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雨蘭
閒來讀《論語》,發現裡面有不少孔子關於貧富的言論,覺得很有意味。
孔老夫子應該是安貧樂道的,他曾讚美顏回安貧樂道的精神,原文是: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孔子說:「賢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孔老夫子雖然安貧樂道,讚賞安貧樂道,但他好像並不反對富貴。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有一回,孔子老夫子和學生子貢閒談,子貢問道:「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夫子就是夫子,閒談說話也很有水平。前一句話可以視為貧的風度,後一句話可以視為富的境界。
「富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經常被人們當作鄙視富貴、安於貧困而滿懷豪氣地引用的話,這話的根兒就在《論語·述而》篇裡,不過,人家孔老先生的原話是:「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現實生活中經常說富貴於我如浮雲的人,多少有點酸溜溜的,而這句話也多多少少把孔老師的話給斷章取義了,還是人家孔老師說得切實,話語裡哪有仇富的心理,多麼健康的貧富觀!而那些整天把「富貴於我如浮雲」掛在嘴上的人,等哪天遇到能夠富而且貴的機會,說不定早就奮不顧身地餓狼一樣地撲上去了。
通過自己的能力獲得富且貴,有什麼不可以?又有什麼不好的呢?所以,人家孔老師還曾經很認真地說過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你看,人家孔老夫子雖然是個教育家,是個理想主義者,但也沒有鄙視勞動人民的意思。而且,這從他收的學生家庭成分中也看出來。他對於學生無論貧窮富貴,都是平等對待的。看看孔老夫子的人生履歷,他自己也從事過許多人會認為下賤、下等的工作崗位呢,20歲時,曾管理倉庫,大約就是現在的倉庫保管員;21歲時,曾管理畜牧,放牧牛羊。以致後來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這句話要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小的時候很窮,所以很多粗活都能做。」過去的「賤」和「鄙」,和現在的意思不一樣。即使他從事時間最長的教師職業,在元朝的地位是排在娼妓的後面的。
別看孔老夫子死後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等,一派榮耀。孔老夫子辦私學,自然也是要收學費的,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只要主動送給我十條幹肉的,我沒有不收留做學生的。」十條幹肉在當時算是很微薄的禮物了。這也說明,孔老夫子收的學費已經是夠低的了。
孔老夫子還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裡講貧賤、富貴,講為人處事處世之道,則與國家、與道聯繫起來,可謂立場高,格局大,說得透徹又深刻,也是大是大非的問題。
讀來讀去,覺得孔老師說的還真是精闢透徹,意蘊深厚,簡潔明白。而且,人家孔老師的話沒有花架子,說得切實,平易,耐人尋味。就憑這些,俺也很樂意對著他的畫像恭恭敬敬、真真誠誠地叫他一聲:孔老師!雖然他長得一副黑老漢的土模樣,一點也不高富帥。
(來源:雨蘭詩書畫)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