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季大熱的動畫《在下坂本,有何貴幹》中,傳奇高中生坂本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能耍帥,每一集情節都充滿不科學的迷之高能,讓觀眾們領略到了「cool~cooler~coolest」的裝逼新境界。
在第一集,坂本同學就遇到了一位昆蟲對手——一隻闖入教室的蜂。原本大家以為它只是蜜蜂,沒想到卻是可怕的「大虎頭蜂」,連老師都驚呆了,迅速帶領男同學們脫下黑色外衣褲子避免被攻擊(什麼鬼!)。而只有坂本同學依然十分冷靜,掏出圓規與「Mr. Bee」一決高下,還使出秘技「巧手夾豆」——用圓規夾住蜂,最後瀟灑地把它放飛到窗外。
如此神劇情,真是無力吐槽,編劇為了塑造一個處處完美的坂本可謂是處心積慮啊。
不過,把這位亂入的大虎頭蜂稱為「Mr. Bee」,就是坂本同學的小小失誤了。「Bee」是指蜜蜂,也就是那些蜜蜂總科的成員(更多閱讀:跟著養蜂人,體驗一次蜂蜜的誕生),胡蜂是wasp,而虎頭蜂則是hornet才對。
這位與坂本展開劍術大戰的大虎頭蜂到底是何方神聖?動畫裡的大虎頭蜂是日本和臺灣的叫法,在國內,這個物種叫做金環胡蜂(Vespa mandarinia)。
金環胡蜂,「Mr. Bee」的真身
值得稱讚的是,動畫中對這隻金環胡蜂的刻畫相當逼真,連胡蜂科的特徵——複眼的V形凹槽也畫了出來,達到這樣的識別度也算是業界良心。
看到複眼的凹槽了嗎?
在過去,胡蜂總科被分為馬蜂科、胡蜂科、異腹胡蜂科、鈴腹胡蜂科、狹腹胡蜂科、蜾蠃科。動畫裡說的這位虎頭蜂,就是正宗胡蜂科的種類。不過現在,分類系統發生變化,經過分分合合。胡蜂總科變成了一個超級大科,不單是土蜂、蛛蜂,甚至連蟻科(即我們所說的螞蟻)都被並了進來。而之前所說的胡蜂、馬蜂、蜾蠃之類的也全部併到了胡蜂科當中,所以現在我們可以說馬蜂也是一種胡蜂。除了蜾蠃科,其他種類都是社會性昆蟲,群居在蜂巢裡,家庭成員有明確的分工。所有胡蜂都是完全變態的昆蟲,經歷卵——幼蟲——蛹——成蟲四個成長階段。
人們害怕蜂,是因為它們大多帶著螯針這種攻擊武器。螯針是由蜂類的產卵管特化而來,只有雌蜂才有螯針,雄性就沒有了(所以說,Mr. Bee不僅不是Bee,其實也不是Mr……)。螯針最重要的用途是產卵,其他附帶功能有鑽孔、切割等等,此外就是防禦和進攻了。
如果真是Mr. Bee,也就沒有這場精彩的劍客之戰了……
蜜蜂工蜂的螯針連接內臟,螯針上還有倒刺,蟄人後刺、毒囊和毒腺都會殘留在人的皮膚上,蟄過人的蜜蜂活不了多久就會死亡。蜜蜂的蜂王也有螯針,但只是在爭奪王位時用於刺穿別的王臺裡的準蜂王,刺了以後也不會像工蜂一樣死亡。人各有命,蜜蜂也一樣,生而為王就有特殊優待,連結構上都有更優勢的特徵,不過也正是這樣,蜂群才能繁衍壯大。
胡蜂的螯針就不一樣了,平時不用時會收起來,遇到危險可以多次發起進攻,並不會傷及自身性命。在胡蜂家族裡,最可怕的是胡蜂亞科胡蜂屬(Vespa)的種類,也就是俗稱的虎頭蜂,也難怪在動畫中連老師都驚慌失措。
看起來,虎頭蜂給老師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這裡字幕組的翻譯出了點問題,胡蜂直接變成了馬蜂)
胡蜂的螯針由一個刺鞘和兩根細針組成,比蜜蜂的粗大,上面也有倒刺,加之胡蜂肌肉有力,讓胡蜂變成了一個可以連續追擊的刺客。動畫裡的金環胡蜂,是胡蜂裡體型最大的,螯針就可達6毫米,扎進皮膚足以讓人疼的嗷嗷叫,讓一頭水牛倒地不起。胡蜂的螯針由一條導管通入毒囊,毒囊連接酸腺,可分泌酸性液體,螯針的另一端又連接了鹼腺,平時酸鹼液不相遇,胡蜂發動將螯針刺入人或動物的皮膚時,酸鹼液就同時釋放出來,引起毒性發作。此外,在釋放毒液的同時,胡蜂還會釋放信息素召喚其他同伴前來支援,被蟄越多次,對人的傷害越大。被胡蜂蟄了,輕則導致皮膚紅腫疼痛瘙癢,重則可以導致休克、器官衰竭而死。
胡蜂之毒為什麼能致命?經研究測定,胡蜂毒的成分以蛋白質酶、肽鍵水解酶和胺基酸為主,主要包括組胺、5-羥色胺、乙醯膽鹼、胡蜂激肽、磷脂酶A,磷脂酶B、透明質酸酶等。這些成分不僅會讓局部皮膚紅腫疼痛,還可導致溶血、過敏反應、腎衰竭以及高血鈣等嚴重反應。
一般被胡蜂蟄傷後,皮膚馬上會出現紅腫、脹痛的反應,通常一兩天內都會持續,隨後慢慢恢復。也有人當時反應不大,過了幾天以後反應越來越強烈,例如持續脹痛、潰爛或其他不適,這種情況就必須要及時就醫了。還有小部分人會對蜂毒產生嚴重的過敏反應,除了大面積皮膚腫脹、瘙癢之外,還會出現噁心、腹部絞痛、呼吸困難、支氣管痙攣甚至全身器官衰竭,不及時搶救就會死亡。這類人被蟄過一次之後,再被蜂蟄反應會更加強烈。所以在戶外活動時一定要多加小心。
為了躲胡蜂,男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紛紛甩掉了節操制服。老師說胡蜂喜歡攻擊移動的黑色物體,這個說法還真有些根據。
有些研究認為,蜂會把大面積的黑色物體當做熊或者其他天敵,由此看來,穿著黑色制服亂晃確實有可能激發它們的攻擊。另外,明亮鮮豔的顏色也會引來胡蜂,它們可能會把這些顏色當成花朵,而人們驚慌失措的驅趕又可能會引發蜂的防禦性攻擊。有濃烈香味的物體和甜甜的飲食同樣會吸引蜂類。
甜甜的最喜歡了!黃腳胡蜂Vespa velutina取食芭蕉花上的甜汁
知道它們的習慣,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戶外長時間活動,我們應該儘量避免穿顏色過於鮮豔的衣服,穿長褲長袖運動鞋,戴帽子,減少裸露的皮膚面積,也不要塗抹香水,吃剩的甜食用袋子包裹好。
在戶外也要時時注意腳下和身邊的草木上有沒有蜂巢,以免誤碰或與蜂巢距離過近引起群蜂圍攻。尤其在入秋後,是各類蜂分巢的高峰期,蜂兒們也要四處尋找食物貯存越冬,在外活動的蜂數量驟增,進行戶外活動需要格外小心。
遇到蜂或蜂群正面飛來,切記保持冷靜,站定小心呼吸,待蜂群平靜慢慢退後。如果不幸被蜂攻擊,就儘快用衣物包裹頭頸朝蜂巢相反的方向迅速逃跑,千萬不要揮動身體胡亂拍打。之前已經說過,胡蜂蜇人後會留下信息素傳遞給同伴,如果胡亂擺動身體會引來「眾怒」,招來更多前來援助攻擊的蜂。
若皮膚上有螯針殘留,必須及時用鑷子或其他工具順著刺入方向的反方向小心拔出,用水衝洗被蟄的皮膚,有條件用冰敷減輕疼痛。如果有人出現過敏性休克反應,要讓其躺平抬高雙腳,及時撥打急救電話送醫院搶救。
說了那麼多胡蜂的可怕之處,不過其實它們並沒有那麼暴躁易怒。在這些年的野外考察和活動中,胡蜂從未主動攻擊我,儘管有時我的相機已經非常靠近它們的巢和身體(感謝胡蜂們的不殺之恩)。
胡蜂也有有利於人類的一面。胡蜂是肉食性昆蟲,會吃掉很多對農業有害的昆蟲,它們食性廣、捕食迅速、捕食量大也容易獲得,所以可以用於生態防治。
不過,人類養殖的昆蟲也會成為胡蜂的盤中餐。比如說動畫裡提到的金環胡蜂,5~7隻就能侵入蜂巢弄死一大巢蜜蜂。甚至一些小型的胡蜂也會被大型胡蜂吃掉。
熱帶胡蜂Vespa tropica偷襲黑盾胡蜂Vespa bicolor
很多地方喜歡拿胡蜂或蜂蛹泡酒,但這種民間土方並不可信。現在市場上還出現了一些自稱含有蜂毒成分的化妝品,不過這些產品「天然肉毒素」、「刺激膠原蛋白」的宣傳也著實讓人懷疑。
說了這麼多,下面我們就來看圖說話,認識一下胡蜂大家族吧。
先來幾個正宗胡蜂亞科胡蜂屬(Vespa)的蜂,也就是虎頭蜂。
黑尾胡蜂Vespa ducalis,這是一種大型胡蜂,圖上的胡蜂在啃樹皮取得纖維質回去築巢:
黃腰胡蜂Vespa affinis,照片看起來個頭挺大,其實是一種中小型的胡蜂。可能是分布最廣的一種胡蜂了。這隻也同樣在收集築巢的「建材」。
胡蜂屬的巢通常都是一個由紙質纖維質構成的精美的封閉圓球,極富藝術氣息。大的胡蜂巢比籃球還大,一格格的蜂巢藏在裡面,外觀看不出來。圖上這個在蒲葵葉子背面的是熱帶胡蜂Vespa tropica的巢。
建設中的巢是這樣的,可以看到裡面的格子: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馬蜂亞科的種類,馬蜂又叫長腳蜂。特點是腳長腰細。
下圖中的和馬蜂Polistes rothneyi是一種大型馬蜂,它正吃著一隻蛾子幼蟲。
真·你的蛾子在我手上……
胸稜馬蜂Polistes strigosus,是一種棕紅色的中大型馬蜂,比大個頭的棕馬蜂略小些。圖上巢裡可以瞄到它們的幼蟲和卵,馬蜂亞科種類的巢是格格外露,與胡蜂屬的種類不同。
過去的異腹胡蜂科現在也被歸到了馬蜂亞科,下面這堆是華南地區常見的變側異腹胡蜂Parapolybia varia,注意它們的腹部,不但長而且形狀特殊。
叉胸異腹胡蜂Parapolybia nodosa和它的巢:
鈴腹胡蜂Ropalidia sp. 長下面這樣。它體型很小,最大的也不過1釐米。它們的巢也是格格裸露的,相比其他種類巢也小得多。
狹腹胡蜂的腹部長相特殊,很狹長又很不規則。它們的巢造型也相當特別,懸垂在樹枝或者建築物下。下面這個巢可能是黑真狹腹胡蜂Eustenogaster nigra的。
與其他社會性的胡蜂不同,蜾蠃是個獨行俠。雌性蜾蠃會銜泥做一個小泥巢給後代,出去捕食蛾類的幼蟲塞到小泥巢裡。令人驚奇的是這些肉蟲子並沒有死亡,而是像打了「麻醉針」,會保持麻醉狀態。蜾蠃的幼蟲孵化出來就有鮮活的蟲子吃。
下面這個「小泥罐」就是蜾蠃的巢,小蟲子就從開口塞進去。
大華麗蜾蠃Delta pyriforme蟲如其名,體型大又華麗。它們的巢比較像泥蜂的,看起來像一個長泥團。
(編輯:窗敲雨)
本文原發於作者微信公眾號(sandieji2016),經授權轉載,本站發表時有修改。文中所有照片配圖均由作者提供,動畫截圖來自《在下坂本,有何貴幹》。
去查了下蜂毒面膜,宣傳十分炸裂:
來個人給我解釋解釋,肉毒桿菌怎麼就不天然了……?
「雖然不會用圓規但是認種很厲害的話也逼格滿滿呢」的日曆娘在此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