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瑜伽行業研究報告
2018-09-03 10:46 瑜伽
2018年瑜伽市場規模將達到322.1億元,增長主要來自瑜伽垂直產品。
2018年瑜伽市場規模將達到322.1億元,增長主要來自瑜伽垂直產品。 未來,由核心人群增長帶來的紅利將逐步減小,轉為由課程及服務導向的價值驅動,因此課程收入帶來的營收佔比將持續增大。 同時,線上線下結合運營將為瑜伽企業擴容提供通道,或出現全國性的品牌瑜伽企業。
中國瑜伽行業市場現狀
投融資情況:投融資集中度高且輪次緊湊,頭部企業將主導行業發展
2011-2018年上半年,錄得有效投融資數量共27筆,且集中在 A 輪。其中,2015和2016年是投資高峰期,共錄得9筆和8筆的投融資記錄,2017和2018年則是對頭部企業追加融資。行業累計投融資金額總計6.6億+人民幣,頭部企業的投資集中度高且輪次緊湊,說明投資機構對行業未來發展前景預判是頭部企業將主導行業發展。該數據說明瑜伽行業整體融資規模偏小,企業的業務擴張緩慢,並未出現爆發性的獨角獸公司。
一方面,瑜伽的業務主要來自課程服務。 基於其服務特性,業務擴張成本較高,且盈利需要2-3年的時間。因此前期資本進入較慢。 另一方面,瑜伽泛人群的增長主要來自近兩年,而人群消費行為具有一定滯後性,艾瑞認為未來5年內可期待大型連鎖機構的出現。
市場規模:由核心人群增速驅動,轉為由課程與服務價值驅動
艾瑞認為2018年瑜伽市場規模將到達322.1億元,增長主要來自瑜伽垂直產品(服裝、瑜伽墊、輔具等)等產品。2015-2017年,瑜伽的增長主要來自高速增長的泛人群及核心人群,以及線下瑜伽館及工作室的課程收入。2018年後瑜伽市場基於核心人群的快速增長而產生的規模增長正在減弱。同時, 現階段線下瑜伽館與工作室之間以價格競爭為主,客單價的提升有限。
因此艾瑞認為未來的市場增速主要來自泛人群用戶,且增速相對趨緩。 隨著競爭由價格轉向課程與服務,新一輪的泛人群轉化為核心人群,市場將引來快速增長。
產業鏈:瑜伽上中遊企業分布多分散,APP線上課程服務相對集中
瑜伽以課程服務(主要來自線下瑜伽館)為中心,衍生出一條包括 教練培訓、瑜伽普及、服裝輔具 以及 商業培訓 在內的產業鏈。
1)服裝及輔具出現較早,但現階段該產業內企業分布較分散,巨頭品牌較空缺,市場尚未進入完全競爭。
2)線上瑜伽APP目前較集中,每日瑜伽用戶規模佔比最高且成立最早。商業培訓類企業多在12-15年成立,該類企業多產生於瑜伽愛好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社交、課程便宜等),小型瑜伽館主商業運營知識的渴求,及大中型瑜伽館會員管理及市場推廣類需求。該類企業發展略滯後於整個瑜伽行業,因此現階段為企業布局期,隨著瑜伽認知度的提升,該類市場的進入成本將不斷提升。
3)瑜伽教練是瑜伽產業鏈上特殊的存在。瑜伽教練既為瑜伽服務的深度消費者,也是服務提供者,進而也可能成為瑜伽館主。因此,專為瑜伽教練提供服務的企業和機構也在不斷增長。
線下瑜伽館商業模式:承接量決定瑜伽館的收入水平,線上將是擴容渠道
瑜伽館營收的80%來自課程服務,用戶可以按次或按期購買。其收入水平將由場館承接量決定。
1)大中型瑜伽館主推年卡、季卡、月卡,其年卡費用從6000-30000不等,利用規模效應維持盈利。
2)中型瑜伽館其課程安排相對靈活,設置1個大教室進行團課,並設計2個左右的私教小教室,以滿足不同人的需求。
3)小型工作室以私教課程為主,構建小而美的商業模式,且主要以優質服務與教練勝出。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的水平不同也影響客流量和客單價,例如: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瑜伽館,自2016年起大量崛起,雖然場館規模多較大,但是客流量及客單價大多低於一線城市的水平。
線上課程商業模式:核心用戶三成花費用於購買線上課程,線下滲透是趨勢
艾瑞調研數據中核心瑜伽用戶表示,在課程消費中31.1%的支出花費在了線上課程上。目前來看,線上瑜伽APP的盈利方式主要來自會員購買,其他包括廣告收入、電商交易費。 隨著知識付費的興起,會員線上課程的消費意願也在提升。 此外,瑜伽APP基於穩定的線上用戶數據,通過自建線下瑜伽館的方式為會員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 艾瑞認為線上+線下的運營方式,將隨著瑜伽認知度的提升為APP帶來更多流量與沉澱。
中國瑜伽行業用戶整體畫像
80、90後的一二線城市女性是中國習練瑜伽的主力群體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女性是當前中國瑜伽行業主要服務的對象,在數量上佔絕對優勢,佔比高達94.9%;從年齡層面來看,中國瑜伽用戶相對集中在23-40歲區間的青年人群,佔比為69.4%,近七成;從城市分布來看,瑜伽用戶目前仍相對集中於比較發達的城市,一二線城市用戶佔比65.8%。可以說,當今「80後」、「90後」的一二線城市女性群體是中國習練瑜伽的主力群體。
中國瑜伽行業用戶習練行為
新用戶持續進入,老用戶相對穩定,多沒有嚴格流派之分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經過近幾年瑜伽運動的普及和推廣,中國瑜伽用戶的新生力量持續出現,習練一年以下者佔比57.8%,而另一方面,堅持習練瑜伽1-3年的用戶佔比23.4%,習齡3年以上者18.8%,瑜伽運動粘性較高,用戶相對穩定而持久。從流派來看,39.0%的中國瑜伽用戶其實並沒有嚴格的流派分別,其次,哈他瑜伽普及性相對更高,佔比20.1%。
65.7%每周堅持習練3次以上,習練時長多在21-60分鐘間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瑜伽用戶的習練頻率中等高水平,每周堅持習練3次以上者佔比達65.7%;從單次習練瑜伽的時長來看,84.6%的中瑜伽用戶會把習練時長控制在21-60分鐘區間,其中習練31-40分鐘者佔比最多,為32.0%。
晨練及下班之後晚修是用戶主要用戶習慣
次調研結果顯示,中國瑜伽用戶習練瑜伽的時機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早晨6:00-9:00和晚上18:00-20:00的黃金時間段,尤其是在工作日更為明顯。中國瑜伽用戶 「早晨起床晨練一下、下班之後晚修一番」 的習慣相對明顯。
接受線上瑜伽教學是用戶更為普遍的參與方式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從整體來看,接受線上視頻瑜伽教學在中國瑜伽用戶當中更為普遍。跟隨視頻練習的用戶更多的選擇瑜伽類教學應用APP,佔比62.4%;其次為網上瑜伽教學視頻,佔比50.8%;購買光碟/教程的用戶較少,僅佔19.9%。對於在線下場館習練瑜伽的用戶來說,用戶到綜合性健身房學習瑜伽課程的較多,佔比35.2%;其次才是專業瑜伽館,規模大小對用戶決策影響不大,比例接近;請私教上門授課的用戶最少,佔比4.5%。
用戶對瑜伽課程APP忠誠度較高,習練便利性是最大利益點
本次調研結果顯示,整體來看線上瑜伽課程類APP的用戶推薦值整體均值達69.4%,中國瑜伽用戶對所使用的運動APP表現較強的忠誠度,其中每日瑜伽APP表現突出,用戶推薦值達74.5%。線上瑜伽課程APP給用戶帶來的習練便利性是APP最明顯的利益點,習練時間和地點相對自由,能夠支持中國瑜伽用戶在瑜伽館外進行有效習練的需求。
八成瑜伽用戶年均消費額超千元,服裝與課程佔比最多
本次調研發現,2018年84.6%的瑜伽用戶年消費金額預計在千元以上,幾乎全部用戶都進行過瑜伽相關產品的消費。此外,數據顯示瑜伽用戶通常會將錢花費在服裝、課程上面,其他內容包括輔具(瑜伽墊/磚等)、智能裝備。該數據表明,用戶在習練瑜伽時不僅會投資線下線上課程,還會在周邊服飾上進行投入來滿足自我對於時尚及生活的追求。
中國瑜伽行業用戶習練態度
習練目的和所遇困難:用戶最看重體態改善,最在意動作是否標準
本次調研發現,46.2%、43.9%及35.8%的用戶分別以改善形體,提升身體素質及氣質目的。此外,在練習過程中,56.3%的用戶表示動作不標準是主要問題,36.3%表示缺乏指導阻礙其繼續練習。與追求生活品質的人群價值觀和關注健康的生活方式相對應,中國瑜伽用戶希望通過瑜伽給自我帶來更多的提升和改善,而動作不標準改會影響到改善的效果。
選擇瑜伽品牌的考慮因素:課程設計至關重要,便宜性其次,價格末之
調研數據顯示,用戶在選擇瑜伽品牌時將重點考慮課程設計的相關因素,如41.5%的用戶將課程內容是否詳盡放在首位,37.4%認為課程(教練)質量非常重要,35.2%在意課程安排是否合理,18.6%考慮課程是否多樣化。其次,用戶考慮的是性價比、口碑與價格。
繼續習練的可能性以及期待:幾乎所有用戶未來會繼續習練瑜伽,六成期待更優質課程
本次調研數據顯示,中國瑜伽用戶人群中,僅有0.1%表示今後肯定不會繼續習練瑜伽,74.3%的用戶表示肯定會習練。同時,該類人群期待瑜伽品牌提供更優質的課程,包括局部深度練習課程及更高質量的課程。該數據說明, 瑜伽用戶的忠誠度極高,一旦為其提供了優質服務,用戶流失率將大大低於其它類運動。
中國瑜伽行業用戶消費生活
消費消費頻率與額度:注重金融理財,消費理性,追求性價比
用戶調研結果顯示,經常練習瑜伽的用戶大部分處於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年結餘用於理財的金額17000元左右;年消費支出較高的領域為旅行和輕奢侈品,擁有低頻高消費的特點;年消費支出中等的領域為3C數碼和子女教育;年消費支出較低,消費頻次較高的領域有美容美妝、母嬰用品、文化娛樂和教育培訓。
可以看出,中國瑜伽的用戶在注重生活品質的同時,消費相對理性謹慎,追求物有所值的性價比。
廣告敏感度和偏好:用戶對廣告信息相對敏感,購買消費行為則理性謹慎
用戶調研結果顯示,20.2%的用戶在觀看廣告後對其有印象,23.6%的用戶會點擊廣告獲取信息,41.7%的用戶會進一步進行了解,中國瑜伽用戶對廣告信息相對敏感,容易受到產品信息的吸引並願意進一步去了解,與此同時,用戶實際的購買消費行為則相對理性謹慎。廣告類型偏好方面,中國瑜伽用戶對APP開屏廣告接受度最高,其次為朋友圈廣告和視頻前貼片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