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紅梨白:媒體人、專欄作家葛怡然和好友們的分享平臺。公眾號:geyiran666。
《我就是演員》的硝煙味越來越濃了。
前兩期節目,導師們就直接diss「你為什麼接爛戲」「你們把觀眾尬死了」……
今晚播出的第三期,金莎&金子涵的《三十而已》只演了個開頭,就被滅了燈;
《鬢邊不是海棠紅》的片段,孫堅跟張超各演各的,整段垮掉,同樣被差評。
不管是剛出道的新人,還是全國觀眾都認識的面孔,都得接受不留情面的點評。
33位參賽演員,明知會自討苦吃、自信心受挫,還是想來《我就是演員》,到底是圖什麼?
這一期被寄予厚望的劇作,《三十而已》算一個。
林有有這個備受爭議的角色,落到了金子涵的身上,演顧佳的則是「浪姐」金莎。
金子涵20出頭,眼睛裡看不到明晃晃的野心和侵略性,很難跟「茶藝大師」林有有對應。
金莎的漂染斜劉海+長睫毛,跟顧佳相去甚遠。
第三者都打到自己跟前了,這個顧佳怯懦得,仿佛她才是有錯的人。
戲一開場,「不搭」兩個字,就差打在公屏上了。
不出意外,只演了不到3分鐘,就被叫停了。
之前互相battle 過的郝蕾&章子怡,這次的態度出奇的一致:
不是什麼人都能當演員的。
這兩年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不管是男團女團的愛豆、選秀出身的歌手,還是Rapper ,大家都在自我標榜——我是演員。
但表演這件事,就像馮唐的「金線」理論,達到了就是達到了,沒達到就是沒達到,明眼人是一清二楚、洞若觀火的。
也像章子怡強調的「信念感」,郝蕾口中的「門檻」。
金莎靠著歌手的專業,也是可以被大家看到、被大家肯定的,而不是在演員道路上,逼著自己硬上。
金子涵還不知道表演是怎麼回事,就來無謂地挑戰高難度。
愛豆出身,丟不掉偶像包袱,演對手戲的金莎在被點評、發言的時候,金子涵全程在默自己待會兒說什麼詞,壓根沒留意金莎。
她們都把「演員」看得太簡單了。
像林有有、顧佳這種難度的角色,沒有足夠的年齡、閱歷和演技,根本就拿不下來。
金子涵固然可以靠著人氣站上舞臺、吸引關注、得到機會。但來得太容易的機會,和能力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這對於以表演為職業、但機會越來越有限的演員來說,其實是一種隱性的不公平。
很多狀態與能力在線的演員,單單是「年齡」這一道關,就被卡住了。
陳德容來上《我就是演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為什麼忽然以46歲的「高齡」復出?
在接受我們【桃紅梨白】的專訪時,我們問到圈內著名的「女演員35+」魔咒,陳德容衝口而出:
過了20歲就不用活了嗎?應該不是這樣子吧?
少女時期的陳德容,一出道拍的就是(當時的)大IP:《鹿鼎記》的雙兒、《梅花烙》的白吟霜、《一簾幽夢》的紫菱。
但千禧年之後,激起的水花大不如前,這幾年淡出臺前,被粉絲視為貴圈「失蹤人口」。
其實她自己從來沒說過「退出」,即使沒有出來拍戲,也會通過看片來揣摩別人的表演,通過健身把自己維持在演員的備戰狀態。(她每周會去3次健身房,而且做的是舉啞鈴之類的力量鍛鍊)
面對章子怡的迷妹式告白,和導師、網友的犀利點評,也願意探討業務,精進演技。
正因為機會越來越有限,所以更要付出全力。
像她說的,自己之前挑不到中意的劇本,可能來《我就是演員》之後,就能挑到了。
雖然有童年女神的光環,但她也想證明,自己不是只能演言情劇,還舉了《孝莊秘史》《搶灘大上海》的例子,佐證自己的選擇標準:
劇本是不是有趣、能不能打動觀眾、大家看完會不會有收穫。
也正是到了現在的年齡,她能以過來人的姿態說出「張檬其實沒必要整容」。
按說《我就是演員》不是情感節目,沒必要掉眼淚。
但這一期,李夢的哭,還是讓人沒法不動容。
李夢挑了《一代宗師》,原版宮二就在臺下坐著,不管是演得過火,還是演得輕飄,都會顯得吃力不討好。
說實話,郭品超演葉問,差點兒意思,所以看點主要在李夢身上。
章子怡版宮二,演到訣別這一場,已經是閱盡千帆,跟葉問把前身後事做個了結,表面淡,實則百轉千回。
李夢的演繹,把握住了「淡」的一面,但少了武林中人的豪俠氣息。
她是那種一根筋的演員,掉淚不是因為挨批評,而是張頌文提到的,倆人合作《隱秘的角落》,戲裡的道具蘋果做不到兩場一模一樣,都會停下來,讓道具重新找。
這成了外界眼裡的「難搞」「耍大牌」,但,極致的要求,是為了極致準確的表演,這一點很少有人幫她說過話。
電影版/電視劇版《白鹿原》都把她換掉,之前沒提過,不代表已經平復了。
出道多年,有過作品,但距離所謂的「紅」始終有一步之遙的演員,有淚不輕彈,但在《我就是演員》舞臺上落淚,除了李夢,還有盛一倫。
之前,他也回應過淚灑舞臺事件。
我們在杭州見到剛走下排練場的盛一倫,他對自己在節目上落淚這件事依然在意,也做了自己的解釋。
感受過娛樂圈巔峰體驗的人,「涼」的時候,落差感也會比別人更大。
讓盛一倫暴得大名、嘗到走紅滋味的《太子妃升職記》,是2015年底播出的,播放量有4.8億,僅次於《羋月傳》。
之後的《將軍在上》,是投資3個億的大製作。
最紅的時候,只需刷臉,不用試鏡,就能接到戲。
但《將軍在上》拍攝期間,盛一倫就在跟前東家樂漾影視打官司討薪、解約。
之後在他沉寂的時期,不管是《太子妃》的張天愛、彭昱暢、郭俊辰……都在快速崛起,《將軍在上》的搭檔馬思純拿到了金馬影后。
從「紅透了」到「涼透了」,也就幾年的時間。
節目中的男兒淚,未嘗不是一種壓抑許久的宣洩,一種本能快過理智時的反應。
如果不是不在乎流量、只想真誠面對觀眾、還想以表演為業,何必來找虐、把軟肋露出來呢?
包貝爾&李晟挑了《最愛》。
在《我就是演員》中,曾有過凌瀟肅&藍盈瑩版,口碑很不錯。
演繹這個悲情劇目的,是大家眼裡的「喜劇咖」包貝爾,還有「小燕子」李晟。
倆人都被吐槽過表演浮誇、用力過猛。
但這部《最愛》,成了第三期節目裡,毫無爭議的最佳演出。
從舉著大喇叭宣布「我結婚了」開始,他就已經是趙得意,而不是包貝爾了。
男人某種程度上都是孩子,將死之人更是如此,他喊商琴琴那一聲「娘」,不但不誇張,連毒舌的李誠儒都認為,準確。
商琴琴跟趙得意鬧著彆扭,又在尋死的時候放下繩子。
在趙得意發病的時候,自己跳進水缸,用身體給趙得意降溫。
那是兩個同樣微弱的生命,拼盡最後的力氣,在互相搭救。
沒有人笑場,沒有人吐槽。
想打破別人的刻板印象?與其做無謂的解釋,不如像他們一樣,自己為自己爭口氣,用自我燃燒來給自己正名。
就像演過很多霸道總裁的姜潮,來到《我就是演員》,最不在乎的就是偶像光環,而只想突破自己。
(三位藝人的專訪,近期都會在我們的官微「@桃紅梨白in 」露出)
真情實感地追了三季《我就是演員》,剛好這幾年,行業的風向也在變化。
「流量」的虛火漸漸降溫,大家更看重的還是業務實力。
《我就是演員》不以流量論英雄,不以人氣分高下,有且只有一條金線,就是表演本身。
你是真的熱愛表演,為了打動觀眾,願意對自己進行魔鬼訓練,讓自己變成另一個人?還是套路化表演,不管演什麼都是自己?導師和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看《我就是演員》的時候,我偶爾會忘了,這是個表演競技類節目。從職場角度來看,「演員」同樣可圈可點:
比如,在進入職場之初,如果能遇到郝蕾、張頌文這樣的前輩,以忠言逆耳的形式挑你的毛病,未必是壞事。
知道自己差在哪裡,遠比自我感覺良好,最終被現實打臉強。
比如,職場最大的底氣,說到底還是業務能力。
章子怡這樣,一說就說到點兒上的導師,業務不夠強的選手,想回懟都找不到話說。
比如,你覺得不近人情的師長、前輩,根本不是針對你,而是時間有限,直接奔著結果去,對大家都有利。
對了,還有,章子怡雖然批得夠狠,但這一季也柔和了很多,頻頻使用「滿星權」鼓勵選手。
舞臺搭好了,導師配好了,能不能獻上一齣好戲?每周六一起來《我就是演員》見證吧。
因為微信改了推送規則,最近一直有朋友問我們:為什麼沒有及時看到推文?把我們設為「星標」,就可以每天不見不散啦~具體參考動圖操作:
我們還會不定期推出彩蛋,給大家驚喜。試試看,在後臺發送:紅黑榜。告訴我們,你收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