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填補了城市運轉中的欠缺和空白,看似微弱,卻能匯聚成光,溫暖人心
網際網路讓志願者的集結超出了時空限制,「智願者」們在網絡上提供無償知識服務,傳遞正能量
「總有人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愛而付出,讓這個時代更加溫暖,加油!」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娟 吳劍鋒 實習生 孟健
這是一群凡人英雄。
平日裡,他們穿梭在城鄉間,是白領、學生,是含飴弄孫的退休老人、平凡的打工者……但他們卻選擇放下了自己的利益,無償為他人服務,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志願者。
全國的志願者究竟有多少?沒有人能說出準確數字。
目前,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註冊的志願者已超過1.2億,還有許多熱心人未曾留名。但在生死攸關的搶險救災現場,在尋常的城市社區街巷,在脫貧攻堅的一線,在熱鬧精彩的比賽現場,在海邊、山腳、大漠深處的環保戰線,甚至在虛擬世界,都有他們的身影。
新中國成立以來,志願服務以義務服務的形式持續發展,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學雷鋒」活動影響全社會,到1986年民政部提出開展社區服務;從1989年天津出現第一個志願者組織,到2008年中國迎來了「志願者元年」,再到今年抗擊疫情,志願者勇敢逆行,志願服務已成為社會風尚。
每一個志願者只是微小分子,卻能匯聚成光,填補著城鄉運轉中部分的欠缺和空白,在城市社區建設、脫貧攻堅、環境保護、大型活動、搶險救災、社會公益等領域發揮著重要力量,這些光亮看似微弱,卻遍照世間。
和平年代的凡人英雄
「這輩子,我要把志願服務幹到底。」人稱「鐵人」的退伍軍人、湖南漢子李海軍曾先後在汶川、理縣、玉樹、長寧參加過抗震救災。今年2月,他又一頭扎進武漢,運送物資、在雷神山工地當安裝工,「也說不出個理由,我就是喜歡做這些事。只要生命存在,身體允許,這條路我就要一直走下去。」
與李海軍一樣,從抗震救災到抗擊洪水、應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每當災難來臨,總有千萬「志願紅」與「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一起逆行進入災區,捐贈運輸物資、運送傷員、無償獻血、網絡尋親、心理撫慰……他們為遭受重創的人們送去了溫暖。
太陽是哭泣的,花兒是沉睡的,大地是裂開的,人是躺下的……最初,經歷過汶川大地震之後倖存下來的孩子們的畫中儘是傷痛。為了儘快讓孩子們從陰影中走出,廣西青年志願者12355青少年心理康復專家服務隊的志願者們第一時間趕赴餘震不斷的災區,設立流動幼兒園。「孩子,別怕,有老師在!」志願者老師們用愛重新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
2008年被人們稱為中國的「志願者元年」。當年5月,汶川大地震之後僅40天,就有超過130萬人次的志願者帶著物資和裝備,從全國各地趕赴災區以各種形式提供志願服務。僅據2009年共青團四川省委的不完全統計: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期間,團省委就累計接受志願者報名118萬餘人,有組織派遣志願者18萬餘人,開展志願者服務達178萬人次。在這些數字中,還不包括民間自發組織的志願者、全國各地的無償獻血志願者。
「現在不幹,什麼時候幹?」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地震。大震剛過,時年58歲的包工頭張明福立刻帶領著建築隊衝進現場。在正式救援部隊未到達玉樹前,這支自發的民間救災隊伍從廢墟裡挖出了15名被壓埋的群眾。
「不僅災害來襲時,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緊急救援人員。」62歲的朱韶明說,他所在的福建省登山協會山地救援隊,如今已有120名隊員,大部分是兼職志願者。
今年5月的一天,山地救援隊同時接到兩處報警,從當晚6點到第二天早上6點,隊員們連續作戰了12個小時。一位隊員是小學老師,結束救援後,她顧不上吃早飯就又趕回學校上課。還有一位代號「隨緣」的隊員,日常的工作是保安,為了多些收入,兼職送外賣,但他已無償參與了20年山地救援。
還有些志願者的「救援」兼及一切生命。
今年夏天,福建晉江3人騎馬下海救下一名12歲的男孩,但因肺部感染,其中兩匹下海救人的馬高燒不退、後腿兩腳腫得像球,相繼離世。馬匹的醫療費用高昂,為了不讓救人的馬主為難,中國馬會騏驥救援隊副隊長王煜和其他幾位治療專家迅速趕到,提供免費醫療,搶救下了最後一匹「救命恩馬」。
「馬是溫柔的動物,像孩子一樣,它們生病了不會說,讓人心疼。」因為馬的習性,它們多半是在夜裡發病,所以王煜也經常在夜裡緊急出差,遇上自然災害,王煜還可能要趕赴災區,救助不會呼救的馬兒。與馬結緣的8年來,王煜已經數不清救下了多少馬,他更無法得知未來還要救多少馬,他唯一知道的是「這條路要堅持走下去。」
「怎樣成為志願者?」——每當國有危難,同胞身處險境之時,總會聽見很多這樣的提問,一群群普通人願意以身赴險,救助素未謀面的陌生人。
世上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和平年代,志願者就是身邊的英雄,是災害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
填補運轉空白的點點微光
前年剛從單位退休,濟南裕園社區的老黨員陳學明就成了一名社區志願者,每周五雷打不動地到社區警務室值班,與另外3名值班的居民一道,在社區巡邏、撿拾垃圾、勸阻不文明行為等。
但和其他幹了十幾年社區志願服務的黨員和居民相比,陳學明算是「小字輩」。在裕園社區,常態化志願者有500多人,居民社區志願服務參與率達95%以上。
「到我們的志願者中來吧,每一個人都有感人的故事可講。」濟南市槐蔭區中大槐樹街道裕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劉雲香向記者發出了邀請,「這是6號樓的樓長戰玉華,從2001年開始做志願者;這是王國香,2005年退休後成了一名社區志願者;這是5號樓的單元長徐世紅,一開始她主動打掃樓道,自打2014年社區開始資助家庭發生變故的她後,她比過去更積極了。」
在這些志願者的共同努力下,原本停滿了電瓶車的樓道寬了,貼滿小廣告的牆壁乾淨了,常年堆放在公共區域的廢棄雜物不見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越來越強,到社區從事志願服務的居民也越來越多。
社區的日常治理很大程度上以鄰裡關係和人情往來為基礎。社區志願者來源於居民群眾,服務於居民群眾,可以成為社區居委會和居民之間溝通聯繫的「潤滑劑」與「牽線者」。
隨著社區志願者逐步從基礎到專業、從簡單到複雜、從偏重體力勞動到偏重智力勞動,志願者成為促進社區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在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社區志願者實現了自我價值,也潛移默化地塑造著社區的文化氛圍。
在重大活動、大型賽事中,志願者更是填補運轉空白的重要一環。
「大型活動志願者的工作瑣碎、平凡,但要做到每一個細節完美。」9月初,在第五屆中國(北京)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的現場,記者看到大學生志願者劉佳琳正協助工作人員辦理、製作入場證件。一天中,會展人流量會出現多個小高峰,劉佳琳一一細心核對輸入相關證件信息、耐心詢問參會人員的相關資料。
據了解,為做好2020年服貿會相關服務保障工作,北京團市委招募了在京27所高校及朝陽團區委的1300名志願者進行志願服務。他們的工作並沒有驚心動魄的經歷,但正是一位位志願者的付出,保障了活動順利進行。
從北京2008年奧運會「鳥巢一代」志願者開始,在多場主場外交、大型慶祝活動、大型賽事中,以大學生為主力軍的志願者活躍在活動場館、代表駐地、機場、火車站、媒體中心等多個場所,是禮賓接待、語言服務、交通引導、觀眾服務等崗位中的「螺絲釘」。
「志願者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者精神,展現出當代大學生的青春力量。」北京團市委有關負責人這樣評價。
據了解,已有80多萬人申請成為正在籌備中的北京冬奧會的志願者,越來越多的「00後」也將成為其中一員,他們將用服務向世界遞出中國微笑。
這是多數志願者的生活。除了危險的救援,更多時候,他們可能是活動賽事的服務人員,可能是社區裡的「小紅帽」,甚至是街邊不起眼的「掃橋爺爺」……這些志願者的存在填補了城鄉運轉中的欠缺和空白,他們的力量看似微弱,卻能匯聚成光,溫暖人心。
今年第6號颱風「米克拉」肆虐福建,廈門藍天救援隊的志願者們正在清理路障(8月11日攝) 劉娟攝/本刊
虛擬世界中的「智願者」
武漢「90後」網際網路創業者楊慧傑沒想到,疫情初期自己一篇不經意的文檔,催生出一支數千人的網絡志願者團隊。
「疫情初期,網絡上謠言滿天飛,我和朋友討論,最高效的闢謠方式就是製作一個可編輯、可及時更新的網絡科普闢謠文檔。」楊慧傑說。
1月22日,楊慧傑編輯了一篇題為「接力編輯:關注新型冠狀病毒的可靠信息與謠言」的共享文檔發到朋友圈,其中包括防疫常識和措施、官方疫情通報與政策匯總、謠言粉碎機等多個板塊。
僅僅兩天,這篇文檔閱讀量就超過了100萬次。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文檔的更新編輯中,楊慧傑建立的微信群擴充到6個,參與人數達1200人,並逐步建起了多個省區市群。由此,一個名為A2N(Anti-2019-nCoV,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網際網路志願者群體誕生。
網際網路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讓志願者的集結超出了時空限制。如今,我國網絡世界中的志願力量日趨多元,既有「網際網路安全志願者聯盟」這種由阿里巴巴發起,經中央各大部委「認證」的權威組織;亦有由地市、區街、高校組建,活動日趨常態化的網絡志願者服務團隊。
草根翻譯族、義務答題客、視頻分享員……他們在網絡上無償提供著各種服務。
「牛津字典擺一邊,面對電腦一整天。」《金融市場》課程翻譯組成員小E這樣形容她的暑假生活。小E曾所在的翻譯課程組有130多名成員,大多擁有本科或碩士學歷,他們免費替大眾將專業術語翻譯得通俗易懂,再二次傳播。小E翻譯的兩集課程的瀏覽量已超過一萬次。「我們的宗旨是免費、共享、交流、學習。」小E說。
而來自天津的網友「李爺爺」則在「百度知道」裡幫大家解答各類家庭問題。「李爺爺」告訴大家,他是位退休老人,2007年才學會電腦打字。如今,「李爺爺」已回答網友提問數萬次,被網友稱為「百度上的彪悍爺爺」。「我就是想盡己所能,幫幫大家。」「李爺爺」說。
互動百科中文網站創建者潘海東是較早看到網絡志願力量的人。2005年他們創建了中國最早的互動類百科網站,現在已有數百萬貢獻用戶。這些用戶,被稱作「智願者」,即專門編寫詞條和分享知識的網絡志願者。
作為互動百科「智願者」的管理人,阮瑜認為網絡「智願者」有其獨特的發展空間。「與傳統的志願者相比,網絡『智願者』貢獻的是智力,不受性別、年齡、學歷、地域、身體條件等限制。」據了解,「智願者」中有一些就是殘疾人。
「總有人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愛而付出,讓這個時代更加溫暖,加油!」隔著時空,網友們為他們祝福。
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網絡推動社會向善向美,有人用「屏幕」改變邊遠地區落後的教育;有人用鏡頭呼籲動物保護;也有人通過網絡,匯聚來自各地的愛心捐贈……這支力量成為虛擬世界中不可忽視的正能量。
「志願者對社會治理提供了有效補充,讓志願精神在全社會傳遞延續。」經常接觸志願者群體的福建省民政廳社會工作處科長陳煒這樣說,「因為有了他們,人間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