知何時開始坍塌,棟宇頹敗。於是,在1699年的夏天,他號召縉紳父老捐資鼎新之,逾月功成。陳廷愫對武安百姓對自己的支持非常感動,下決心幹出一番事業,絕不能辜負武安百姓對自己的信任,不能辜負修這大堂的初心。看來陳廷愫是一位不忘初心,想幹事,能幹事的好知縣。而且他總是默默無聞地做事,從不誇耀、顯擺自己的實政。

古代縣令集行政、司法、軍事、監察等權力於一身。除了上面這些大事外,他還重視教育,大力辦學,讓貧苦家庭的孩子也能上學。他杜絕私徵賦稅,並節約開支,從不貪佔國家一文錢,他以廉潔贏得了武安百姓的擁護。他給流離失所的百姓耕牛和種子,給他們糧食和衣服,讓他們安心勞作,避免凍餓之苦,處處以百姓的冷暖為出發點,他以恩惠贏得了武安百姓的愛戴。再說訴訟,他很會斷案,先是勸和,次則剖分之,遇到頑梗不化者才不得已鞭笞之,他以公平和寬恕贏得了武安百姓的稱讚。六年中,武安百姓就像襁褓中的嬰兒,深受慈母的恩惠。


到了1703年冬,陳廷愫突然辭官歸田,東山高臥,回老家享受田園生活了。此時,武安百姓才深切地感到失去了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官,臨走,縉紳耆民爭相挽留他,讓他再幹幾年。可他還是離開了奮鬥六載的武安。百姓們感到無以報答陳知縣的恩情,只好擇城隅勝地,斂錢聚金,為陳廷愫建一座生祠,以祠祀公。

1704年春,知縣黃之孝到任。他先到施工現場看了看,此時尚未完工,棟宇弘敞,工費浩繁。前任陳廷愫的所作所為,給黃之孝莫大的壓力,如果自己幹不好,幹得不如陳廷愫,武安百姓怎麼看自己,會不會留下罵名呢?數月後,生祠建成,諸位董事讓黃之孝寫碑文,於是他飽含敬仰之情,寫了這篇流傳後世的《陳公生祠碑記》。文中對陳廷愫大加讚譽,說他學問高深,滿腹經綸,有治國之才。並把陳廷愫比作龐士元、範冉、召信臣、於定國等歷史名人。

黃之孝以陳廷愫為榜樣,在武安做官8年,為武安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至今,武安有個地方還被稱為「黃公閘」。

康熙46年(1707),武安長遠裡有位舉人,名叫李特生,字仙滋,做過武昌府崇陽縣的知縣,有政績,辭官回鄉後,兩舉鄉飲大賓,79歲去世。此時,陳廷愫早已不在武安為官,李特生的兒子李紫昌專門跑到澤州(晉城)陽城縣陳廷愫的家裡,讓他為其父寫了一篇墓志銘。如此,在乾隆版《武安縣誌》中,才有了那篇《敕封文林郎湖廣武昌府崇陽縣知縣丁酉舉人鄉飲大賓仙滋李公墓志銘》的文章。

俗話說,朝廷有人好做官。陳廷愫恰恰相反,他是朝中有人不讓做官。他是「居官無赫赫名,去後令人常相思」。他並沒有依靠哥哥的權勢在地方欺壓百姓,橫徵暴斂,肆無忌憚地貪汙受賄。而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民分憂,為民解困,為民請命。人們說「能吏尋常見,公廉第一難」,陳廷愫既是能吏,也是廉吏。為官者能夠名垂青史、受人敬仰的,都有為百姓謀利益的情懷,都以「廉」為先。而那些萬人唾罵,為人不恥的以權謀私者,莫不是自私自利,與「貪」為伴。

陳廷愫的故事或許讓我們有所感觸,為什麼老百姓會主動給他建生祠呢?請大家記住這句話: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為人民利益而奮鬥者,人民永遠紀念他!入文

(原載微信公眾號《山西皇城相府旅遊景區》作者:趙貴清,改編:石書軍)

歡迎關注《武安君》

相關焦點

  • 《一代名相陳廷敬》劇情介紹 大結局提前看
    主演:陶澤如,朱宏嘉一代名相陳廷敬第39集劇情介紹(大結局)明珠等人被懲治 陳壯履與湯福慧再次成親二十一年前,索額圖在武英殿親手抓獲了熬拜。明珠來武英殿憶當年之事,難以接受自己也有一天也會淪落到熬拜一樣的下場。
  • 一代名相陳廷敬歷史結局是什麼 一生經歷28次升遷可謂傳奇
    最近歷史正劇《一代名相陳廷敬》正在熱播,陳廷敬在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大臣,他的一生堪稱傳奇,那麼他的歷史結局是什麼呢?   陳廷敬在很多影視劇中都有出現,他確實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   作為對康熙有很大影響的朝廷命官,他在黨派之爭中從容應對,在朝為官五十三年時間中,仕途雖說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卻是康熙信任的忠臣,康熙更是多次稱讚陳廷敬的才能。   順治時期,陳廷敬參加科舉考試順利考中進士,他本叫做陳敬,但因為和他一起的一個學子也叫陳敬,於是被賜名陳廷敬。
  • 且看歷史正劇《一代名相陳廷敬》的完美解答
    《一代名相陳廷敬》正是一部能讓觀眾的精神需求找到出口的歷史正劇,這部劇以一代名相忠君愛民、廉潔奉公的一生經歷展現肅然歷史、盪氣迴腸的家國大義以及兒女忠情、生離死別的斷腸取捨。 正劇風骨的回歸令人無比期待,但信息碎片化時代,歷史正劇能否再現經典?且看《一代名相陳廷敬》如何作答!
  • 你該知道陳廷敬,更該記住張家勝
    12月7日,《視記》新媒體改版,首版播出的紀錄片《皇城相府》帶我們領略了一代相國陳廷敬的個人風採和故居風貌。
  • 走近王岐山推薦的反腐名臣:「半飽居士」陳廷敬
    編者按:據《環球人物》雜誌報導,在離任北京市長時,王岐山曾向同事推薦《大清相國》一書,書中大篇幅講述了一代名相陳廷敬巡查地方官場的故事。
  • 《一代名相陳廷敬》康熙為何不殺掉明珠?明珠最後是怎麼死的?
    《一代名相陳廷敬》大結局中,權傾朝野,黨羽眾多的明珠被康熙親自審問,最後被貶去一切官職,成為一介布衣。是的,縱使明珠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但是康熙最終仍是饒了他一命,只是將其罷官。歷史上的明珠也如劇中的明珠一般,只落得被罷官的下場嗎?
  • 大清相國陳廷敬:馳騁官場54年 累計28次升遷
    他被康熙盛讚為「(詩作)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初學所能窺也」(《清史稿》卷九《陳廷敬傳》),「(為官)蓋在仕籍者餘五十年,而秉忠貞者恆如一日」(《皇城石刻文編》)。從任職簡歷和康熙評語來看,陳廷敬是不折不扣的大清名臣、忠臣,但是人們對他的研究和關注也就是近十幾年的事情,甚至是通過暢銷書《大清相國》和熱播電視劇《康熙王朝》,才知道了這個出自山西的宰相,知道了康熙朝的文化翹楚。
  • 陳廷敬為何斥責高士奇不是讀書人?!
    當年同是今科舉子陳廷敬與高士奇陳廷敬,謙謙君子,老成持重,溫潤有餘
  • 刷起來,今天給您推薦7部影視劇!
    40年從首奪世界冠軍到奪得第十個世界冠軍幾經沉浮卻始終不屈不撓一種精神,兩次傳承,三代傳奇究竟是什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電影《奪冠》給你答案《奪冠》由西鹹新區秦漢野馬文化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陳可辛執導,張冀編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
  • 8.2~8.5@首都劇場,有情之人堅守原則, 大型歷史原創話劇《大清相國》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大型歷史原創話劇《大清相國》今年8月2日—8月5日將獻演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都劇場。此前,在上海的第二輪演出中,清代名相陳廷敬揪貪除貪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走進劇場。
  • 荊浩,你看過他的戲,卻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是郭秀,是牛旺?
    荊浩最近一直在看《一代名相陳廷敬《那些年,我們正年輕》 中飾演馬朝陽荊浩近期的影視作品《歲歲年年柿柿紅》《那些年,我們正年輕》《一代名相陳廷敬
  • 《清平樂》熱播,「秀才」喻恩泰回歸,演繹一代名相晏殊
    近日,正午陽光新劇《清平樂》正在熱播中。「正午陽光」出品,已經成為優質電視劇的保證,這部劇剛開播,豆瓣評分就在8.1,可謂贏得了開門紅。除了王凱之外,吳越、車曉、趙達、馮暉、劉鈞等演員演技在線,而我們所熟悉的「呂秀才」喻恩泰,在此劇回歸,飾演一代名相晏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