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馬丁
「但我還是我,我還是會一意孤行,走自己的路。」
昨天,鞏俐與經紀人的聊天記錄被曝光。談到大家對《奪冠》中自己飾演郎平的不同看法,鞏俐表示,所有的讚美、意見、建議都會全部接受,但還是會「走自己的路」。
嗯,這很鞏俐。
自1987年因《紅高粱》一戰成名,到今年最新登場的《花木蘭》和《奪冠》,還有接下來要上映的《蘭心大劇院》,33年,35部電影,雖然產量不高,鞏俐卻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個經典銀幕形象,以至一步步被封「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她與第五代導演一同塑造了中國電影的一個黃金歲月,也代表國內演員成為第一批走進國際視野的華人巨星,被世界所看到。那時,提起中國,西方人最熟悉的,除了天安門、長城,就是鞏俐。
而銀幕之下,從戀情到國籍,甚至是前不久登上熱搜的「發福」身材等等,爭議也從未遠離她。但身為演員,鞏俐一直保持著對表演的純粹和灑脫,認真演戲,從不參加綜藝,也沒有微博等社交帳號,採訪時還坦言從沒有想過要開什麼工作室、做生意,做一個好演員就是她一生的願望。如今,「鞏皇」兩字,便是大家對她的最大肯定。
畢竟,能被觀眾冠以「皇」字之稱的,除了她,整個演藝圈再無她人。
兩年四次藝考失利,
「我就是我,我是鞏俐」
1965年的最後一天,伴隨著迎接新年的喜悅,瀋陽的一個教師家庭也迎來了自己的第五個孩子,她就是鞏俐。後來,由於父母的工作變動,尚在襁褓中的鞏俐跟隨家人搬到了濟南。
雖然如今被封「鞏皇」,以精湛的表演打動過無數觀眾,但小時候的鞏俐最喜歡的其實是唱歌,不僅經常活躍在學校的舞臺上,還被學校推薦到濟南人民廣播電臺唱兒歌。因為與山口百惠相似的長相,她還被大家賦予「小山口百惠」的稱號,小小年紀已然是當地的小明星。
高二那年,恰逢濟南電視臺導演席與明籌拍《第十八個春天》,當時還住在電視臺大院裡的鞏俐,跟其他小夥伴們一起都被喊去當群眾演員,攝影師孫周看到鞏俐一個人坐在那裡,一副酷酷的模樣,還幫她爭取了一句臺詞,這便是鞏俐的首次觸電。表演的種子或許也是從這裡開始埋下。
後來,席與明找到鞏俐的母親,提議可以讓她去試試表演。但母親並沒有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覺得導演可能就是客氣一番。在教師家庭的氛圍影響下,鞏俐最初想要從事的也是音樂老師的職業,而不是什麼演員。
第一次藝考時,鞏俐就填報了山東和曲阜的兩所幼兒師範學院,如她所說,「教小孩唱歌的」,後來因為「聲音太粗」無奈落榜。第二年,鞏俐又報考了山東藝術學院,也開始嘗試表演專業,參加了解放軍藝術學院表演系在山東的選拔,但再次失利。這時,一向支持她的父母也開始勸她放棄,讓她安安穩穩做一個普通的老師。但歷經四次落選的鞏俐,心中仍多有不舍。
鞏俐與尹大衛
就在這時,鞏俐遇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伯樂,濟南軍區前衛歌舞團的導演尹大為。初次見面,面對尹大衛「為什麼想當演員」的問題,鞏俐毫不猶豫地回答——「大家不是都說我像山口百惠嗎?其實,我自己不這麼認為,我就是我,我是鞏俐,我要別人說『我長得像鞏俐』。」
1985年,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專業輔導培訓,鞏俐迎來了第三年藝考。這次,她報考的是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和山東藝術學院。在中戲考試時,鞏俐的那雙虎牙曾讓考官對她的舞臺形象有所擔心,但出彩的表演還是讓大家選擇了忽略這一外形上的不足,可後來文化課相差11分的結果又差點讓她與中戲失之交臂。
這次,中戲招生組直接向文化部藝術教育司遞交了一份報告,請求對鞏俐破格錄取。結果自然是令人高興的,鞏俐也如願踏進了中戲的大門。憶及當年,原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梁伯龍後來還感慨說:「鞏俐是我們中戲搶過來的,當時山東藝術學院也想要她,壓著她的檔案不放,現在看來,我們搶鞏俐是搶對了。」
從「謀女郎」到國際巨星,
迎接演藝生涯的高光時刻
就在鞏俐入學的第二年,《人民文學》第3期刊登了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在國內文壇引起轟動。幾個月後,為拍攝《老井》在山西體驗生活的張藝謀看到了這篇文章,內心被狠狠地擊中了,並在電影開拍前跑去了北京,向莫言當面要改編權。看著眼前這個被曬得皮膚黝黑,完全像個農民模樣的張藝謀,感到倍感親切的莫言爽快地答應了。
鞏俐、莫言、姜文、張藝謀
餘佔鰲的演員人選姜文定的很順利,九兒則頗費了一番功夫。後來,劇組到中戲選角,一開始挑中的是史可,後來老師又推薦了鞏俐前來試戲。當時沉迷話劇的鞏俐還直言——「不喜歡演電影,喜歡演話劇」。但平衡之下,劇組還是選定了更貼合角色的鞏俐,第一代「謀女郎」由此誕生。
後來,回憶起初見鞏俐時的情形,張藝謀坦言,清秀、聰明的第一印象與想像中的女主角對不上號,但在進一步接觸後發現,她的人物性格正是人物所需要的,「外表不張揚、誇張,但性格又可以很好地傳達出來」。
1987年,電影《紅高粱》驚豔亮相,並於隔年拿下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消息從海外傳來,國內票房市場再次迎來觀影熱潮。電影在國內外大放異彩,初出茅廬的鞏俐也就此成名,站上國際舞臺。彼時,鞏俐僅有23歲。處女作的大獲成功,不僅為她開啟了與第五代導演長達十幾年的合作,也為她後來的演藝生涯提供了廣闊空間,成為當時中國電影銀幕上的一大標誌性符號。
《紅高粱》之後,鞏俐又與張藝謀多次合作《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等一系列作品,戀情也隨之曝光,但緊隨其後的還有鞏俐「第三者」插足的緋聞爭議。然而,在那個輝煌的八九十年代,一個幕後導演,一個銀幕女主,「張鞏」組合確為大家帶來了不少經典之作。1992年,兩人合作推出的《秋菊打官司》不僅贏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也為鞏俐拿下了第一個影后之名。
隔年,鞏俐又與陳凱歌首次合作,與張國榮、張豐毅一起主演了《霸王別姬》,為中國電影贏得了第一個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大獎,鞏俐也成為世界影史第二位主演影片包攬歐洲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演員。三位主演在海邊拍攝的那套經典海灘照,也成為後來無數國內影人爭相模仿的「模版」。
那是中國電影的黃金年代,也是鞏俐演藝生涯的高光時刻。成功走出去的鞏俐,其實也是當時國內第一批真正走進國際視野的華人女星。她的出現,以及她在銀幕上的角色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建構著對國外對中國及中國人的認知。
1995年,在拍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最後一個鏡頭後,張藝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與鞏俐分手,長達多年的戀情就此止步,兩人的銀幕合作也暫時中止,直到十年之後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兩人才再度合體。
在沒有張藝謀的日子裡,鞏俐與陳凱歌合作了《風月》《荊軻刺秦王》,還在時隔十多年之後,與已經從攝影師轉型為導演的孫周再次相遇,出演了其執導的《漂亮媽媽》《周漁的火車》,同時出演了王家衛執導的《2046》與《愛神》。從反叛的大小姐、秦王嬴政的青梅竹馬到單身母親、文藝女青年,再到職業賭徒、交際花,鞏俐在銀幕上嘗試著各種各樣的角色,也詮釋著自己的萬種風情。
與此同時,鞏俐還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成為國內第一個登上該雜誌的藝人,一改之前由政治人物包攬的現狀,並受邀擔任了第50屆坎城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委,以及柏林、威尼斯、東京、上海、臺灣電影金馬獎的評委會主席。出道33年,去過18次坎城的她被親切稱為「坎城的親女兒」。去年紅毯現場,相比各種蹭紅毯新聞,坎城直接為她單獨預留了長達三分鐘的鏡頭展示。而早在2004年,鞏俐就被坎城授予紀念大獎,以表彰其對坎城電影節的貢獻和多次與影后失之交臂的遺憾。
闖蕩好萊塢,
堅守對表演的純粹與灑脫
在國內積累起一定知名度後轉戰好萊塢發展,是很多國內演員演藝生涯的規劃與選擇。從處女作就開始站上國際舞臺的鞏俐也不例外。
2005年,鞏俐搭檔章子怡、楊紫瓊、渡邊謙出演了一部描述日本藝伎故事的《藝伎回憶錄》,並隨即與美國ICM公司籤約,宣告正式進軍好萊塢。
客觀而言,在國內演員闖蕩好萊塢的歷程中,大多數演員,尤其是女演員,在好萊塢電影中擔任的更多還是配角、花瓶類的角色,從角色到表演本身都很難有發揮的餘地。但鞏俐並沒有走這條路。「高眼光」的她甚至拒絕過《007》等電影的邀約。
在接受楊瀾採訪時,鞏俐曾解釋說:「(這些)人物太簡單了,讓我演我覺得簡單了點,沒有太多發揮的機會。」在她看來,雖然電影分商業和藝術,但自己還是太「固執」了,拍戲的過程就好像體驗了一場另一個人的一生,如果這個角色不好,這個過程也不會享受,自己也不想過這個人沒有意思的、簡單的生活。
進入好萊塢的這幾年,從《藝伎回憶錄》中的頭牌藝伎、《邁阿密風雲》中的古巴女毒梟,到《少年漢尼拔》裡漢尼拔的嬸嬸紫夫人,以及今年登場的《花木蘭》裡的女巫...不喜歡重複、偏愛各類複雜角色的鞏俐一直在挑戰嘗試各種不同的角色,過不同人的人生。正如她所說:「人世間那麼多的形象可以塑造,對我來說,有感覺的角色可能就是我沒有演過的。」
除了沒有挑戰的簡單角色,鞏俐也曾拒絕過太高難度的複雜人物,那就是《奪冠》裡的郎平。因為擔心詮釋不好這位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面對陳可辛的多次邀請,鞏俐都選擇了拒絕。但在讀完劇本,認真了解中國女排後,她決定推掉其它電影,拼一把。
當時,電影已經開拍。晚一步加入的鞏俐跟女排隊員住在一起,每天看她們集訓,與她們交流採訪,觀察郎平在場內外執教、生活時舉手投足之間的種種細節,這才有了後來堪稱教科書級別的「背影式表演」。郎平女兒白浪在第一次見到鞏俐時,恰好她剛上完妝,恍惚間讓白浪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媽媽。
不止《奪冠》,鞏俐對表演一直抱著「強迫症」式的執念。拍《紅高粱》時,還在上大二的鞏俐就穿上大棉襖,練習了一個多月的挑水,從挑空桶到加水,肩膀都被磨腫了,還要騎驢、學習不一樣的走路方式;《藝伎回憶錄》裡,為了完成一個雙手轉扇子的漂亮動作,鞏俐從開機練到殺青,總共練了五個多月。除此之外,鞏俐也會關注劇本、角色本身的意義,即使是在好萊塢拍戲期間,面對國外嚴謹的工業體系(不可以隨便改劇本),鞏俐也會固執地為角色爭一個「合理性」,如果對方不能說服自己,就要重新調整劇本和角色。
對角色有選擇、對表演有要求,這或許也是鞏俐之所以成為「鞏皇」的理由。
意外跌進演員行當,回望過去的33年,看起來,鞏俐是幸運的、順風順水的,但能站上現在的位置,更與她的天賦與努力分不開。自出道以來,鞏俐堅守自己的演員身份,遠離一切紛擾,採訪時甚至坦言自己從不是娛樂圈的人,不要把她和娛樂圈混在一起。縱使因為戀情、國籍,甚至身材遭受過爭議,但她永遠保持對表演的熱愛。
這是鞏俐的信條,也是當下演藝圈最為稀缺的表演精神。
參考資料:
1.啟蒙老師回憶當年:鞏俐當年是怎樣走出濟南的?
2.鞏俐22歲,張藝謀37歲,他們合照那年,是我們回不去的生猛時代
3.專訪鞏俐:為演郎平推掉所有電影,我們的共同點就是永不放棄
4.楊瀾訪談錄2009:對話影后鞏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