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看的電影是《極速車王》。
今年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還有點小激動。入場比之前麻煩很多,各種掃碼、填表、測體溫,進了影廳驚喜發現除了我們仨全場沒人,妥妥的包場,三個大男人興奮地各種拍照。直到開場才有另一個男人進來,很好奇當他知道全場另外三人都認識是什麼體驗。
我不是一個賽車迷,印象中看過的賽車電影只有《速度與激情》系列、《極速風流》、《飛馳人生》等少數幾部。相比而言,《速度與激情》商業、《極速風流》最佳、《飛馳人生》無距離,《極速車王》在其中並不遜色,可稱道處頗多。
這是一部傳記電影,我是喜歡看傳記的,反映真實人生,引人思考。電影講的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福特汽車公司收購法拉利受辱,立誓打造最完美的賽車一較高下,最終在勒芒賽事上奪取冠軍。賽車手肯車技高超,但脾氣暴躁,不喜於福特公司,險些不能參加比賽。歷經考驗,駕駛在勒芒賽道上時,大顯神威,領航飛馳,遙遙領先。福特公司為了商業利益,要求肯減速等待同是公司麾下二三名的賽車一同抵達終點。肯在艱難掙扎後,放棄了個人榮耀,選擇妥協,減速、等待、一起撞線,誰知由於出發距離不同,本是冠軍的他只得了第二名。賽後不久,肯在一次賽車測試中遭遇事故不幸去世。
故事真實感人,揭露了商業資本對體育精神的欺壓,也讚揚了肯、謝爾比以及法拉利老闆的榮譽感。電影在手法上、表演上沒有什麼問題,有興奮、有掙扎、有醜陋、有溫情、有感動,一應俱全,而我的評價是中規中矩,好過大多數同題材的電影,但沒有預期的那麼好,相比《極速風流》還是差了一點點。可能是期望太高,在觀影中總盼望看到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而不是簡單直接套路的講述故事。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好萊塢工業體系下的標準大片。
好萊塢標配的大牌導演和演員,尤其是兩位主演,一個是馬特·達蒙,一個是克裡斯蒂安·貝爾,對影迷來說想不看都不行。兩位主演一如既往地出色,表演可圈可點。馬特·達蒙雖然有些老態,卻更加穩重成熟。貝爾的表演讓我有更多之喜,把人物的特點展示得淋漓盡致,在選擇個人榮耀與向商業資本妥協時的掙扎也很有張力。飾演肯兒子的小演員十分有靈性,將來必成大器。反觀飾演肯妻子的表演,我不是很喜歡,前後人設不一致,有點刻意造作,有故意搶戲之感。
除了導演和演員,劇本也太好萊塢工業了。一部講述個人賽車的電影,卻拿大篇幅來講商業爭鬥,從開頭一直貫穿到結尾,以致最精彩的終局比賽,也把著力點放在了商業利益的欺壓上,分散了對主題的聚焦,一度懷疑這是一部披著賽車外衣的商戰題材電影。
另外,背後隱含的思想也很好萊塢。電影要有主旋律,把兩個企業的競爭,拉到美國與歐洲的較量上,一下子上升到為國家榮譽而戰的高度。要有正能量,要有家庭的溫馨,要有朋友的友愛。在正能量上甚至超過了國產電影,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要獻禮呢。
好萊塢工業體系太過強大,這些年幾近成為流水線作業,大牌導演+大牌演員+套路劇本+主旋律思想。
這類電影剛開始接觸時,很喜歡,大片呀,但看過了有點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