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 片 |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一次性看到徐悲鴻、潘玉良、劉海粟、常書鴻、蔣兆和、吳作人、艾中信、吳冠中、石魯、黃胄、顧生嶽、方增先、劉文西、周思聰等已故美術大家,又有戴澤、詹建俊、靳尚誼等當代著名藝術家的素描作品,機會並不多見。今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展的「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可謂讓觀眾一飽眼福。
本次展覽是迄今為止國內首次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的展覽。按照時代發展脈絡,系統梳理了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中國素描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併集中展示了每個階段較有代表性的藝術家的素描精品,多數作品屬首次展出。
11月19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舉辦的「中國素描——現當代著名美術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回)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展期至2021年1月30日。本次展覽薈萃了120餘位現當代藝術家創作的280餘件素描作品,他們的作品代表了自上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各時期素描藝術的豐碩成果,希望通過系統回溯中國素描藝術百餘年的發展歷程,深刻揭示學習借鑑各國優秀文藝和堅持與弘揚中國精神的緊密聯繫,為探索藝術創作、美術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借鑑與啟迪。
素描是用單色或簡單顏色的工具描繪對象的輪廓、體積、結構、空間、光線、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的繪畫方法,是繪畫學習、創作的基礎,亦可以作為獨立的藝術表達方式。20世紀初,作為造型藝術基礎的素描隨西方美術教育體系傳入中國,對中國的美術教育及藝術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中國藝術家的理解與再造將中國文化意蘊融入素描藝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
中國素描的創作始終與時代發展、民族命運同行。早在20世紀初期,徐悲鴻、潘玉良、吳作人等胸懷復興中國美術理想的藝術家就遠赴歐洲,系統學習西方繪畫觀念與技法,奠定了中國現代美術「中西合璧」的堅實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面對日益加劇的民族危機,一批革命現實主義畫家採用以素描為基礎的寫實主義創作手法記錄時代風雲,開闢了中國藝術發展的新境界。新中國成立後,藝術家們積極踐行「雙百」方針,堅持「二為」方向,借鑑蘇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強國理想的優秀寫實主義美術作品,素描藝術與中國傳統美術的結合更加緊密,中國素描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日益凸顯。改革開放以來,素描領域的探索走向多元,觀念、媒介、形式等方面皆有創新。本次展覽分中西一冶、關懷現實、兼收並蓄、民族意韻、多元共存五個單元,系統呈現中國素描藝術的發展歷程及時代特點,突出展示中國藝術家繼承中國傳統、紮根中國現實、融合西方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創新。
第一單元 中西一冶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20世紀初期,以徐悲鴻、潘玉良等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胸懷報國之志,負笈東洋,西遊歐美,開啟了中西結合的藝術之路。由他們引入的素描方法,推動建構了藝術發展的新視野,對中國繪畫的教育及審美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時期開辦的新式教育培育了大量藝術英才,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種以寫生為主的繪畫方式,素描使藝術保持其鮮活性,體現出繪畫語言的單純之美。當西方素描遇上中國筆法,一場關於藝術的創新探索正悄然開始,並影響深遠。
徐悲鴻 男人體 1924年
潘玉良 仰臥人體 20世紀30-40年代
劉開渠 兩個頭像 1936年
蔣兆和 自畫像 1938年
常書鴻 哈薩克牧民肖像 1947年
吳作人 男人體 1930年
李斛 廣州起義(素描稿) 1957年
戴澤 人物 1957年
第二單元 關懷現實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20世紀三十年代,面對積貧積弱的國家境遇,以王式廓、石魯為代表的革命現實主義畫家,心繫國家民族命運,採用素描為基礎的寫實主義創作手法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增強了素描的選材範圍和表現張力。這些作品既是記錄中華民族救亡圖存歷程的載體,又是創作者激勵鼓舞人民團結起來繼續前進的方式。在田野,在鄉村,在戰場,藝術家帶著簡單的作畫工具,從畫室走向人民,蒼勁利落的線條在克制中充滿力量,致廣大而盡精微,用線條與光影勾勒出時代篇章。
王式廓 邊區老大爺 1942年
馮法祀 捉蝨子(素描創作稿) 1948年
武石 長沙施粥所 1941年
古元 志願軍工兵 1952年
石魯 扛槍的男民兵 20世紀40年代
第三單元 兼收並蓄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新中國成立後,在「雙百」方針與「二為」方向的指導下,藝術家們以社會主義的強國理想為目標,踐行著藝術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在新與舊、中與西的對比中繼承傳統,吸收蘇聯美術觀念與造型方式,強調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手法運用,建立起新中國美術的基礎教育體系,不斷完善民族美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現代學術體系。中國美術被賦予新思想、新內容和新形式。這一時期的素描重視解剖,強調結構,追求準確性,博採眾家之長,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傳祖國壯麗河山、塑造人民新風貌、表達時代新氣象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林崗 側面 1956年
伍必端 婆媳之間 1957年
錢紹武 女肖像 1979年
詹建俊 老大娘 1975年
靳尚誼 朱竹明 1964年
第四單元 民族意韻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美術教育家將造型教學與中國傳統美術進一步緊密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素描教育理念。作為造型基本功的素描,在壁畫、版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創作過程中影響深遠。藝術家們繼續高舉人民至上的旗幟,強調革命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加大對中國民族風格的意象探尋,頌揚社會主義勞動之美,不斷探索著理想主義的審美圖式,表達著社會發展的崇高理想,積澱著別樣的文化情感與歷史共鳴。
黃胄 馴牛 1982年
潘鶴 自畫像 1943-1944年
顧生嶽 姑娘在想什麼 1978年
方增先 還沒籤名的素描 2009年
潘公凱 素描男人體 1979年
羅中立 父親(素描手稿) 1980年
第五單元 多元共存
展廳現場 餘冠辰/攝
1978年,中國共產黨召開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偉序幕。思想的解放帶來藝術觀念的變革,中國藝術家從觀念、媒介、語言、風格等方面進行多樣化的藝術探索與創新,在中西對話與交流互鑑中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在開展多元教學、完善中國特色美術教育教學方法的同時,強調以筆墨敘事反映社會歷史變革,彰顯時代改革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用藝術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譜寫了中國藝術發展的多彩篇章。
趙建成 大涼山山民 2019年
史國良 吹蘆笙 2013年
徐裡 船老大 1982年
黃華三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 2020年
劉萬鳴 人物素描三 2018年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1年出版40期。郵發代號: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