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幽默視角審視豐富物質生活中人性關係的話劇《最後作孽》將在 5 月末於上劇場開演。
在賴聲川專屬劇場演出的這部作品並非來自賴聲川的創作,而是出自香港話劇團,是其「暴烈家庭」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賴聲川和香港話劇團早在 1988 年就因為他的《紅色的天空》有過合作。成立於 1977 年的香港話劇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專業劇團。成立至今製作並演出了 300 多部涉及古今中外的作品。現今每年的年度劇季都會帶來 12-13 部作品。
在擔任香港話劇團顧問的賴聲川看來,香港話劇團有兩個值得稱道的特點。第一是它的原創能力,過去八年,香港話劇團做了約 40 部原創話劇。第二則是它得到的來自官方的支持。由於香港政府在藝術和製作上的贊助,香港話劇團只需要賣出 30% 的票就可以回本。「很羨慕這樣的制度,製作預算政府買單,壓力比較小,真正要發展藝術就是要這麼做。」賴聲川在 4 月 9 日上劇場舉行的《最後作孽》發布會上這麼說。
可以理解賴聲川的羨慕,由他的團隊運營的上劇場屬於自負盈虧。賴聲川曾在談論到內地市場的話劇行業這樣說道:「如果有官方的錢,大部分都是到官方的團隊。這個沒有任何問題。但問題是,一方面官方團隊的方向是什麼?第二,能不能也讓一些經費到民間的團隊。因為現在最重要的是要創造一個環境,能夠做出世界級創意的東西。」
香港話劇團的代表作包括了《南海十三郎》和由《最後晚餐》《最後作孽》構成的「暴烈家庭」系列。《南海十三郎》根據粵劇編曲名家江譽鏐的故事改編。這部 1993 年首演的話劇在第三屆香港舞臺劇獎的頒獎典禮上獲得了最佳劇本、最佳整體演出等獎項。根據舞臺劇改編、同樣由謝君豪主演的電影也獲得了金馬獎和金像獎的諸多提名。
《最後晚餐》和《最後作孽》都是從香港的城市生活中獲得靈感,前者聚焦的是香港底層人士在生活中的掙扎,以平靜的刻畫引起共鳴。《新京報》對它的評論是:相比於很多戲表現出的邏輯斷點和用力過猛,《最後晚餐》在近乎於平實的表達中沉著鋪陳直到圖窮匕見,戲劇性和衝突被揉碎在舞臺空間裡,融會貫通。
《最後作孽》的基調則和前作相反,是通過喜劇元素試圖引發共情。它從家庭狀況來探討精英階層的生活和問題。劇中,薛公子(凌文龍飾)從小衣食無憂。薛家的家庭相處模式便是用錢來代替本應父母對孩子的關愛。一家三口難得聚首之際,卻是薛先生和薛太太(餘安安飾)進行財產分配談判之時。父母原以為他們給予了孩子足夠的關愛,直到兒子持槍討價還價的一刻,他們意識到這些年犯下了荒唐的錯誤……
還沒有看過現場演出但是熟悉劇本和來龍去脈的賴聲川對這齣戲的評價是:「這部是一個充滿張力的作品。演員發揮很過癮。」
《最後作孽》的導演、曾經在兩岸三地版《暗戀桃花源》中演出的馮蔚衡則表示:「戲裡傳達了一個最重要的信息——一個家庭沒有愛會變成什麼樣子。」
以《大家樂》《書劍恩仇錄》等影視作品為人們熟悉的餘安安憑藉在《最後作孽》中的演出獲得了香港舞臺劇獎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在談到話劇演出的感受時,她表示相對影視作品中大家一般都是自己揣摩,話劇的團隊氛圍讓她印象深刻,「在排戲的兩個月中,可以跟團隊去研究、找角色、研究戲怎麼走。整個團隊都很有氣氛,大家一起從零開始,把一件事完成,很偉大。」
《最後作孽》將在 5 月 25 日至 27 日在上劇場演出。這部粵語話劇將配中英文字幕。
「2007 年《暗戀》去北京,很多人在說我們為什麼不講普通話,但是我們想堅持自己的原汁原味,講普通話來演的話戲就沒了,」馮蔚衡說。「現在雖然還是會有一些,但是比較少了,很多觀眾都在期待粵語演出。」
題目和文中圖片均由上劇場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