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之鼎,基業長盛。吾理之基業,兵工也。
提到南理工這所軍工學府,兵器博物館一定是其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作為國內高校唯一的種類齊全、專業性強的兵器博物館,它令許多軍事愛好者都為之著迷。即使不是軍事愛好者,也大都抵不住兵器博物館強大的吸引力,懷著好奇心想著前往一覽究竟。
而兵博的少有開放更是讓其自帶神秘色彩,可其中有趣的不僅僅是所展覽的武器裝備,其背後的人與事更是耐人尋味。
南京理工大學兵器博物館始建於二十世紀末。1992年,曾任國防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的張愛萍將軍親筆題寫館名。兵博於2005年正式落成,它收藏了世界多個國家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現代武器裝備,囊括了火炮類、輕武器類、引信類、軍事通訊和光學器材類等諸多門類計6000餘件珍貴藏品,最早的展品可追溯至清代,總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2009年,兵器博物館成為工信部部屬高校中首批22個「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之一。2009年12月,兵博被中國科協命名為「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
那麼問題來了:
年代久遠的武器裝備為何每日如新?
武器裝備背後的故事如何讓人知曉?
濃厚的歷史積澱又是如何叫人回味?
原來,兵博內有著這樣一群人——南理工兵博講解團,他們與兵博內的兵器朝夕相伴,詳盡地解說著兵器淵源,探尋展品的悠遠過往。講解團由我校「歲月探尋者」兵博志願講解社團和鑄劍博聞社組成。其主要工作是負責兵器博物館內展品的講解與維護,成員秉承「典藏、傳承、勵學、致用」的館訓,肩負兵博「銘記戰爭、守護和平」的神聖使命,為兵博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兵器博物館共有四層,一層為火炮展廳,二樓為槍械廳與彈藥廳,三樓為校史館,四樓為兵器類專業同學的教室等。因保密、安全等多方面因素,槍械廳原則上不對外開放,開放多為一樓火炮展廳。
踏入兵器博物館,正對著的是一隻由我校二系80級校友所贈的鼎,上書「兵工之鼎,基業長盛」。左邊為我校傑出校友「航天四老」、「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院士題字,右邊為開國上將張愛萍將軍題字。
▲二系80級校友所贈鼎
▲任新民院士題字
正式進入火炮館(即火炮展廳),映入眼帘的便是哈軍工第二任院長劉居英將軍的題字:「火炮歷史的見證」。在南理工60周年校慶時,兵博重新裝潢,館內布局也由校友們根據國別、時間、武器口徑等重新按類擺列。火炮館按歷史被分為三個板塊:探古溯源,革故鼎新,礪劍鑄魂。
▲劉居英將軍題字
影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率部攻打平安縣城,對「二營長」的一句臺詞讓「義大利炮」盡人皆知。據講解員介紹,其實,所謂「義大利炮」,其正身是法國1897式75mm野戰炮,乃是法國製造而非義大利。它是世界上第一個採用氣液壓式反後坐裝置的火炮,是世界上第一門現代化加農炮,在火炮技術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乃至現在仍作為法國的禮炮使用。
▲《亮劍》中「義大利炮」
▲兵博中法國1897式75mm野戰炮
第二板塊主要展現近代火炮尤其是二戰時期的發展過程以及介紹火炮的各種類型。在這一板塊,存放著兵博珍藏的當今世上僅存一門的國之重器、鎮館之寶——晉造150mm榴彈炮。據了解,這門炮於上世紀30年代中期由太原兵工廠生產,由於沒有正式名稱,於是博物館按照產地和口徑將其命名為「晉造150毫米榴彈炮」。當年閻錫山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在他的太原兵工廠製造的。後來太原淪陷後,閻錫山只運出了很少的機器設備,其中包括這兩門火炮。這門榴彈炮是新中國成立前由國人自主研製並投入生產的口徑最大的火炮。
第三板塊主要展示了近現代的一些大型裝備。例如著名的蘇聯「喀秋莎」火箭炮,我國的59式坦克等等。此外,兵博還收藏著承載南理工數代人夢想的火炮。其中包括我校唐治教授研製的PP89式60mm迫擊炮和PP93式60mm迫擊炮,我校錢林方副校長主持研製的PCL-09車載榴彈炮以及南理工人主持研製的82無後坐炮,155自行加農炮等。其中令人驚嘆的傳奇是:一個技術攻關花費僅僅60萬,南理工人就研製出了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二維反後坐系統,並成功造出樣炮。▲PP89式60mm迫擊炮、PP93式60mm迫擊炮
▲PCL-09車載榴彈炮
兵器博物館連著每一個南理工人的心,而兵博裡一件件武器也牽著每一個軍工人的魂。
在獻身於兵博講解的過程中,講解員們即使遇到了許多困難,也仍砥礪前行。成員表示:工作和學習衝突是難免的,因為參觀者眾多,所以講解團的工作沒有固定時間,有時一下課就得跑去兵博,而一待就是一天,甚至在寒暑假也會因為接待任務而不能早早回家。社團除了日常值班講解任務,內部也會做兵器知識交流的座談會,時間分配上會比較緊張,但是團裡的小夥伴們就像一家人,互相分擔、努力克服。
每一次講解之前,講解員們也是做足了準備:查找歷史資料、儲存兵器知識、訓練講解技能等等。講解的過程中,他們也別有用心,「因材施教」:面對不同的參觀者他們會選擇不同的講解方式。例如面對老校友講解員多會講解武器彈藥的歷史與生產緣由,並與我校歷史緊密聯繫起來;面對現役軍人或老兵,講解員多會講解武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我國歷史上一些大規模使用的武器;而當面對小朋友時,講解員也會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讓整個講解過程充滿趣味。
兵博中的展品不僅見證了那些塵封的的歷史,也承載著無數人的回憶與青春。講解團的成員們在講解的過程中也會遇見許多與兵博有著深厚淵源的校友,在向他們講解的同時也與他們一起回味那彌足珍貴的點滴歲月。
一名成員回憶道:記得曾經有一批老校友來兵博參觀,當時我作為維持秩序的工作人員跟在後面,一位老爺爺和我聊了起來,說他父親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兵器博物館,希望能將這些有溫度的兵器留到後世讓後人看到,所以他父親搜羅了許多火炮給了兵器博物館,算是兵博圓了他父親的一個夢。我突然感覺到,我們不僅需要將過去的火炮兵器好好保存,更是要將老一代前輩的精神傳承延續下去。
另一名講解員說道:「我曾經講解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老教授,他對每一門炮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在講完一門之後他都會講幾句他當時與這門炮的一些小事,甚至當說到一門因為當時的一些誤操作導致炮管被炸開的高射炮時,他把當時具體的發生過程都講述了出來,因為當時他就是在場者」。
邁入兵博,
看到一件件熟悉的兵器,
心仿佛又回到了從前。
幾天前,一批老校友參觀兵博,官微菌也恰巧在場。老校友們對兵博中琳琅滿目的展品,如數家珍。在參觀過程中不時便會有一位老先生走出,說起他在武器研發時的往事。
官微菌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這群老校友中有這樣一對夫婦:我校57級校友劉先生和60級校友郭夫人。劉先生是郭夫人的丈夫,也是郭夫人的老師,他們都曾參與我國72式85mm高射炮的研發工作,並且劉先生還是研發此門火炮的關鍵人物。
畢業後兩人便留校任教。1965年,中國援越高炮部隊赴越作戰,面對美軍眾多的先進新式空襲武器,高炮部隊官兵明顯感覺到蘇式1939型85mm高炮已經十分落伍陳舊。儘管如此,我軍仍以劣勢裝備抗擊有空中絕對優勢的對手,極其英勇悲壯。
此時,剛出任主管科研的軍委炮兵副司令兼炮兵科學研究院院長几個月的孔從洲將軍(曾任炮兵工程學院院長)對此高度重視,在防空炮兵史上有名的「六二〇」會議上,孔從洲將軍說:「不搞出新85,就不進八寶山!」華東工程學院責任重大,消息一出,院裡老師紛紛響應,放棄在南京相對優越的生活,毅然前往內蒙古包頭,二老也正在此列。
▲止戈園中孔從洲院長雕像
提起在包頭吃糙面窩頭時,二老仍是心有餘悸,新85的研發可謂曲折。最後周恩來總理出面協調,又將他們全部調去工業實力相對強勁的上海,在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繼續高射炮的研製工作。在此,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全天候、全自動的中口徑高射炮——72式85mm高射炮誕生了。
研製出這樣的複雜大型武器系統僅僅用了五年時間,這在我國常規兵器科研史上是僅有的,即使在當時技術先進的國家,也是少見的。
▲劉先生與郭夫人,郭夫人身後即72式85mm高射炮
在國家面臨危難時,他們挺身而出,毅然決然地離開南京,去研發祖國需要的大國重器。本就是偉大之舉,但郭夫人最後卻謙虛地說:「參加此項目的還有不少人,我們只是其中一員,不要過分宣傳」。
▲毛主席籤發的哈軍工開學訓詞
難以言說的謙虛和低調,那是南理工這所軍工學府潛移默化的特質培養。
南理工人就是一群純粹質樸的普通人。
無論做出了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技術突破,都始終保持初心,認為自己這個普通人只是做了點力所能及的事兒罷了。
誠如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王澤山院士,於69歲高齡考取機動車駕駛證,仍堅持獨自駕車上北京,甚至是回老家吉林。不過是把自己當個普通人罷了,但每一個南理工人,誰又不是秉承軍工匠心,牢記國家使命,誓鑄國之利器,勇攀科學高峰?從哈軍工炮兵工程繫到南京理工大學,一直如此。
▲校史銘廊
現在的你是不是對兵博更加神往?其實,這些事不過是兵博故事的冰山一角。過去的崢嶸歲月,還等著你去探尋;當下的國之利劍,還等著你去鑄造。
關於入館參觀,請大家到兵器博物館官網http://bqbwg.njust.edu.cn/查看參觀接待管理辦法並留意開放日通知。
整齊放置的槍枝嚴陣以待,有序排列的炮臺靜默佇立。兵器雖不能言,但當你踏入兵博的那一刻起,他們便已於無聲中帶著你走近那被硝煙掩埋著的悠久過往。而此時此刻,一旁的兵博講解員也毫不鬆懈,他們時刻準備著,帶你走進館內陳列兵器在戰場浴血、於兵博守護的前世今生……
深藏功與名
南理工人的質樸,值得點讚!
南理工人的優秀,值得喝彩!
策劃丨新媒體研究會
圖片丨趙旭華 官微圖片庫 兵博講解團
文字丨釋雯超 趙旭華 劉衍喜
資料來源丨「歲月探尋者」兵博志願講解社團 鑄劍博聞社
責任編輯丨劉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