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國的極有韻味的一座城市,當遊客乘一遊船蕩漾在秦淮河間,會感到一陣時空的錯亂,六朝古都的風採在那時候盡數顯現。這一個沉澱了千年的古城,城市之中的每一處都有著它獨特的風韻,都篆刻著歷史的痕跡。像一個閱盡天下事的女子,成熟而內斂,滿腹經綸氣自華。
可這樣一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獨特韻味山水風光的城市卻在他本來的省會中認同度不高。很多人知道南京,但不知道南京是江蘇省的南京,反而認為它是旁邊安徽省的南京,這個梗的背後又折射出怎樣的故事呢?
江蘇安徽本為一體
江蘇省是中國東部的一沿海的大省,可其獨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讓這一個省極其的"散裝",因此總有各種段子調侃江蘇的這種"散裝"現象。一個擁有十三個市的大省,行動起來卻像十三個省,各有各的主張,誰也不服誰。
其根本原因是江蘇省的十三個市經濟都相對發達,每個市都有自己的特色的風格,光是文化中心就劃分了三個大版塊,而江蘇內部各個市之間有自己的"鄙視鏈",僅僅是因為喜吃甜還是更愛辣都能讓江蘇人爭得不可開交。
也是因為江蘇這誰也管不著誰的樣子,造成了今年年初馳援武漢時,江蘇省是以市甚至是以區以縣為單位出發馳援,好一個"內鬥"大省。也是因為如此它才獲得了"散裝江蘇"的稱號。
其中南京作為其省會,更是被著重調侃的對象。而網上"安徽省會南京"的梗,也再次被翻出來。
這種說法與古代歷史頗有關係。
中國的行省制度初見於元代,當時元朝的地理位置遼闊,為了便於管理,便以山河為界限劃分各個區域,制定中國現代省級的劃分也有當時劃分的影子。
到了明朝,整體上延續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劃分的區域位置沒有多大的改變,只是變了一些稱呼,明朝時候的南京被定為其首都。
那時南京的權利範圍包括江蘇和安徽兩省,彼時的南京還被叫做南直隸,名字簡單明了跟字面上的意思相差無幾,南方的"直隸"也就是都城的意思。
正是因為其作為明朝的首都,經濟繁榮人口眾多,且文化多元,得天獨厚的優勢富甲一方。其周邊的城市也因為與首都緊鄰,且自身的地理位置優越,各種貿易航運往來不絕,相繼地發展起來,為現代該地經濟繁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南京與如今的北京地位相當,正是因為其獨特的地位,致使它坐擁整個國家最多的財富和最多元的文化,而江蘇和安徽當時只能算是它手下的小弟,但由此可見,安徽和南京的歷史淵源頗為深厚。
要說當時的南京發展勢頭有多麼迅猛,僅看文化一方面就可見一斑。以當時的科舉為例,南直隸當時擁有的江南貢院,無論是辦學規模還是其自身的佔地面積都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算是明朝文化教育的中心,而活躍在朝廷之中的官員也有接近一半是來自該書院。
現今江蘇的文化總共有三種大文化組成,分別以徐州的中原文化、南京的江淮文化和蘇州吳文化為中心,而南京地理位置上與安徽十分接近,還有明代的那一段歷史,因此比起擁有三種主流文化的江蘇,安徽與南京的文化更為相似。
宋朝的時候,將當時統一的漢地劃分為了江南、兩浙路、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江南包括蘇南和浙北,兩浙路的治所為越州,之後更改為杭州。
而南京正是江南東路的首府,掌管著宣州、徽州和池州等,雖然江南東路和西路管轄的州際頻繁變化,但南京與安徽的關係的確緊密。當時的徽州和宣州成為了如今安徽省的一部分,因此調侃南京是安徽的省份還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
南京曾單獨擔任安徽省省會近百年
清朝的行政區劃分比較混亂,但其延續了明朝的行政制度,只是將南直隸改為了江南省。
當時的清廷為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權利,防止明朝的殘餘勢力奮起反抗,考慮到曾經的南直隸是全國的政治金融中心,導致江南省極為的發達,這裡的漢人勢力更加的活躍,其背後還靠有富商支持,活動經費充足,種種原因讓清廷十分的忌憚。
當時的江南省的富裕跟現今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涵蓋有如今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看這三省市如今的發展就可以想像當時是怎樣的盛況。
那時僅江南省一個省交給皇帝的稅收就佔據了全國稅收的近三分之一,而經濟的發達也致使該地的政治特別的活躍,科考之時此地的考生能夠佔據榜上半數的名額。於是有了那句"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可以說當時清朝版圖上難有能與之匹敵的省份。而這個明朝漢人盤踞多日的地帶,有錢又有人,一旦被有心人所鼓動,清廷的政權恐怕會旁落。
為了防止"反清復明"的聲音動搖清廷的根基,上位者決定將此地進行分割。在1661年江南省被分為江南左、右布政司,也就是從中心對開,一分為二,江蘇和安徽成為了兩個獨立的省。
可不知道是清政府故意為之還是管理混亂,本應該各個省份的省會都是自己的省市,安徽偏偏當了個例外。一直從清朝建都以來,直到乾隆時期接近百年的時間,安徽的省會都不是自己的市,而是南京。南京當時被叫做江寧,也就是兩江總督的所在之地。
當時安徽的學子參加需要在各省省府考試的鄉試,都需要前往南京,這樣一來就顯得劃分不是特別合理,乾隆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將安徽的省市遷回了安慶,從1677年到1760年,僅是清朝時期南京就擔任安徽的省會近百年。
江蘇和安徽曾"在一起"了三百年,而南京當安徽的省份也有近三百年(明朝兩百多年加上清朝近百年),要說將安徽和南京兩者硬生生分開來講,摒棄兩者的"前世淵源",倒顯得有些殘忍了。
畢竟歷史上的安徽和南京,甚至安徽和江蘇都是無法分割的,曾有一段共同的歷史,總有些是一直傳承下來的。
安徽南京"再續前緣"
如今大家調侃南京是安徽的省會,其根本原因是因為南京對江蘇的影響力還不如對安徽的影響力大,看起來南京倒不像是江蘇的而是安徽的了。而有著三百多年"感情"的南京和安徽,曾經"被迫分離",如今又"再續前緣"。
他們"再續前緣"的契機就是"南京都市圈",這是新時代背景下為了各省市之間協調發展而建立起的以南京為中心的經濟圈,旨在以南京為中心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
令人驚奇的是,這其中有一半安徽的城市,南京不僅成功與安徽"再續前緣",也成為了中國"最早" 的跨省經濟圈。不怪網友們會調侃,南京是安徽的省市,因為他發展經濟都不忘帶上"老朋友"。
現今該都市圈擁有江蘇省的四個城市,還包括了安徽的四個城市,並且城市還在不斷增加中。這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跨省都市圈,且他們到南京也就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現在都市圈有六萬多平方公裡,常住人口三千六百多萬,生產總值達到三億,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成為了帶動南京周邊城市發展的一大"發動機"。
所以南京被戲稱"徽京"不僅有歷史原因,還與當代有著巨大的聯繫。其實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城市影響力巨大,對周邊省市的輻射強,這對南京今後的發展肯定是利大於弊的。
但同時安徽的市級單位也不應該僅是"憤怒",而應該積極發展自身的經濟勢力,穩紮穩打求發展。
合作共贏,南京與安徽的故事未完待續
現今的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社會,固步自封絕不能前進,合作共贏才是新的趨勢。南京的實力是由六朝古都的歷史而積攢起來的,但現今南京本土的發展已經趨近於飽和,這時候利用其自身的優勢,積極動員身邊的"夥伴"加入到發展中的隊伍中來,南京才有可能走向更高的平臺。
南京與安徽的淵源有著深厚的歷史原因,而這種歷史不應該成為兩座城市發展的包袱,而應該成為助推力,利用這一本是同源的文化優勢,地方交流的暢達,積極合作攜手共進。
就跟現今的重慶與四川一樣,雖然重慶獨立成為了一個直轄市,從政治的角度看,它跟四川省的地位相同,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重慶一直是四川下屬的市,但兩地的交通已經日趨完善,經濟交流頻繁,相互影響帶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南京如今帶動安徽的小夥伴在一個都市圈,續寫著南京和安徽的故事,期待未來的安徽能和江蘇一起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