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張園的「地方物品展覽會」
在明清時期,上海已是「江海通津、東南都會」。開埠以後,上海迅速取代廣州的貿易地位,成為中國的貿易中心。上海的對外貿易總值長期佔我國對外貿易總值的一半以上,進口商品中,洋貨進口淨值也是長期佔50%以上。從1860年代以後,上海一直是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中心。
城市經濟繁榮,百貨商業在上海日盛一日。城市地位和能級的提升,還使上海成為舉辦商品展銷會的最佳舞臺。
早在19世紀末,張園就開始舉辦各種陳列和展銷活動,展銷期間顧客均需買票入內,每位4角。展銷的物品有吃、穿、用及各種工藝品等數百種,主要由松江府所屬各縣採集。1915年,江蘇省第一次「地方物品展覽會」在上海第一商品陳列所舉辦。1921年和1925年又相繼舉辦了第二、三次。展品涵括了農林、機械、美術、印染、飲食、教育、化工等類。
上海總商會的成立,是近代上海商業發展史上的大事。1920年,上海總商會成立商品陳列所,規定每年定期舉辦展覽會。1921年舉辦普通物品展覽會,包括農林園林、機械、紡織工業、美術、科學儀器、藥品、飲食等。1922年,為預備參加紐約絲綢博覽會,上海總商會舉辦了第二次展覽會暨全國蠶繭絲綢展覽會。1923年舉辦化學工業品展覽會。1924年,舉辦了第四次展覽會暨上海專用品展覽會。
圖:上海總商會陳列所第一次展會開幕式,圖片來源:《上海總商會商品陳列所報告書》,1922年。
1949年解放以後,上海繼續發揮工業中心、經濟中心、商業中心的龍頭作用。中蘇合拍的紀錄片《人民的上海》,拍攝了1950年1月1日起在當時的跑馬廳(今人民廣場)舉辦的華東區第一次農業展覽會,片中講到:「千千萬萬的農民以前從來沒看見過拖拉機,新式的機器代替了原始的水車。農民代表團,勞動英雄們在這裡認識到,需要採用新的方法來耕種,來提高棉花的收穫量。」
新中國成立後的外國商品展覽會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舉辦的展會出現一個新的變化,就是外國商品專場展覽逐漸增多。
1955年3月15日,蘇聯經濟及文化建設成就展覽會在剛落成的中蘇友好大廈開幕,上海市領導及各界代表出席典禮,副市長潘漢年發表講話。這次展會展示了大量蘇聯工業產品。同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十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展覽會也在上海中蘇友好大廈舉辦。
1958年,由上海科學教育電影製片廠出品、上海電影製片公司監製的《上海新聞》第5號紀錄片(1958年)《羅馬尼亞經濟展覽會在上海》,時長4分20秒,記錄下此次羅馬尼亞主題展會的情況,展會現場展示了大量羅馬尼亞生產的工業產品,如車床、救援飛機、農業耕種設備、拖拉機、石油鑽探設備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圖:1958年新聞電影《羅馬尼亞經濟展覽會在上海》中的展會外景
圖:1958年新聞電影《羅馬尼亞經濟展覽會在上海》中的小型飛機
另一件比較轟動的外貿展會,是1956年舉辦的北京、上海日本商品展覽會。根據第三次中日民間貿易協定,中國和日本分別在對方國舉辦商品展覽會。1955年10月17日,中國商品展覽會在東京晴海埠頭開幕,由於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展覽會延期至11月3日才結束。11月30日,展會又赴大阪成功舉辦。
1956年10月6日,日本商品展覽會首先在北京開幕,這也是日本首次在新中國舉辦商品展覽會。中國非常重視這次展會,毛澤東主席親自觀展,周恩來總理和鳩山一郎首相互致賀電。1956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製作的《新聞簡報》記錄下這次展覽會的概況。
圖:在北京展覽館舉辦的日本商品展覽會
圖:毛澤東參觀後的留言
1956年12月1日,上海日本商品展覽會在中蘇友好大廈開幕,曹荻秋副市長剪彩。四千中外來賓作為第一批觀眾進入中蘇友好大廈的各個展覽館參觀。入晚,大廈中的友誼電影院大廳內,村田省藏總裁和宿谷榮一團長舉行盛大酒會,招待上海各界人士。
《人民日報》報導:展覽會在上海展出26天,觀眾達165萬多人。在展覽期間,有730多位中國技術人員和日本技術人員舉行有關農業機械、紡織機器、電氣、塑膠、太陽熱(能)超高熱爐等33類技術交流座談會。日本商品展覽團中100多家日本廠商代表和上海市各進出口公司舉行了900多次貿易會談。還有12萬4千多觀眾觀看了展覽團帶來的日本電影。
圖:日本商品展覽會上,婦女們喜歡的化妝品。圖片來源:解放日報資料圖片
展覽會最熱鬧的場所之一是物品購買處。「這裡經常出現很長的隊伍。人們為了能買到一點日本商品常常在這裡等候一兩個小時。上海人民對日本商品的這種濃厚的興趣,使日本朋友們大感興奮,也使我們再次看到了開展中日貿易的巨大潛力。」海關對這次展覽會的零售品實行免稅政策。
此外,這一時期在上海展覽中心,也經常舉辦國內商品展覽會等,由上海科影廠製作的科教片《上海工業展覽1959》,全片長18分鐘,導演是費俊庠。通過介紹上海工業展覽會的情況,深度反映我國建國十周年來上海工業的發展成就。
圖:1959年科教片中的上海工業展覽會
圖:1959年上海工業展覽會現場展示生產過程
改革開放以後的進口商品博覽會
改革開放以後,上海舉辦的進口商品博覽會漸漸增多。1984年7月,在上海十六鋪客運大樓舉辦進口輕工商品展覽會,現場有進口照相機、望遠鏡、鋼琴、鐘錶、雨傘、摩託車、富士快速衝印系統、和面機器、室內吊燈、臺灣產品展臺、電風扇。這些輕工商品都是與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
圖:1984年進口輕工商品展覽會開幕式
圖:1984年進口輕工商品展覽會展示的進口照相機
除了綜合性的進口產品展會,上海還經常舉辦外國專場展會。1994年8月22日,韓國商品展在上海商城舉辦,近60家韓國著名大中型企業帶來了大宇汽車、電子產品、電器、機械、建築材料等商品。
圖:1994年舉辦的韓國商品展
圖:展會現場的進口汽車
1995年7月10日,法國商品博覽會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開幕。40多家法國廠商匯聚上海國際展覽中心6000多平方米的展廳,向人們展示了百餘種法國製造的精品、名品,如此大規模、高品質的法國商品博覽會在中國舉行尚屬首次。
圖:1995年法國商品博覽會現場
圖:1995年法國商品博覽會中的一個皮包展位,包的款式今天看來還是很經典
自2001年12月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外貿易量飛速增長,隨著進口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體量越來越大,在國內舉辦國際性、綜合性的進口商品博覽會,其重要性逐漸凸顯。
2007年9月19日,第十六屆上交會暨首屆進口商品博覽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來自加拿大、美國、義大利、德國等18個國家的200多家企業參展。9月21日和22日兩天,博覽會免費向市民開放。上交會暨進口商品博覽會是上海首個綜合性的進口商品展覽會,該展會既符合中國市場對國際品牌的需求,也迎合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願望。在那段時期,上海每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呈兩位數的增長,進口商品需求旺盛,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消費者需要近距離體驗進口商品,了解海外市場最新的商品信息和時尚潮流。
圖:第十六屆上交會暨上海首屆進口商品博覽會
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體量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更加平衡促進對外貿易發展,2018年,在上海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一晃,今年的進博會已是第三屆,它將推動上海成為全球貿易的集散中心,進一步提升上海城市競爭力,助推上海向全球卓越城市邁進。
歷史影像是一種記憶資料,也是一種傳播媒介。依靠它的場域屬性,可以讓觀眾進入歷史現場,從畫面、聲音、時間等多個維度了解歷史。上海音像資料館藏有大量有關上海城市歷史變遷主題的歷史影像,與《解放日報·上觀》合作打造的「歷史影像與百年上海」系列專題,「用真實影像,講述真實故事」,通過對上海城市歷史影像的深度研究,觀看一座城市細部的變遷,用新媒體的傳播形式喚起人們沉睡的記憶與情感共鳴。
參考書目
1,馬敏:《民國時期國貨展覽會研究:1910-1930》,《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
2, 張定璠:《中華國貨展覽會開會詞》,《新聞報》1928年11月1日,第5版。
3, 《中華國貨展覽會一瞥》,《商業雜誌》1929年第1期。
4,《歡迎日本商品展覽會在北京開幕》,《人民日報》1956年10月6日第1版。
5, 《日本商品展覽會在上海開幕》,《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日,第1版。
6, 《日本商品展覽會在上海閉幕》,《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7日,第1版。
7, 《日本商品展覽會在上海》,《人民日報》1956年12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