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敏君
日前,崔雪莉的紀錄片公開了最新的預告,但卻引發了部分粉絲的不滿。
在粉絲們看來,製作公司推出雪莉的紀錄片無疑是在消費她,但也有網友們認為,為已逝名人出紀錄片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反而是粉絲們的行為令人感到不適。
有時候把所有的事情都上綱上線,何嘗不是變相的「道德綁架」?
距離人氣偶像雪莉離世已經過去了近11個月的時間,日前某家製作公司發布了一段雪莉紀錄片的預告,並表示完整版的視頻將於近期上線。
在預告片中,雪莉生前的好友少女時代的黃美英出鏡並且提及了自己對雪莉離世的看法,黃美英表示在雪莉最困難的時候自己沒有意識到問題,也沒有幫到她,對於這一點黃美英感到很抱歉。
此外,關於雪莉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很嚴重,紀錄片中還提到了雪莉母親的事情,她的母親在雪莉離世後直言:「媽媽來晚了。」這也吸引了大眾的關注。
不過除了一部分關心雪莉的網友期待預告片早日上線之外,也有粉絲表示不希望紀錄片問世,原因則是他們認為製作公司是在消費雪莉。
原本是為了紀念雪莉製作的紀錄片,如今卻遭到抵制,這也讓製作公司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一面是想要通過紀錄片來紀念雪莉的網友們希望快點看到成片,一面是部分極端的粉絲認為該製作公司不應該製作這樣的內容。
而更為客觀的意見則是,很多逝世的名人其實都有紀錄片,這也是對該明星的一種紀念方式。
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只有該明星的人氣和地位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其生平的經歷才有可能會被做成紀錄片,這次雪莉的故事能夠被拍成紀錄片其實也是對她的認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雪片論」卻再現江湖,似乎只要誰再提起與雪莉相關的話題,都是雪崩時落下的那片「雪花」。
那些不希望雪莉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播出的人其實也有自己的考慮,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雪莉在離世之前曾經長期遭受網絡暴力,還有一種說法是,雪莉是因為承受不住外界對她的評價才選擇自殺的,如果將雪莉的這些經歷都拍成紀錄片,無疑會對粉絲們和雪莉的家人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以如果粉絲們單純是因為這一點才不希望雪莉的故事被拍成紀錄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畢竟這樣的觀點只在少數,而製作公司也是在獲得了拍攝許可之後才進行製作的,僅僅是因為一部分人的反對意見就要將此前的工作全部否定也不太現實。
其實雪莉自殺離世一事固然留下了諸多的遺憾,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是壓垮她的那片「雪花」。
大部分網友還是心懷善意的,包括為雪莉拍攝紀錄片的公司想必也並非是出於惡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都會被淡忘,但是如果將雪莉的生平用視頻的形式記錄下來,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緬懷方式,我們也沒有必要把所有與藝人相關的事情都打上「陰謀論」的標籤。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網絡暴力給很多藝人帶來了不可逆的損傷,包括雪莉、具荷拉在內的一眾明星都選擇用最慘烈的方式和這個世界告別,最終傷害的只有他們自己和愛他們的人。
而網友們也把在網絡上發言攻擊他人的那些人統稱為「雪花」,可以說在「雪花」一詞誕生之後,不僅是曾經網暴他人的人們開始受到約束,就連普通的網友們也是草木皆兵。
時至今日,很多網友都表示自己已經不敢參與任何與明星有關的話題討論了。
似乎只要是和藝人相關的話題都很「敏感」,只要是網友們對明星提出了質疑,自己很有可能就成了那片「雪花」。
可以說,原本「雪花」是用來約束暴行的,但是如今「雪花」卻無孔不入讓人膽寒。
但這樣的輿論環境是否真的有利於網絡大環境的進步或是整個行業的發展,很難有人能夠說得清楚。
但最直觀的一點則是,如今人們就連正常發表觀點都有可能被攻擊,哪怕網友們的初衷並非是想要傷害別人,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一樣的。
就拿近期因為直播帶貨問題備受爭議的鄭爽以及因為「演技進步」而登上熱搜的楊穎來說,有網友質疑鄭爽直播中途「反悔」是不敬業的表現,卻被粉絲們說成是在「攻擊鄭爽」,有人直言楊穎的演技依舊在及格線左右徘徊,卻被說成是在詆毀楊穎。
普通的網友們似乎就連發表個人觀點,或是對明星的業務能力進行點評都成了「錯」。
這樣的狀況屢見不鮮,但是,一旦「雪花論」不再是一種帶有正能量的約束,而是一種被美化了的「道德綁架」,恐怕只會讓輿論環境變得更加惡劣。
所以該如何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係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是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你覺得雪莉的故事應該被拍成紀錄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