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趙雯琪
北京大學醫學部本碩、協和醫學院博士、整形外科領域工作16年……對於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主任醫師劉春軍來說,在過去從業十餘年裡,他不僅見證了在自己的努力下技術愈發精湛帶給患者越來越滿意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同時見證了醫美數位化從無到有的過程。
在12月19日的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以下簡稱「新氧盛典」)上,劉春軍憑藉「基於三維數位化和內窺鏡技術應用背闊肌修復Poland症候群胸部畸形」的技術獲得現場專家評委會的高度認可,榮獲第二屆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一等獎。
在新氧盛典的答辯現場,多位專家橫向從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安全性4個維度,縱向從行業價值、社會影響力等多個維度進行細分考核,對現場在各自專業領域有技術創新的入圍角逐者進行打分,而這個醫美屆的至高榮譽,也接受著一流專家的嚴苛考驗。
「我覺得這是修復重建手術,遠遠超過我們所做的美容手術的難度。」對於劉春軍提出的背闊肌修復技術,現場評審專家如此評價。
而在劉春軍看來,評選現場短短三分鐘背後則是整個團隊對於醫美整形追求精益求精十餘年的探索和努力,只為帶來胸部畸形修復的極小傷口和極致體驗。
一直以來,對於市場份額曾高速增長的醫美市場來說,好醫生一直都是稀缺資源,自2013年成立之初,新氧便已決定踐行"以醫生為核心"的戰略,並確定醫生作為醫美產業鏈核心的地位,把對醫生的尊重和重視放在首位。
如今隨著新氧平臺對於好醫生、好技術執著發掘和扶持,越來越多的醫生也在新氧找到了前沿技術推廣與學習的極佳平臺。
劉春軍現場講述基於三維數位化和內窺鏡技術應用背闊肌修復Poland症候群胸部畸形的方案只用了三分鐘,但是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感慨,這是他在老師的帶領下探索了十餘年才達到的目前極優的解決方案。
劉春軍坦言,實際上Poland症候群胸部畸形的病人是非常多的,雖然很多病人發現自己有這種缺陷,但是基層很多醫生認識不到,即使認識到了之後,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據劉春軍介紹,以前主流的方法都是利用背部肌肉「拆東牆補西牆」,雖然說前胸確實可以通過重建和手術進行重新塑形,但是背部會留下很大的創面,確實留有很大的遺憾,這也限制了這項技術的應用推廣,很多人患者不願意做這項手術,因為覺得付出了太大的代價。
「所以我也是從我老師那裡學到的,就是腋下的一個切口進行重建和手術,手術之後幾乎是看不出來的。也是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想做得又快又好,所以這十來年一直在不斷進行優化,做到精益求精。」他表示。
在劉春軍的方案中,第一是要做內窺鏡的手術,在腋窩下面做一個切口,就像做假體隆胸手術一樣。第二用三維血管重建的技術來確保皮瓣的安全性,同時術前採用三維掃描的技術進行精準地測量,選擇一個極佳的假體。
」國外目前先進的技術是用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但是做手術的時間可能需要將近兩個小時,我們用內窺鏡的方式,可以在一個小時的時間就達到同樣效果。然後有了創新之後我們不用給患者那麼大創口,所以面對患者的時候,我們也會非常自信,也會覺得自己從內心來說是認可的。」劉春軍表示。
在從業人員的十餘年裡,劉春軍也見證了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帶給醫美行業的更多機遇和新趨勢。在他看來,不同年代的求美者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如今,越來越多人更願意在網際網路醫美平臺上分享心得,這也讓機構和醫生愈發重視自己的口碑。「只要醫生做得好,人人都會成為名醫。」劉春軍表示。
也正是在此趨勢下,劉春軍也希望能通過新氧這樣的數位化平臺讓更多有需要的患者了解到當下醫美整形的最新技術。
「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患的疾病叫什麼,也不知道現在還有這樣的一個方法可以進行修復,所以也非常希望能藉助新氧這樣的平臺更好宣傳這項技術。」劉春軍表示。
與此同時,劉春軍表示,這項被評為「技術突破獎」的技術也不應該被某個人獨自佔有,他更希望能夠教給更多的醫生,讓好的技術在醫生方面也能做到全面推廣。「我們還是希望新的技術能夠造福於患者,靠我們一個人或一家單位肯定不夠,要更多的人參與。」他表示。
除此之外,在劉春軍看來,隨著大眾對於醫美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市場越來越規範,以及醫美線上化的進程逐漸加快,也對整形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早我們從事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比較少,現在可以說越來越多的人來做醫美整形,而且現在的分工會更加的細緻,這也需要醫生的技術更『精』。」劉春軍表示,「以前可能大家都說你是一個做整形的外科醫生,什麼都做,現在慢慢地你可能在一個方面就會有很多細分,消費者的認知能力也是越來越強。
劉春軍表示,這也將醫生、機構與求美者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透明,在這種環境下,想要自己更有競爭力就必須得提高技術能力,做別人不會的或者成為相同領域中技術最好的那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