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15日下午召開中常會,吳敦義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會議後走出黨部會議廳,眼含熱淚的他僅僅對媒體表示,「都已經全部總辭了!」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15日下午在中常會請辭,同一天國民黨敗選檢討報告出爐,列出七大因素包括兩岸政策論述等,在島內引發諸多解讀。《聯合晚報》稱,吳敦義下臺,但國民黨的真正考驗才剛開始,不管是兩岸政策論述還是最基本的柴米油鹽問題,「在後吳時代,誰接主席都是接到了燙手山芋」。
吳敦義1月15日請辭國民黨黨主席職務,在中常會後,接受支持者獻花,眼眶泛淚(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國民黨15日下午召開中常會,吳敦義在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會議後走出黨部會議廳,眼含熱淚的他僅僅對媒體表示,「都已經全部總辭了!」報導稱,吳敦義在中常會前一度傾向「請辭待命」兩個月一直到完成黨主席補選,但多數中常委強烈反對,他因此14日傍晚決定與選務有關的一級主管總辭。
吳敦義請辭黨主席(圖源:「中時電子報」 )
在國民黨黨部外,挺吳、反吳團體互嗆。反吳的「藍天行動聯盟」直指國民黨不是吳敦義的,要求他下臺;另一邊挺吳人士則說國民黨是臺灣人的,不是高級外省人的,「不準你們這些高級外省人汙辱他」。國民黨黨內年輕世代、《新共和通訊》共同發起人林家興等人還發起「青黨行動」包圍中常會,力主國民黨砍掉重練,才能重獲新生。
15日的中常會推舉中常委林榮德擔任代理黨主席。林榮德稱,國民黨這次受到空前衝擊,當然要深切改革,他希望平穩地讓黨主席與中常委改選圓滿順利。根據初步規劃,黨主席補選將在1月17日發布補選公告,之後開放聯署、受理參選人登記,3月7日進行投開票作業,由黨員直選產生。
《聯合報》15日認為吳敦義主席辭得扭捏。文章回顧稱,1993年縣市長選舉未過半,時任民進黨主席許信良請辭,此後「敗選辭主席成為民進黨慣例」,像陳水扁辭過兩次,蔡英文也辭過兩次,一次是2012年「大選」馬英九成功連任,蔡英文在敗選後第一時間宣布辭職下臺;還有一次是2018年「九合一」民進黨慘敗後。至於國民黨方面,選輸請辭的層級之前僅到秘書長,一直到2000年敗選,時任黨主席的李登輝才在強大壓力下請辭下臺。2014年「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馬英九辭去黨主席,但並不是當時請辭。相比之下,朱立倫顯得利落許多。2016年「大選」失利後,他第一時間宣布請辭黨主席。
《聯合晚報》15日稱,國民黨內論資排輩的大佬文化導致年輕人大量轉投敵對陣營。再回到現實問題,黨產遭民進黨當局清查後,每月3000萬元新臺幣的黨務經費籌募,即使人脈充沛的吳敦義都壓力大到喘不過氣,「財務負擔將是新任黨主席最真實的挑戰」。
15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向中常會提交敗選檢討報告,列出七大原因,包括「高雄市長勝選模式無法複製,選戰策略選擇失誤」「黨內矛盾不團結,輔選力道仍待加強」和「不分區名單未能符合外界期待」。在談到「本黨不受青年選民青睞」時,敗選報告稱,現代青年人關心各類社會議題,但國民黨對社會議題的許多主張不是站在青年的對立面,就是被視為保守迂腐,導致現階段本黨並非青年認同政黨的首選,更難以拓展青年族群經營的廣度與深度。還有一大原因是「惡質網軍帶領風向,候選人品牌形象飽受挑戰,難以爭取中間選民認同」。
報告稱,外界及競爭對手指責韓國瑜就任高雄市長不到半年就宣布參選「總統」,無法彌平「落跑市長」的爭議,誠信受到質疑;失言、違規農舍和「豪宅案」等考驗,其庶民形象亦受波及,加上有心人不斷「黑韓」和「抹紅」,製造「草包」的既定印象,嚴重影響選情。有黨內高層稱,韓國瑜從臺中、臺北凱道造勢再到高雄大型造勢,雖然韓粉和藍營基本盤的熱情令人振奮,「但不斷激化選情的結果,也讓綠營支持者的危機感來到最高點」。
韓國瑜
在上述報告中,最受關注的是國民黨對於兩岸論述的檢討。中時電子報15日稱,敗選報告在這方面談了兩點,其中之一是「討厭民進黨終不敵亡國感」。報告稱,去年的香港政治風波為民進黨當局操弄「反中」論述提供支撐,選前的「王立強共諜案」又進一步加深了大陸介入臺灣選舉的疑慮,使島內危機感與「反中」情緒擴大,最終民進黨成功擺脫過去3年半執政不力的爭議,進而有效號召選民支持。
另外一點是「兩岸論述未能掌握話語權,無法因應當下變局」。國民黨在敗選報告中稱,民進黨扭曲「九二共識」的含義騙取選票,國民黨雖有明確的兩岸路線及論述,卻未能根據形勢變化調整腳步,難獲選民認同,導致在選戰中失去話語權,「本黨過去在兩岸關係上的努力成為競爭陣營污衊我方『親中賣臺』『矮化主權』的攻擊目標」。
連日來,國民黨內出現檢討「九二共識」的聲音。新北市議員劉美芳等人15日舉行記者會稱,國民黨應該修正「九二共識」的方向,舉辦路線辯論會。桃園市議員黃敬平還稱,青壯派傾向「不要再談九二共識」。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15日重申「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贊成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黨都應當倍加珍惜,「這個共識是源自於雙方各自規定,不是大陸單方面強加於臺灣的」。
《中國時報》15日刊登的一篇評論稱,國民黨內出現這樣的聲浪不令人驚訝,「敗選之後拿兩岸論述做代罪羔羊,這在國民黨內完全不是新鮮事」。早在2000年國民黨敗選之後,黨內就有一批人跳出來提議把「中國國民黨」黨名中的「中國」兩個字去掉。此次敗選,國民黨其實很清楚重要原因是黨內各方勢力私利算計,「九二共識」只是代罪羔羊。文章認為,當前的「九二共識」基本滿足了兩個結構性的要求。首先,它滿足了「中華民國憲法」的要求,在1991年第一次「修憲」把兩岸關係現狀定位為「一國兩區」後,臺灣還出現兩個解釋性的輔助文件,即「國統綱領」和1992年8月1日「國統會」通過的有關一個中國的解釋文。其次,它滿足降低兩岸緊張至最低程度的要求,「因為它是一個兩岸目前都能接受的共同語言」。
覺得不錯,就點在看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