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劇本、看電影,修養身心。」這是導演、編劇文牧野在疫情期間每天循環的生活。
來到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開幕論壇,他說,身為中國電影的創作者,疫情期也是他的沉澱期。反覆將特殊時期的特殊情感灌注到自己的劇本裡,再反覆審視之前創作時被忽略的細部。「我希望自己交出的劇本,是積蓄了很多力量的狀態。」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第一天,從產業領軍人物到內容生產的中堅力量,「創作」是所有人提及最多的詞,大家都希望儘快趕上被疫情延緩的腳步,紮根現實創作,講好中國故事,用「創作」回應觀眾的期待。上海國際電影節,也再次成為中國電影人向觀眾遞交成績單的舞臺。
僅從上影節第一天傳遞出的信息來看,《風平浪靜》《我和我的家鄉》《1921》《中國醫生》等片,已能匯成一張優質片單,而這些影片裡,也藏著中國電影市場尋求增量的不同途徑。
與百姓和時代共呼吸的電影,已漸成中國電影創作的主流
如果按「催淚指數」來推薦新片,《中國醫生》一定榜上有名。僅僅是簡單介紹,已能催動最廣泛觀眾的共情:記錄2020年疫情下的中國醫護人員,以及一座英雄城市裡的普通人。
時間撥回到4月8日,那是武漢解封的第一天,也是創作者進入事件發生地的第一天。新聞、網絡,疫情期間,各類信息稱「海量」亦不為過,但仍堅持深入武漢採訪,博納影業創始人於冬說,越是離真實近一些,越有打動人的力量,「採訪到的那些素材,我們在回看時已無比動容,希望我們用藝術手段表現的電影,能打動更多人的內心深處」。
他相信明年電影公映時,當片中最可愛的醫護工作者、平凡的奮鬥者、萬千普通市民漸次走來,觀眾再回想2020年之初,一定會有別樣滋味在心頭。「我們會想起,是如何擁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如何對新的生活懷抱美好嚮往,也會懷念,我們共同彼此走過的時間」。主創口中許多個「我們」「共同」,其實也是《中國醫生》能走通人心的秘訣——關照普通人生活、與觀眾共呼吸。
事實上,這類能激發觀眾共鳴、共情的影片,已漸成中國電影創作的主流。
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騰訊影業、上影集團、三次元影業、閱文攜手出品的《1921》正在橫店拍攝中。影片獻禮建黨百年,中國人民耳熟能詳的那段歷史、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波瀾壯闊道路,就是從大銀幕走向最廣大觀眾的通關密碼。
去年國慶,《我和我的祖國》讓許多「一年只看一部電影」的觀眾,投出了珍貴的觀影信任票。今年國慶,該系列接棒的《我和我的家鄉》也會與觀眾見面,由張藝謀擔當總監製,寧浩總導演,張一白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彭大魔、鄧超/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短片。從敘事上說,《我和我的祖國》是縱向地串聯七個故事,按時間軸重溫新中國70年發展的民族集體記憶;《我和我的家鄉》則是橫向視線,它按地域把目光投向土地家鄉。在時間的維度上附加地域經線,對前作是延續也是補充。中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傅若清希望,這部新片也能與前作一樣,能帶動「低頻觀影人群」走進影院。
更寬的類型片譜系,能滿足觀眾的多樣觀影需求
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捧起最佳男演員獎項的黃渤此番再來,帶著他監製、李霄峰執導的《風平浪靜》,該片已被上海國際電影節推薦為金爵官方入選作品。影片時間跨越十餘年,將犯罪、懸疑等類型元素雜糅在一起,探討時代浪潮下個人在利益與良知中的兩難困境。既有著豐滿的類型片樣貌,同時也是在觀察人的內心。
能與人心、人情相關,也有類型片的不同特質,這標尺也適用於中國電影集體。
中影華夏的片單裡,包括張藝謀導演的諜戰類型片《懸崖之上》,反映抗疫題材的影片,以及回望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歷史的作品等。
《1921》之外,上影集團還儲備了賈樟柯執導的《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繁花》、以及聚焦經偵領域的《獵狐行動》等。
阿里影業的新片,與自身發展頗有淵源,是反映電商脫貧致富的《一點就到家》,影片有望於今年內上映,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獻禮。《我在時間盡頭等你》《第一爐香》《拆彈專家2》等也將在年內上映。阿里影業總裁李捷透露,他們同時還在籌備六部現實主義影片,都是以小人物、正能量、大時代為主基調。
光線傳媒在疫情期間不僅沒裁員減薪,還招聘了50多名應屆畢業生,新籤約80位編劇,並推出員工激勵計劃,王長田說,「內容為王,為觀眾創作出更多能彰顯中國價值、時代精神的中國故事,永遠是影業的核心價值」。目前,光線有多部劇本在不斷打磨中,比如反映李大釗生平的《革命者》、以及一部抗疫題材影片等。今年開拍的新片《你的婚禮》也已進入了重新剪輯階段。
賈樟柯和王晶合作的新片《不止不休》正在後期製作中,「導演在海南島,剪輯在臺灣島,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創作也不能停。」
「希望作品和觀眾產生共鳴共振,出現更多元化的類型,這是吸引人們走入影院的前提。」黃渤說。
作者:王彥
編輯: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