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部特別的電影終於到來了。
它原定於去年暑期檔上映,之後卻莫名撤檔。
後來又成為2019上影節的開幕電影,但卻因「技術原因」取消放映。
時隔400多天,歷經10多分鐘的刪減,如今終於能和觀眾見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姍姍來遲的它——
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
要想看懂《八佰》,就不得不先了解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轟開了中國的大門。
中國數十萬戰士與日軍拼死搏鬥,直至10月下旬,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以失敗告終。
隨著國民黨軍節節敗退,蔣介石於10月26日下達命令:留一個師死守閘北,其餘部隊全部撤退。
而這支被留下的孤軍,則是以謝晉元為首的國民黨第88師524團。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有兩個方面的目的。
一是為了吸引日軍的注意,掩護大部隊撤退。
二是為了在幾天後召開的九國公約籤字會議上,讓英美等國看到上海抵抗的姿態,助中國聲張正義。
在當時的情境下,這註定是一個有去無回、馬革裹屍的任務。
因為,相較於日軍的精英部隊和充足武器,524團面臨的是缺衣少食、彈藥不足的絕境。
但是,這452名戰士卻以四行倉庫為據點,和日軍浴血奮戰了4天5夜。
這場戰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為壯聲勢,謝晉元對外宣傳兵力為800人,這群戰士也因此得名「八百壯士」。
這也是本片片名《八佰》的由來。
想要拍好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自然不是易事。
導演管虎十年前就有了這個想法,這源自於一個男人內心的戰爭大片情結。
在接受採訪時,他說道:「一個民族要想往前走,忘記歷史是非常可怕的。」
這也是他創作這部電影的動力之一。
十年間,管虎閱覽史料典籍,遍訪戰爭親歷者,光是劇本就反覆打磨了40稿。
建組之後,團隊卻遭遇了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找不到合適拍攝場地、演員行程衝突、連續雨季施工困難等等。
從2013到2017年,《八佰》被迫三度重啟,困難程度可見一斑。
值得慶幸的是,《八佰》不僅被拍了出來,而且還使用了最頂級的拍攝技術——
它是世界第三部、亞洲第一部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
影片以接近人眼的觀察方式,展現了炮火紛飛的宏觀場景,以及不易察覺的細節。
觀影過程中,手榴彈爆破、照明彈發光、槍械的射擊、炮火的轟鳴都能讓觀眾身臨其境。
置身戰爭中的沉浸感、被緊張氛圍包圍的窒息感,也隨著劇情起伏油然而生。
為了最大程度還原真實的戰爭場面,主創團隊花了一年半的時間,1:1打造了四行倉庫和對岸租界的實景。
他們在拍攝基地設計搭建了佔地200畝、含有68棟建築的真實場景,同時還深挖出一條200米長的蘇州河。
以蘇州河為界,「一半天堂,一半地獄」的場景被真金白銀地砸了出來。
三年的拍攝時間裡,大量的物料、人力耗進去。
光是拍片尾壯士們「跑橋」這幕戲,就用了300顆照明彈,每一顆的成本高達8000元。
最終,電影的製作總成本超過5億元,是迄今為止成本最高的國產戰爭片。
看過電影的觀眾就知道,《八佰》的劇情並不算複雜。
管虎將拍攝重點放在了這群戰士的人物塑造,及其在戰爭中成長變化。
他曾在微博中寫道:
佰,古代軍隊編制,十人為什,百人為佰,數字「百」之所以大寫,主要是因為旁邊的「人」。
可以說,《八佰》中沒有絕對的主角,而是站在宏觀的角度描摹戰爭中的人物群像。
這群「八百壯士」性格各異、來路也不盡相同。
張譯飾演的「老算盤」機智圓滑、王千源飾演的「羊拐」桀驁獨立;姜武飾演的老鐵怯懦自私。
雖身處戰場,但他們中有的掛念著老婆孩子,有的想念老家的爹娘,還有的就只是想來上海看一看。
但隨著戰爭的進程,他們都完成了各自的成長蛻變:
上戰場,是因為命令。但最後堅守下來,則是因為責任與血性的覺醒。
其實不僅在四行倉庫,另一邊的租界裡也有類似的表達:
在戰爭初期,這裡歌舞昇平,對岸的炮火絲毫未影響太太們打麻將的熱情。
當戰況越來越激烈,壯士們的英勇奮戰,逐漸喚醒了普通百姓的民族大義。
租界裡的人們,也隨之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
比如拼死送電話線的刀子、捐錢的歌女、捐嗎啡的賭場老闆、從隔岸觀火到忍不住開槍的教授等等。
可以說,《八佰》以一種看似凌亂的群像視角,構建了多個鮮活的角色,並由此完成了對家國情懷的表達。
片中有一處超現實的表達,也非常值得一提。
「八百壯士」中年紀最小的「小湖北」,在看到歐豪所飾演的「端午」時,腦海中屢屢浮現出趙雲身騎白馬的畫面。
趙雲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單槍匹馬衝進曹操軍隊,以一敵百。
「小湖北」心中崇敬的「端午」,同樣在戰場上英勇抗敵,所向披靡。
通過這一古一今、一虛一實的對照,使得「端午」這個重要角色的刻畫更加有血有肉,也拔高了整部電影的立意。
說起來,這不是管虎第一次在片中提及趙雲了。
在其前作《老炮兒》中,就有對於趙雲大戰長坂坡的描述。
《老炮兒》
管虎類似的慣用表達手法,還有他的電影中屢屢出現的動物們。
從《鬥牛》中的奶牛,到《廚子戲子痞子》中的海豚,再到《老炮兒》中的鴕鳥。
這些不同的動物,隱喻的是片中人物的狀態和處境。
《老炮兒》
《八佰》中的白馬同樣如此,它象徵著壯士們駐守四行倉庫時,向死而生的美好希冀。
戰場上的最後一個鏡頭,當白馬從戰壕裡躍出,帶著一身血汙。
「八百壯士」也用自己的犧牲,完成了這個關乎民族存亡的重要使命,其英勇無畏的品格也由此得到飛躍和升華。
電影中,八百壯士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讚歌。
電影之外,《八佰》的拍攝和上映過程,也相當曲折和不易。
從撤檔到刪減;從去年到今年;從疫情前到疫情後……
對於今年的電影市場而言,《八佰》可能是真正意義上,復工後被寄予重望的第一部大片。
至於它能否扛起「救市」的大旗,創造馮小剛預言的「井噴式」票房,就有待接受觀眾的考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