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在老一代藝術家中,有這樣一位女演員,她身上有著眾多的標籤。
她是國家一級演員,更是一位出色的導演;
她曾榮獲了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
還曾獲得《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影片獎和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以及華表獎評委會獎、義大利「第三個千年國際獎」、中國電影表演學會終身成就獎;
2005年,她被評選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和「中國電影百年百名優秀演員」。
這樣的成就和榮譽,是現代演員渴望而不可求的。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成績背後,她的經歷卻很坎坷,她曾說:「我的一生足以寫成一本書。」
她經歷了少年成名,中年喪子,晚年喪夫,但不管生活有多波折,她都未曾舉手投降,哪怕深陷溝壑,她也選擇堅強地活著。
她就是國家一級演員,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曉棠。
1934年,王曉棠出生在河南開封。
那是一個不太平的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更加顛沛流離,隨著大局勢的改變,王曉棠跟隨父母開始了奔波的生活。
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理想變得簡單純粹,只要活下去就好,哪怕歷經艱辛也無所謂。
王曉棠跟隨父母,一路南下,他們先是到了重慶,爾後又輾轉來到了有著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最終他們將家安在了杭州。
杭州,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鍾愛的地方,這裡有西湖、有雷峰塔,還有流傳千年的傳說,哪怕在戰亂歲月,這座城市依然瀰漫著藝術氣息。
王曉棠的父母,都是文藝愛好者,平日無事喜歡吹拉彈唱,受家庭氛圍的薰陶,王曉棠自幼就對藝術充滿了嚮往。
王曉棠的父母也很開通,自幼就讓女兒拜師學藝,主學習京劇。
雖然王曉棠年紀小,但一路走下來,她也見到了人間疾苦,也看到了世間善惡,而這些經歷,都為她學習京劇打下了夯實的基礎。
因為有閱歷,她的唱腔才不那麼蒼白,而是充滿了故事,初中時已學會「鐵弓緣」、「驚夢」等許多唱腔。
定居杭州的第二年,王曉棠就讀於浙江省立中專,並繼續自學京劇。
此時的王曉棠,身上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不管是面對生活,還是面對藝術,她都表現出了驚人的毅力,這也註定她未來會有所作為。
1952年,18歲的王曉棠,考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京劇團,次年調入總政話劇團。
深厚的京劇功底,加上歌舞團的學習和鍛鍊,讓王曉堂迅速成長,而且因容貌美麗,她頗受團裡的重視。
1955年,王曉棠迎來了一次機會,那年長春電影製片廠要拍攝電影《神秘的旅伴》,但女主角彝族姑娘小黎英一直沒有著落。
這年元旦剛過,電影的兩位導演找到時任總政話劇團副團長的李壬林,請他幫忙推薦一個「小黎英」。
李壬林思索了一會兒,覺得王曉棠最合適,就將她推薦給了兩位導演,見到本人,兩位導演大喜過望,這不就是「天然」的「小黎英」嗎?
就這樣,21歲的王曉棠出演了人生首部電影《神秘的旅伴》。
1956年,電影公映引起巨大反響,而王曉棠那漂亮的容貌、傳神的眼睛、奔放的熱情、對敵特的仇恨,一下子感染了廣大觀眾,她也隨之一炮而紅。
觀眾們不僅記住了影片中的「小黎英」,還傳唱著影片中的插曲《緬桂花開十裡香》。隨後,王曉棠又在出演《邊寨烽火》,並憑藉這部電獲得了第11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的青年演員獎。
那年,王曉棠也不過是二十幾歲,如此大的榮譽,對於她而言,無疑是莫大的肯定和鼓勵。
之後,王曉棠的戲路越來越寬,成為最受追捧的女演員。
走紅後的王曉棠,從未讓自己休息,她是一個戲大於天的演員。
1959年,王曉棠聯手王心剛,主演的電影《海鷹》,在那個保守的年代,他們才子佳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海鷹》之後,他們又合作拍攝了電影《野火春風鬥古城》,兩次合作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那時候流傳出了一句話「女看王曉棠,男看王心剛。」
到了六十年代,王曉棠同樣沒有停歇,她成了演藝界最忙碌的女演員。
最後,她相繼主演了《鄂爾多斯風暴》、《英雄虎膽》等電影,在這些影片中,她塑造了具有性格氣質的人物,展現出她的較強的塑造力。
因有深厚的京劇功底,所以,王曉棠在銀幕上的表演,保留了京劇演員眼睛的表現力強的長處,而且她又要適應電影表演的生活化。
可以說,她的每一個角色都非常具有挑戰性,既要對表演加以抑制,收斂,賦予充實的內心活動,使眼睛會說話,可又不能火,太用力就會有表演痕跡了。
雖然難度大,但王曉棠卻從未讓導演和觀眾失望,每一個角色都拿捏的非常好,為此,有人曾稱她是「全能演員」。
除了過硬的表演功底外,她還極具語言天賦,除了能說一口純正的北京話,還會說地道的河南、杭州、四川、河北等地方言。
周總理看過她用四川話演出的單人諧劇《賣電影票》,為之捧腹不止。可見她是非常有才華的人,為了臺上一分鐘,不知下了多少工夫。
也正因為她的努力,才會獲得那麼多的榮譽和頭銜,也成為六十年代,最火的女演員之一。
不但事業有成,王曉棠還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愛人,對方是京劇大師言菊朋的小兒子言小朋。
他們相識在八一製片廠,雖然言小朋比王曉棠大九歲,但他們卻很投緣,而且他們的藝術之路也頗為相似,都是從京劇轉戰熒幕的。
就這樣,兩顆年輕的心越來越近,最終成為了夫妻。
婚後的他們,在生活中彼此照顧,在事業上彼此扶持,還有了愛情的結晶,他們為兒子取名為言群。
原本一家三口,過著無比幸福的生活,但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個人想要安穩太難。
在那場大運動中,王曉棠也被牽扯其中,不但事業跌入谷底,還被下放到農場,九歲的兒子也跟著一起受苦。
那時一段不堪回首的歲月,王曉棠從昔日萬眾矚目的女演員,成為了一名普通勞動者,惡劣的生活環境,讓一家子飽受煎熬。
大人尚可忍耐,但孩子卻不幸,最終愛子言群,不慎感染成肝病,縱然花盡所有積蓄,也未能挽救回兒子生命。
1974年,言群永遠地離開了愛他的父母親,那年,王曉棠四十歲,人到中年,生活地顛沛流離不說,還要忍受喪子之痛,想想都覺得辛酸。
言群去世後,很多人勸說王曉棠再生一個,一來老有所依,二來可以轉一下注意力,但王曉棠堅決不要,可能失去一個兒子的她,害怕了。
丈夫言小朋也尊重妻子的決定,從此後,夫妻倆彼此相伴,攜手走過了那段最難熬的歲月。
1975年,在農場待了六年的王曉棠終於重返工作崗位,從此,她以百倍的熱情投入到所摯愛的電影事業中去,她要將那些錯過的時間,加倍找回來。
後來,王曉棠走上了導演崗位,執導了《大轉折》、《大進軍》、《較量》等一大批極具影響力的大片。
1988,王曉棠正式任職八一製片廠副廠長,同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那年,王曉棠已經54歲,但她巾幗不讓鬚眉,依舊非常拼,並接二連三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績,甚至讓廠裡扭虧為盈。離任時,廠裡資金剩餘6000多萬元。
在王曉棠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哪怕命運給她設置了種種關卡,她也沒有被打敗,沒有認輸,而是擦乾眼淚後,繼續前行。
用她的話說:「不能浪費生命,既然活著,就要活得精彩。」
但,有時候不是越用力,命運就會善待你,就在王曉棠一切都步入正軌時,丈夫卻於1992年病逝,丈夫走那年,王曉棠58歲,正式需要伴侶的年紀。
中年喪子,老年喪夫,王曉棠的經歷,堪稱一部血淚史。
孩子、愛人都離開了這個世界,唯有她獨活下來,那種無奈和悲涼,沒有經歷過的人,不足以體會。
也許有人會覺得,遭遇這麼多打擊,王曉棠大概會倒下吧,恰恰相反,她非但沒有垮掉,反而後半生活得更加精彩。
處理好丈夫的後事,王曉棠又重返工作崗位,開始了披荊斬棘的後半生。
家裡沒有絲毫的牽掛了,她將所有心思都放到了工作上,不但導演了多部優秀的影片,還取得了不凡的成績。
她先後斬獲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義大利「第三個千年國際獎」、終身成就獎等各大有分量的獎項。
雖然家庭生活並不美滿,雖然沒有了兒子和丈夫,但她相信,自己的努力他們可以看得見,她在事業上的成就,也有他們的一份驕傲和自豪。
如今,王曉棠老師已86歲高齡,但她的精神狀態依舊令人羨慕,她依舊堅強地面對人世間,雖然沒有了家人,但事業卻成為她最好的支柱。
祝福王曉棠老師,身體健康,走過歲月的滄海桑田後,可以安享晚年。
而王曉棠老師的經歷,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沒有誰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歷經磨難並不可怕,只要你不放棄,就會散發出奪目的光芒。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
(大家好,我是本文作者晨夕,如果喜歡本文,歡迎留言、點讚、關注、轉發,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