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米蘭國際家具展的口號是「50 years young」,意思是「花樣年華五十歲」。不知不覺中,米蘭國際家具展已走過五十年的風風雨雨。五十年,對於我們人來說意味著大半輩子的歲月流逝,然而,對於米蘭家具展而言,五十年只是它青蔥歲月的開始。雖然2011年的米蘭國際家具展已經成為過去,但是它所展出的每一件創意之作都還依舊震撼著每一個前往米蘭「朝聖」的設計師。為此,《創意周刊》特地走訪剛從米蘭歸來的星盟裝飾設計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徐立君 和高級環境藝術設計師喬國玲 ,她們用她們的親身經歷和專業眼光,為我們講述了五十歲依舊年輕的米蘭國際家具展所帶給她們的最深刻的印象和最大的啟發。
五十周年慶,品牌使盡渾身解數,愛馬仕驚豔亮相
米蘭國際家具展一向是各種思想火花碰撞的場所,它在保證其商業性的同時也不忘記鼓勵創意設計,這點讓這次前往米蘭的兩位設計師都大為讚賞。
關於本次家具展,喬國玲有她的個人獨到見解:「米蘭國際家具展是一個國際家具設計的孵化器 ,是一個融合了設計、家具和相關領域高端學術研究與頂尖 商業活動的先鋒平臺。今年是他的50周年,所以主題是『50歲青年』,這個意象所表達的是一種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據她介紹,今年的米蘭家具展的色彩用得甚為豐富、參差感強,「處處都是好『色』之徒」。而中性顏色、紳士 格調依舊是主流,後奢華風格又開始回潮,並且與中性色、自然風格相融合。粗野、新奢華、休閒與懶散相得益彰。
既然是五十周年,米蘭家具展自然會把慶祝的規模搞到最大,各大商家也使出渾身招數盡顯自己產品的無窮魅力。因此可以看到,展會中很多品牌的產品簡直就像好萊塢明星一樣頻頻高調出場。比如我們熟知的KARTELL,一出場就是大陣仗:各種燈光、各種雲彩迎面襲來,讓人眼前一亮,還有霓虹燈打下光來增加奢華之感。它把它各個時期的產品都梳理了一遍,一系列的口號都以產品的形式陳列出來,像「I love red」等等。這時的展區儼然已成了一個舞臺,而產品就是舞臺上的明星,它們以如此耀眼的方式出場,讓人如何捨得移開目光?而作為2011米蘭家具展的最大亮點,奢侈大牌愛馬仕更是驚豔亮相,推出的新品家具沿襲了其一貫的手工工藝傳統,也把它追求實用性的特點移植到了沙發、茶几甚至小配飾 上。同時,愛馬仕的展館也採用了全紙質的設計,所有的原材料均是大眾生活中普通的硬板紙,猶如兒童搭積木一般,搭出了臨時展館,未曾用一滴膠水和其他汙染環境的材料,將環保實用的主張發揮到了極致。
家具展還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的是它展區內家具陳設的多元化。比如有一個是門把手 的展位,當人們經過它時第一反應絕不會想到這展位的主角竟然是門把手,因為它們都被當作餐具擺在了餐桌上!以餐桌的形式來展示門把手,這樣就突破了我們的慣性思維,和門把手的傳統概念發生衝擊,如此的陳設方式可以說給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覺上的盛宴。
奢華和低碳並行,傳統和現代不悖
在兼顧商業和狂歡的同時,義大利人也有冷靜的一面。米蘭家具展提供了一系列教學環節,傳遞了義大利工業文化,以及世界家具設計的最新理念。
通過今年家具展的產品展出,可以看到它們是往兩個極端的方向走的:一是極度奢華,像Visionnaire這個品牌,它是杜拜七星級酒店專供產品,它就是奢華的一種象徵,光看其展位門口的美女牽著的狗頭鐵鏈沙發就可見一斑,它強調的是品牌;另一個則是可持續設計,通過對一些再生材料或者是舊家具的設計和改造,打造成一件件低碳環保的家具,它強調的是實用。
米蘭是個非常尊重傳統和歷史的城市,二戰後,政府規定,所有二戰前的房子都不能拆除,必須保持原貌。這點在本次的家具展中也有體現出來,在從4月12日到17日的六天時間裡,除了固有的六大常規主展,即家具展、家居配飾展、辦公家具 展、歐洲燈飾展和衛星沙龍展外,米蘭的街頭巷尾以及一些極具歷史意義的公共建築都將出現相關主題展覽以及紀念活動。像在展區中展出的一些書架上,陳放在上面的是真正的舊書,讓每個參觀者都感受到了一種厚重的歷史滄桑感。又比如這次很多的家具都是從舊家具、舊材料改造而來,繼承的意味在其中尤為深遠。然而,在繼承傳統和尊重歷史的同時,也不忘迎合現代的要求。像很多產品都是結合了現代高新技術,功能性極強,緊密貼切現代生活,在賦予其新奇的同時也具有很濃厚的生活氣息。像展出的很多LED燈具不再冷漠,更暖的光色和更優美的設計讓採用這種節能照明技術的燈具更加親近自然生活。
老材料改造再利用,未來家具業大趨勢
從米蘭歸來的徐立君和喬國玲都對本次米蘭家具展所感受到的設計氛圍大有感觸,如讓人印象深刻的,佔了整個家具展區將近一半的「明日之星沙龍展」。徐立君從此感受到,米蘭家具展還是相當地注重創意設計的,雖說家具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招商,但是它從來是創意的展示區。正如喬國玲說:「明日之星沙龍展永遠是我們新設計概念的來源,也是低碳環保的一個試驗場,永遠是可持續發展的教科書。」
在家具展之外,兩位設計師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同期舉行的另外一個展覽:「米蘭設計周」,這個在老工業區舉辦的展覽更加推崇創意與創新,在這裡可以看到各種試驗。重要的是展覽體現了當地政府對青年設計師的高度重視和扶持。從某個角度上來說,「設計周」成了青年設計師大展拳腳的一個平臺,尤其是對於那些才華滿腹但卻苦於無資金贊助的設計師們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向世人展示自己才華的絕佳機會。「舊倉庫 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青年設計師的新銳之作。」喬國玲感慨。透過這些設計師的作品,可以看出,低碳環保是他們設計理念的核心。他們的設計很多都是從老家具的材料中變廢為新而來,做工非常精緻,有些甚至看不出改造的痕跡,在注重設計的同時還強調了舊物的再利用。
在現今全球的資源已經達到一個相當匱乏的情況下,設計師不約而同地對老材料的改造或環保材料的運用的關注,意味著這將是未來家具業的一個趨勢。從這些青年設計師的作品我們可以透視到未來家具設計的未來發展方向。徐立君預測:「這些設計師會是10年、20年後設計業的中堅力量!」 在這次的沙龍展中,我們國家也有幾個展位,像同濟大學設計學院在其展位中就陳設出他們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到,在家具行業中,世界在進步,但同時我國的青年設計師也在不斷地成長中。
老外帶著孩子看展育美 中國人在米蘭還在「偷師」
透過本次米蘭家具展,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由於經濟文化發展的滯後性,目前我國和國外在家具設計上的差距依舊存在。現在我國家具行業還依舊存在著抄襲的現象,像米蘭家具展的燈具和家具都是我們國內廠家最喜歡的模仿對象。徐立君感慨,現在主要是我們的區域軟實力 比不上國外強大,當前我們對家具的設計投入的重視度還不夠,商家的目光不夠長遠,太過於追求短期利益。因為仿製的話,到時出來的產品的造型、品質其實跟被仿的產品是差不多的,只是省了中間研發的這塊環節,最後能節省下的是研發的一大筆費用。這種事情對於一般的商家來說只會有賺不虧,何樂而不為?然而,這些實際上都嚴重妨礙了我國家具設計的健康發展,導致我們的整體社會設計水平比不上國外。這次去米蘭,令她們感到驚訝的一點是,在米蘭的咖啡館裡、飯館裡、街道上,中國人的身影隨處可見,其中很多人都是去米蘭家具展「偷師」的。反觀我們國內的一些家具展,商業之外,來參觀的外國人實際上寥寥無幾,這從側面上體現出了我們與國外在設計上的實力差距。
現在我們的設計行業尚未能達到國外的水平,其實從大的方面上講,這與我們社會的整體審美觀有關。徐喬二人都感慨,國外很注重培養小孩的審美意識,在米蘭家具展上,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小孩一起去參觀。這與我們不同,我們的家具展基本沒有哪個家長會帶著孩子去的。我們的家具展的商業成分太多,令大多數人忽略了其實家具設計也是一種美的體現。這就導致了我們整個社會對於家具的整體鑑賞能力不如人家高。
但是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兩位設計師都對中國的未來表示樂觀的態度。畢竟現在我們也在逐年趕上,慢慢地縮小差距。這需要一個過程。時間雖然可能漫長,但是終會有那麼一天到來。記者 謝哲 實習生 郭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