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將他凌遲,乾隆卻為他平反,袁崇煥的死冤嗎?

2020-11-24 煮酒論文史

袁崇煥,晚明時期面對戰鬥力強悍之後金八旗軍隊,曾經連續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大敗後金政權兩代國主——努爾哈赤、皇太極。

然而正是這樣一位抗金英雄,卻在己巳之役時被凌遲處死。

金庸先生在其小說《碧血劍》後專附一篇《袁崇煥評傳》,將袁崇煥稱為古希臘式的悲劇英雄。

他的性格像是一柄鋒銳絕倫、精剛無儔的寶劍。當清和昇平的時日,懸在壁上,不免會中夜自嘯,躍出劍匣。在天昏地暗的亂世,則屠龍殺虎之後,終於寸寸斷折。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記載,平反的詔書上是這樣說的:「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

那麼袁崇煥被殺,真的冤嗎?

袁崇煥畫像

袁崇煥死的不冤

來看下《崇禎長編》中記載的崇禎時期袁崇煥和錢龍錫定罪的詔書:

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老袁最後的罪名主要是三條:

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資盜。

平心而論,這三條罪狀,在今天看來,哪一條都是殺頭的大罪。

那這些罪名,袁崇煥幹了嗎?還真幹了!

袁崇煥雕像

作為一軍統帥,不經過朝廷討論,擅自和敵軍和談;

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去世,袁崇煥自作主張,派人到瀋陽弔唁並與後金開始議和。「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

袁崇煥第二次督師遼東後便與皇太極和談,儘管這次議和是後金主動提出來的。皇太極雖然多次要求與明朝議和,但實際上多半是軍事行動前後帶有欺騙性的緩兵之計。

崇禎即位後,皇太極多次給崇禎帝、祖大壽、毛文龍等人送信請求和談,但都沒有得到回覆,可以看出明朝君臣對和談非常忌諱。

崇禎二年,皇太極得知袁崇煥復出,便派人致書請求和談。袁崇煥接到來信卻積極響應。兩人書信往返不斷,多次和談,直到十月皇太極發動己巳之役,入關圍攻北京。

己巳之役

為了誅除異己也好,為了給和談開路也好,越權殺掉友軍統帥毛文龍;

崇禎二年七月,袁崇煥在皮島用尚方寶劍斬殺了同樣擁有尚方寶劍的東江總兵毛文龍。

當時袁崇煥曾向皇帝請旨:「臣今誅文龍以肅軍,諸將中有若文龍者,悉誅。臣不能成功,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崇禎帝聞之大駭,但也只得優旨褒答,並下詔宣諭毛文龍罪狀。

袁崇煥督師,持尚方劍的權力,是「副將以下就地正法,總兵官革職聽勘。」他明知「文龍大將,非臣得擅誅」,卻大膽而自負地殺了毛文龍,其後果是嚴重的。

它一方面引起了崇禎帝和朝臣對袁崇煥的疑慮,為其後來的悲劇命運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也使毛文龍所建立的東江部隊開始瓦解,失去了牽制後金的戰略作用。

斬殺毛文龍

在朝廷三令五申明令禁止的情況下,擅自開米市賣米(據說是為了買馬)。

崇禎二年春,蒙古喀喇沁部發生大饑荒,請求袁崇煥通市。袁即上奏要開馬市售糧給蒙古。

此時朝中已經知道喀喇沁等部投金,崇禎帝警告袁崇煥:「據報西夷市買貨物,明是接應東夷,藉寇資盜,豈容聽許?」而袁崇煥則不以為然,上疏抗辯,為蒙古求情,最後迫使朝廷同意對蒙古開市糶米。結果滿清恰逢荒年,這袁大人賣的米,恰好成了滿清繞道蒙古進攻北京一路上的軍糧。

袁崇煥之死,不是因為清人編造的皇太極設的反間計,而是因欺君失職而被殺。按照明律,敵軍入境不能堵截,攻城不能入保,要按律逮治。所以袁崇煥被殺並不冤。

明末形勢圖

凌遲對於袁崇煥來說是很不公平的

袁崇煥放著督師不好好幹為什麼要背著皇帝搞那麼多小九九?

袁崇煥至少表面上想和滿清和談,並沒有真心實意不折不扣地給皇帝去前線和滿清作戰。「明主戰、實主款」——這條明人對他的評價可謂恰如其分。

老袁正是在這個大綱領下,聯合首輔錢龍錫,幹了很多見不得光的勾當:一為斬帥,二為市米。

那袁崇煥是不是真想和談呢?

所謂兵不厭詐,老袁未必是真想談。只是擺出一個要和談的樣子忽悠皇太極,以便爭取時間休養兵馬,鞏固城池,構建防線。

然而袁崇煥畢竟一介書生,自作聰明以為能忽悠滿清一幫大老粗,結果被大老粗給忽悠了。殺毛正好為滿清去掉了進攻北京的後顧之憂,賣米正好給滿清提供了軍糧——結局大家都知道了,滿清繞道幾千裡進攻到了北京城下。

不過從歷史上看,袁崇煥對大明朝確是忠心耿耿。然則,欲成大事不是靠僅有忠心和膽量就行的,還需要有本事。老袁實在是書生典兵,自作聰明,釀成巨禍。

己巳之役,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可以說是「不得好死」。

浮雕——袁崇煥被殺

據《石匱書》所載:「見磔崇煥,時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啖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袁崇煥的肉被劊子手一刀刀的割下,每一片肉都遭到哄搶,然後被人生生吃下。每人在吃之前先要大罵袁一聲,然後才吃。沒多久,袁崇煥已經「皮骨已盡」,但他「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這樣殘忍的、屈辱的死對於有過累累戰功,對大明忠心耿耿的袁崇煥來說是極其不公平的!

袁崇煥死的並不冤,但是就算死也該堂堂正正的、有尊嚴的死,而不是被當成通敵賣國受凌遲這樣「不得好死」。

袁崇煥臨刑前的口佔

評價

袁崇煥之死,與其個人性格有著密切的關係。他「為人慷慨負膽略」,好為大言,過於自負、敢於抗上,只要他認為對的東西,不管是皇帝還是上司,都敢於違命不遵。

袁崇煥的性格,既為他屢立戰功、成為名將奠定了基礎,也是他後來被殺的重要因素。

相關焦點

  • 袁崇煥是抗清名將,為何乾隆即位後,卻要為他平反
    在很多人心目中,袁崇煥都是一個正面人物,他對明朝也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然而最終正是明朝的皇帝,也就是崇禎,親自下令將其凌遲處死,家人流放,並抄沒家產。直到乾隆時期,袁崇煥才得以平反。都知道袁崇煥是抗清名將,是清朝的死對頭,乾隆應該對他恨之入骨才對。可為何乾隆即位後,卻要為他平反呢?
  • 袁崇煥為什麼在清朝平反?哪個皇帝洗白他最強?
    袁崇煥是明末抗金名將,率軍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重創後金。袁崇煥在當時明朝可以說是頂梁柱般的人物,但是其人物結局卻並不好。 後金努爾哈赤之死,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之一就是在攻打明朝之時,被袁崇煥下令大炮轟擊之時,被彈片打中。後來重傷不治身亡。
  • 乾隆為袁崇煥平反,並非一時心血來潮,究竟是出於什麼考慮?
    如果說這一些是他佔有欲作祟還可以理解。 另外一個不可思議的就是給一些人平反,造老祖宗的反,乾隆做這一些的時候,已經即位多年,四海昇平,牢牢的把控朝政,閒不住的他於是開始給百年前的案子翻案。最著名兩個就是一個是多爾袞的案子,另一個就是袁崇煥的案子。
  •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後,他的後代跑到哪裡去了?竟然成為了滿清大將
    大家都知道,袁崇煥因冤入獄,可是,他的清白直至乾隆年間才被平反。《明史》是在乾隆四年七月全部編寫完成的,其實,在《袁崇煥傳》中,根據清宮檔案,直接說明了皇太極所施「反間計」的全過程。乾隆皇帝時隔數十年後,才讀到《明史》,當得知袁崇煥的故事後,很是同情。 於是,乾隆下令追查:袁崇煥有無子孫。
  • 袁崇煥的下場有多慘?凌遲三千多刀每割下一片肉竟遭數萬人哄搶
    凌遲原指「丘陵之勢漸慢」,引伸為 「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明朝之前,劊子手在執行凌遲時,有36刀和360刀的割法。如果一名死囚要被割360刀,就需要用漁網網住人,劊子手拿著刀將從漁網洞裡鼓出來的肉一片片地割掉,割至360刀斷氣死亡為止。 明朝建立之後,為鞏固統治,朱元璋採取了最嚴苛的方式,制定了最為嚴酷的《大明律》。
  • 被凌遲的帝國英雄:百姓爭啖其肉,他死得冤不冤?
    有一種說法,袁崇煥一死,管你崇禎活多少年,明朝鐵定沒戲了。不過明朝人不這麼看。至少他被凌遲處死的時候,北京城裡的官民都是高聲叫好,甚至爭啖其肉,以解心頭之恨。歷史上有無數英雄的冤死,但從來沒有一個英雄死得如此憋屈。哪怕遭遇構陷不得不死,電閃雷鳴的天氣變化也能證明他的清白。
  • 被3543刀凌遲處死的袁崇煥,到底是忠還是奸?
    (袁崇煥有精密的準備,所謂侃侃而談《崇禎長編》不見記載。)平反路漫漫——袁襄愍公為正稱根據諡號來看,這幅畫像應該是南明或民國追繪的有記載崇禎十年時期,崇禎確實為誅殺袁崇煥有所後悔,在袁崇煥未死之時,崇禎本打算留勘聽用。在奏章中也明確表示希望袁崇煥戴罪立功。
  • 袁崇煥凌遲被殺,其貼身侍衛滴血發了三個毒誓,後代執行了388年
    但幾次的效果都不佳,為了消除後金對朝廷的隱患,身為文官的袁崇煥主動請纓,希望自己能夠前往戰場,為國效力。他們對外放出消息稱袁崇煥與後金私自言和,並還想放清軍入關,等到這個消息傳到了崇禎皇帝耳朵裡後,崇禎竟然將這個消息信以為真了,最後並以出賣國家之罪對袁崇煥處以凌遲之刑。而一代民族英雄袁崇煥就此被殺,圍觀的百姓因為不知事實的真相,竟還紛紛來購買袁崇煥身上的碎肉,實屬哀!
  • 明末薊遼總督袁崇煥之死,原來並非這麼簡單!
    稍微清楚現實的人都明白,袁崇煥「復遼之說」是誇大其詞、難以兌現; 可積憂已久的朝中大臣和崇禎聽到此話,卻是「興奮超過了理智」,對袁的話深信不疑。然而袁崇煥當初的狂言,也為他日後被萬人唾棄、慘遭凌遲埋下了伏筆。袁崇煥是怎樣一步一步被自己和他人「玩弄」而死的?
  • 他是明末抗金名將,一生為國忠心無二,最終卻凌遲而死!
    袁崇煥得知後,隨即一個人往關外查閱地形。等回到京城就上書介紹邊關形勢,並稱:「只要能給我足夠的兵馬錢糧,我一個人就可以鎮守山海關。」(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朝廷正用人之際,於是提拔他為僉事,監管關外的兵馬,並撥給他帑金二十萬,讓其招兵買馬。袁崇煥到任不久,佔據關外地的哈剌慎諸部歸順,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軍駐紮中前所,之後又命袁崇煥前往前屯安置遼東的流民。
  • 崇禎吊死的時候,感慨「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了嗎?
    相傳,崇禎皇帝在歪脖子樹上吊死的時候,曾感慨:「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這是真的嗎?還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如果魏忠賢當時還活著,能延續大明江山嗎?崇禎懷念魏忠賢的概率幾乎為零,因此他也不會感慨「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崇禎痛恨閹黨,並將閹黨連根拔起。
  • 袁崇煥一生對中國的「破壞」到底有多大?乾隆大帝一句話道出真相
    朝廷看到袁崇煥敢作敢為,於是破格拔其為兵備僉事,撥給帑金二十萬,其招兵買馬,鎮守山海關。他也不負眾望,先後取得了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哈爾哈赤也因身受重傷而亡。袁崇煥因魏忠賢排擠,辭官回鄉。
  • 大明督師袁崇煥後人於旅順隱姓埋名
    袁洪春稱袁崇煥為家族「太高祖」 明末,崇禎皇帝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明督師袁崇煥,史載「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資,天下冤之。」袁崇煥果真無後嗎?  慘遭反間計,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歷史記載慘不忍睹處死袁崇煥後,崇禎還戒諭廷臣,振振有詞地說:「袁崇煥通虜謀叛,罪不容誅,爾廷臣習為蒙蔽,未見指摘。今後有朋比行私,欺君罔上者,三尺具在。」
  • 袁崇煥被凌遲達3000餘刀卻一聲未吭,他真的死得冤嗎?(上)
    因為他知道,無論如何,最終還是難逃死亡,如果以一副哭喪的臉面對死亡,讓那些執權者當做笑談,也寧願含笑的去面對著死亡! 面對死亡,他難道不怕嗎? 他怕,他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他是人,不是神,是人誰都怕死!活著至少還可以喘氣,但如果人死了之後,就算是有再大的冤情也不會有人知道! 「袁崇煥,時間已到了!你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
  • 孫傳庭為國捐軀,為何崇禎拒絕給予贈蔭,反而是乾隆給他追諡?
    孫家可謂滿門忠烈,可是對於孫傳庭,崇禎卻始終拒絕給他贈蔭,直到乾隆四十一年,孫傳庭才被追諡為「忠靖」。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崇禎拒絕承認孫傳庭為國捐軀,以至於是滅亡了明朝的清朝將明臣追諡呢?這一切都要從孫傳庭,這位明朝最後的「國之堅城」說起。
  • 袁崇煥到底是誤國奸臣,還是千古忠臣?聽聽乾隆帝是怎麼說的
    引言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抗金名將袁崇煥被判凌遲處死,家人被流放三千裡。《明史·袁崇煥傳》中卻記載:「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 關於袁崇煥的歷史評價,一直都兩極分化嚴重,有人說他是忠臣名將,也有人說他是反賊漢奸。
  • 江湖夜雨 | 《碧血劍》的真正主角其實是袁崇煥
    十二月初一,崇禎召袁崇煥和祖大壽進宮,問不了幾句,就喝令將袁崇煥逮捕,囚入御牢。袁崇煥一被捕引發的連鎖反應,金庸寫得極其令人印象深刻:祖大壽與何可綱驚怒交集,立即帶了部隊回錦州去了。正在兼程南下赴援的袁部主力部隊,在途中得悉主帥無罪被捕,北京城中皇帝和百姓都說他們是「漢奸兵」,當然也就掉頭而回。
  • 弘曆為何要在乾隆四十三年替八叔胤禩翻案?是覺得雍正錯了嗎?
    乾隆對歷史人物翻案式評價,總是那麼讓人驚奇,以歷史人物的先後來說,袁崇煥是明朝末年極具爭議的人物,由於在抗金作戰不利,被剛愎自用的崇禎皇帝凌遲而死,明朝末期,袁崇煥的口碑非常不好,然而乾隆卻認為袁崇煥的死值得憐憫。由於乾隆定了調子,清朝人在修《明史》時,袁崇煥從之前的賣國賊,變成了「妄殺」。
  • 袁崇煥為什麼必須死?
    1629年6月,袁崇煥以閱兵為名,到皮島見毛文龍,沒說幾句話就把毛文龍綁起來,數落他有12大罪狀,用崇禎賜的尚方寶劍殺了。毛文龍死了,大家都很開心,但是北京的一群人恨死袁崇煥。他們當然不是愛大明,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自毀長城。而是因為毛文龍在東江鎮走私人參和皮貨,特別能賺錢。除了養活軍隊和自己享受以外,毛文龍把大半利潤都送到北京孝敬大佬,朝廷大佬幾乎都拿過毛文龍的錢。
  • 袁崇煥死了,大明亡了
    「丹心縱死還如鐵,碧血長埋未化燐「所謂碧血,就是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二、袁崇煥是什麼人呢?首先,袁崇煥是個猛人,是個大猛人。比如努爾哈赤就是這麼評價:「朕用兵以來,未有抗顏行者。袁崇煥何人,乃能爾耶。什麼意思呢?大概就是說,老子自從率兵打仗以來,基本沒有敢和我抗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