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殘酷的,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不知道死亡的恐懼和對生還的渴望。雖然二戰已經離我們有70年之久,但描述二戰場景的電影依然出現在我們身邊。小摳今天要推薦十部經典二戰電影,帶你感受在那些沒有人性的年代裡的殘酷、冷漠、哀傷,還有一絲絲陽光。
這部影片講述的是在二戰即將爆發之時,主人公史標曼一家被趕緊華沙的猶太區。在戰爭的顛沛流離中,標曼的家人被納粹殺害,而標曼的鋼琴曲打動了德國軍官的惻隱之心,在軍官冒死的保護下迎來了曙光。
影片的奧妙之處,並沒有單純的反映好人與惡人,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種人性在戰爭中的複雜表現。
投靠納粹的猶奸幾次救了鋼琴師一家性命。
搶救猶太人的波蘭地下組織成員,打著鋼琴師的名頭到處募捐,然後攜款私逃。
鋼琴家被要求演奏的時候略微遲疑了一陣,似乎是驚魂未定,因為這個時刻也許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後一刻。
沉著下來後,他選擇了彈奏蕭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是一個大義凜然的選擇,他要用生命的最後一刻,表達自己對迫害者的反抗。
德國軍官為演奏感動,包庇躲在德軍臨時司令部的鋼琴師,送衣送食。
戰爭摧毀了世界,但人性的複雜和變化都在這種絕境中凸顯出來。
影片以一種快樂的猶如童話般的形式闡述二戰時期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講述了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扯謊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最後父親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而自己卻慘死的故事。
影片伊始,主人公圭多出現在一輛轎車上,絲毫沒有戰爭的氣息。而出了問題的車子衝到了迎接國王的隊伍之中,影片就在具有諷刺意味的快樂中拉開序幕。
壞掉的車子讓男女主人中相遇,車子的不斷出現也呈現了主人公相識到相戀的過程。
火車的出現,隔閡出兩個世界,也隔斷一家人的團聚。但在兒子喬舒亞眼中,火車只是一個快樂至極遊戲的開始。
圭多的腳步也是不能忽視的,很難想像在自己要奔向死亡之時,還能踏出那樣的步伐。
一輛無形的坦克是支持喬舒亞精神世界的力量,然而圭多卻倒在了真正的坦克下。
主角辛德勒是一名德國商人,在親身經歷了屠殺猶太人的過程中喚起了良知和覺悟,最終憑藉出眾的社交能力和大量的金錢,拯救了1100名猶太人的生命。
《美麗人生》是從猶太人的角度來講的,而《辛德勒名單》則是將一個德國納粹人人性逐步被喚醒的過程。
影片開頭第一個出現的人物是對猶太人進行登記的德意志官吏,是全片最為恐怖的力量——一絲不苟地按規章制度完成滅絕計劃的國家機器。
小姑娘身上鮮豔的紅色,她的死,對於辛德勒,是一種強烈的觸動,就此激發了辛德勒有意識地拯救猶太人的良知。
反猶主義者一向以猶太人貪財、貪得無厭為理由剝奪、屠殺猶太人,因此猶太人把用金牙澆鑄的金戒指送給辛德勒的場景也是影片的動容時刻。
絞死哥特時凳子沒有立即踹掉,隱喻納粹陰魂不會即刻消散。
在那些暗無天日的歲月裡,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全世界。
二戰期間,19歲的通訊兵阿廖沙因在戰爭中擊毀德軍的兩輛坦克而受到休假獎勵。途中因為乘坐的火車被炸而救死扶傷耽擱了不少時間,因此回到家鄉後只和母親說了幾句話便返回前線,但這一去阿廖沙就再沒有回來。
影片隨時在貫徹最後一分鐘轉折的原則,每每把觀眾的情緒調動到最高點,然後突然發生逆轉。
如殘疾軍人下了火車後,沒看到妻子,頓時心灰意冷,準備離開,但是就在他轉身的剎那,背後傳來呼喊他的聲音。
阿廖沙為了給舒拉打水而錯過了火車,他失望地把手上拎的水全倒了,但發現舒拉已經下了火車在橋上等他。
這些峰迴路轉的情節不僅體現阿廖沙歸途的坎坷,也預示歷經艱難後他一定會見到母親。但阿廖沙和母親告別後就再也沒回來。
影片中雖不見戰爭,但又處處是戰爭的影子,即便是休假,戰爭的影響也從來沒有離開阿遼沙。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裡與德軍頂尖神槍手康尼少校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也講述了瓦西裡和戰友兼情敵康尼的決鬥。
故事是以保衛史達林格勒為背景展開,一批戰士被送到了前線,在槍林彈雨中,戰場上的蘇聯並不是死於敵方而是被當做逃兵死於自己人槍口,戰場就是這樣,根本沒道理可講。
夏沙的母親為例,只要兒子活著,即便他背叛了國家也無所謂,這些個人的自私和戰爭大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了戰爭的荒謬。
科尼格知道薩沙是內奸準備殺死他之間說了一句「我們都是戰士」,在戰爭中殺死對方的士兵是一件無可指責的事情,在他眼裡小薩沙已經幹了士兵該幹的事情。
康尼選擇讓自己暴露了敵方狙擊手的位置,為瓦西裡創造了條件。但他的這種選擇,不是犧牲,而是自殺,是一個理想幻滅者絕望的反抗。
這是一部真實展現了日軍偷襲珍珠港歷史的影片,軍插手太平洋戰場,日軍最高將領山本五十六認為美軍實力強大,應速戰速戰,不宜和美國人打長久戰。於是,由他一手策劃的偷襲珍珠港行動正式啟動了。
影片前半部那種大戰降臨,風雨欲來的強烈壓迫感讓觀眾喘不過氣來;後半部的海空大戰不管是從場面,道具,煙火,特效乃至模型,都幾乎完美呈現了太平洋的戰爭形態。
日機轟炸珍珠港的場面,可謂拍得十分逼真,極具可觀性,這對於早在1970年拍攝的作品實屬不易,足以產生轟動效應。
日本天皇念的這首詩:「如果四海之內皆兄弟,那為什麼外面的風雨總不停?」頗為觸動人心,戰爭的錯誤究竟在誰?
而美軍也並不是沒有掌握日軍的動態,但是官僚主義、按部就班的辦事程序、所有政界軍界的麻痺思想造成了美軍的重大損失,這點對後人應該有所啟發,引起我們的思索和警惕。
1943年的北非,美軍慘遭德國反擊,為扭轉局勢,美軍派喬治.巴頓將軍前往第二軍任司令官。年逾50的巴頓,雄心勃勃,帶領士兵一掃悲觀畏戰的情緒,成為紀律嚴明、驍勇善戰的部隊。巴頓幾次作戰立功後仇視俄國人,為此結束了戰爭生涯,於1945年12月因車禍與世長辭。
影片開頭,仰視的角度配以巴頓逼人的灼熱目光,威嚴而又如泰山般不可撼動,激昂的演講點燃了戰士們狂熱的情緒,恨不得立刻衝上沙場建功立業,然而一將功成萬骨摧,在這種狂熱宣言式或說是煽動式的掩飾下,又有多少事實真的如巴頓所說的那般美好?
在片中,他因為打耳光事件收到處罰,卻跑到布雷德利將軍的面前,說:「只要讓我參戰我願意當小狗。」巴頓沒有任何的野心,只是單純為了自己心裡的理想,這就是老男孩的可貴之處。
二戰期間,一架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在執行一次名為"鴛鴦茶"的偵查任務中被德軍防空武器擊中,機上的皇家空軍中隊長與四名飛行員被迫跳傘逃生的故事。
影片開始的時候運用類強烈的視覺色彩對比,全屏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分別代表:血紅的戰場,慘綠的處境和幽藍的法國。
在落到水池之前,中隊長差點兒掉進了虎山,這「恰巧」隱喻了目前所有機組人員的危險處境。
油漆匠或者指揮家,代表著截然不同的階層,他們映射的是千千萬萬的法國人,巴黎人,在壓制下蠢蠢欲動的靈魂。
挺有意思的是,無數次的幾個傘兵被人發覺,逼到無法自保只好說「我是英國人!」而結果往往是化敵為友,還能順便得到點意外的幫助。驀然間發覺曾經的「軍人」和「聯盟」是多麼偉大而美好的東西。
正義不該是國會議員桌子上的一個提案。它曾經那麼耀眼的飄蕩在全世界的人民的頭上。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軍尼克爾森上校和他的屬下成為日軍的俘虜,被命令修建泰國西部地區的桂河大橋。除了尼克爾森,島上還有美軍俘虜,海軍軍官希爾斯,他涉險逃生後想炸毀桂河大橋。而尼克爾森卻想全力保護辛苦創造的作品,結果驚動了日軍守衛,最終桂河大橋被炸毀,飛速駛來的火車也墜入河裡,尼科森等人壯烈犧牲。
開片第一個鏡頭,仰拍蔚藍的蒼穹下,一隻翱翔的雄鷹。藍色在西方人的眼裡象徵著自由,而雄鷹正是自由的化身。
齋藤嚴格奉行日本武士道精神,尊嚴輸給尼克森少校後,卻倒在床上,像孩子一樣抱頭痛哭,切腹也沒有勇氣,只能割下一縷頭髮。
希爾斯崇尚自由,最後卻受個人英雄主義的驅使,死在沙灘上,只來得及留下一句極具諷刺意味的「是你」。
尼克森少校對尊嚴和榮譽異常迷戀,最後走火入魔,不僅死的不光彩,貴族風採全丟,還無形中親手將大橋摧毀。
結尾時,那座設計精良的美麗大橋在它的建造者面前毀於一旦,隨著那塊寫有「此橋系由……」的木牌緩緩漂流而去,很多問題不可避免地浮上水面:尊嚴和榮譽感到底有多重要?規則和紀律究竟給我們帶來什麼?
影片描繪的是登陸諾曼第的第一天所發生的事件,所謂最長的一天是該片分別從盟軍和德軍雙方面的角度同時描述諾曼第登陸這一歷史戰役的來龍去脈,以及雙方在此期間的重要反應,手法平實,場面逼真,讓整個事件在觀眾眼前重現。
最震驚的是聖梅爾艾格裡斯小鎮的屠殺,影片通過二等兵斯蒂爾的眼睛來表現這一切,那些突然的死亡還是那樣觸目驚心。
當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唯一語言嬗變成了無情的子彈,人類的境遇也就被勾兌成了這樣一幅白描:在村莊一隅,一個被打瘸了的美國兵幹掉了遭遇的德國兵,已經精疲力盡的他靠在牆上死死的盯著那具軀殼。
一個抱著槍躲躲藏藏的英國男孩兒,偶然間生平第一次見證了殺人者與被殺者之間的對峙,英國新兵蛋子那迷離的眼神,似乎已經分不出敵與友的差異,以至於無視死者把靴子穿反的『根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