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多地衛健委公告信息顯示,又一批縣級醫院升為三級醫院。
11月26日,甘肅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公示信息顯示,該省18家醫院被評為三級醫院,4家縣級醫院名列其中,分別為:莊浪縣人民醫院、靜寧縣人民醫院、榆中縣第一人民醫院、靖遠縣人民醫院。
在湖南,安化縣人民醫院經省衛健委批覆確認為三級綜合醫院;在安徽,廬江縣人民醫院被正式批准為三級綜合醫院。
政策背景
據了解,2018年8月8日發布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原則(2016-2020年)》,對縣辦綜合性醫院要求達到床位規模500張,
2018年11月,國家衛健委印發《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明確提出,到2020年,500家縣醫院(包括部分貧困縣縣醫院)和500縣中醫醫院分別達到「三級醫院」和「三級中醫醫院」服務能力要求。
這也就意味著,這1000家縣級醫院要升級三級醫院。這麼多縣級醫院升級三級醫院了,水平能和省級三甲一樣嗎?答案很明顯,當然不一樣,那麼還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三級醫院評審這樣評的意義何在?
縣域三級醫院:提高縣域醫療水平強基層
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無一例外都是一個新醫改的政策導向——強基層,通過提升縣域醫療水平,縣級醫院作為分級診療的重要環節,對我國分級診療制度是否能真正建立起決定性作用。按照《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給出的分級診療制度的目標:「2017年,基層醫療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65%,縣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由此看來,國家之所以斥重金打造縣域三級醫院,就是為為我國全面建成分級診療制度提供重要保障。
據悉,縣級醫院晉升到三級將在政策、補貼、名譽、收費上獲得更優待遇。「三級」意味著政策更優,可以購置更加高端的設備,享有更多的科研項目資源。「三級」還意味著更大的平臺、聲譽,能吸引更多的醫療人才和病源。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縣域經濟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縣域內人民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省市三級醫院至少三成以上的患者都是得了慢病來定期開藥的,再加上很多小病和常見病,保守分析,如果縣級三級醫院打造成功,真正建立起分級診療,大醫院的患者數量至少會分流一半。
所以,省市級三級醫院也切莫對縣級醫院評「三級」嗤之以鼻,未來來自縣級醫院的競爭優勢也不容小覷。
「行政化」還是「去行政化」?
分級診療一直是我國醫改路上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我國縣域內基層醫療水平與我國基層人民與日遞增的醫療服務需求差距越來越大,這也是為什麼省市大醫院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的原因,利用等級醫院評審,用行政化手段去促進及支持縣域綜合醫院評三級醫院,把縣域內的病人留下來,大病不出縣,這是一件惠及基層群眾的一件好事,所以在這方面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是沒問題的。再談談「去行政化」,行政化手段最大的弊端容易走入「面子工程」誤區,而等級醫院評審應當是「錦上添花」,而絕非「雪中送炭」,在實際評審中,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對縣域內三級醫院按年度或兩年度實行動態考核,依據動態考核實行動態評審,打擊突擊評「三級醫院」,造假評「三級醫院」。把縣級醫院通過評「三級醫院」把「硬體」提升上來後,還需把「軟體」提升,提高醫務人員業務素養,提升醫療服務水平才是關鍵。
等級醫院評審陷入「內捲化」?
自2016年歲末,中國第一家縣級三甲醫院誕生以來,2018年全國縣市級醫院三甲醫院名單已多達59家。等級醫院評審已經不可避免的「內捲化」(「內捲化」又稱「過密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過去評上三甲醫院是及其困難的,未來越來越多的縣級三甲無疑將稀釋「三甲」的含金量,「以評促改,以評促建」是等級醫院評審的目的和初衷,利用行政手段加強縣域醫院建設也無可厚非,加上區域醫療水平發展不均衡,等級醫院評審一個標準下來,「三甲」這一招牌將持續喪失其公信力和價值。所以在等級醫院評審之外,需要更多基於非行政手段的評價體系。
真正的好醫院絕不會只有「三甲」這一塊金子招牌,「三級醫院全國績效考核」即「國考」慢慢成為三級醫院之中新的「三甲」標準。復旦每年度發布的「全國醫院排行榜」更是中國醫院界的「奧斯卡」。真正好的醫院也真不會僅僅滿足於「三甲」,畢竟,真正能夠評價醫院好與壞也只有患者了。關於一大批縣級醫院即將升三級醫院您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