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精英律師》火了。劇中描述了一個關於律師的職場江湖:主人公們身著精緻職業裝,出入於都市CBD高級寫字樓,手握航空公司金卡,談笑風生地穿梭於各種談判場……劇情在收穫熱議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對律師職業的好奇和嚮往。也許出乎你的意料,在以企業家、經理人為主體的中歐校友群體中,也有這樣一群精英律師,他們雖屬小眾部落,卻以自己的勤勉和才智展現了獨具魅力的專業精神。精英律師的真實日常是怎樣的?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職業和夢想?請隨我們了解三位律政精英的故事。
一個需要長跑的職業
一位律師的日常可能是這樣的:
在一個商業談判現場,就合同文本已經吵了幾輪,談到凌晨2點,好不容易在一些主要商業條款上達成一致,客戶和對方握手,「某總,明天早上9點我們繼續談。」轉頭告訴律師,「請你們把合同文本整理一下,將今天晚上大家達成一致的內容修改好,明天上午談判前發給大家。」
於是,律師們一夜無眠。
也可能是這樣的:
從早上9點到下午5點,和三個不同的客戶分別開會,中午跟朋友吃個簡餐,下午抽空參加了一個法律論壇。6點回到辦公室樓下,看著熙熙攘攘的下班人群,律師苦笑著想,我們的上班時間才剛剛開始……
於是,修改文件、研究法律、起草報價書,加班到深夜。
或者是這樣的:
約好了跟女朋友浪漫晚餐,客戶卻突然來電,要求律師參加討論或者審核緊急文件。女朋友因他爽約而生氣,怎麼都哄不好!
懊惱過後,仍然得埋頭工作。
律師是一個需要長跑的職業。單靠相貌俊俏、頭腦靈活,但缺乏堅強的意志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善於學習的精神,絕不可能成為「精英律師」。在律師的日常工作中,像電視劇中那種在談判場合談笑風生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在幕後與法律條文、判例以及各種材料「死磕」。每一位成功律師的背後都是無數的苦功夫,即使是從業十年以上的合伙人,也得天天學習新知識。
就我個人而言,工作20多年來,職業成長就是「理想-行動-堅持」的過程。我於1995年本科畢業,1997年進入律師行業,2001年留學歸國後跟幾個同學一起創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創業之初,白手起家,從零開始贏取客戶的信任,壓力如影隨形。好在我們堅持了下來,搭上了21世紀最初十年法律服務業發展的快車道。多年來專注服務於來華投資外商領域,讓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事務所也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律師事務所。2015年,我帶領團隊以高級合伙人的身份加盟大成律師事務所。
加盟大成的第二年,我決心到中歐就讀EMBA課程。希望能夠跳出日常的工作,從更加廣闊的商業視角去理解交易和客戶的出發點,並因此結識了一批活躍在中國經濟一線的企業家。他們樂觀、務實的特點和勇於挑戰的精神激勵我向著更高境界努力。
徐勁科律師
「業精於勤荒於嬉」,專業上的精進永遠是客戶信賴的基礎,新的法律、案例和業務領域,都需要律師持續不斷地學習。歸根到底,律師的職責是在法律和職業道德的框架內,為客戶追求合法權益的最大化。對一位律師最高的讚揚應該是來自客戶的信任和尊重,而不是自己成為「大律師」「名律師」,得到客戶的持續認可才是我們的終極理想。
平衡「情、理、法」
聽說電視劇《精英律師》在美國的華人律師圈也引起了小小的轟動。劇中的男主角羅檳似乎是「槓精」上身,開頭三集,他幾乎跟所有遇到的人都不對付,時刻進入辯論模式。現實中,羅檳這種「霸道總裁」氣質的人物是很難在律所圈脫穎而出的。越是所謂的精英律師,越是強調專業度和團隊協作精神。
很多人對律師職業不太了解,我覺得可以拿醫生和律師做個類比,這兩種職業都需要很高的專業化境界,只有在某一領域聚焦和深耕多年,才能擁有相應的專業度和權威性。
事實上,越是國際化的跨國律所,其職能分工和專業程度就越精細。我曾在美國讀博,在紐約拿到律師執照。以我供職的這家擁有700餘位律師的美資所為例,其在中國的主營業務是處理外企在華投資併購以及中國企業海外業務,高度的專業化運作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團隊穩定性,從而更易獲得市場與客戶的認可。
嚴瑜律師
美國律師的教育背景與中國不同,只有拿到本科以上學歷者才能念法學院。因此,法學院的學生往往擁有各種各樣的工作經驗和學科背景,也正是基於這些人生閱歷,他日後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服務某一領域。
在中國,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律師職業融合了更多的人情觀念。《論語·顏淵》中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中國人主張內部的均衡和融合,遇事以調解為要,不希望把問題推向極端,正所謂「貴和持中,貴和尚中」。
表面上看,法律鐵面無私,實際上,情、法、理三者互為表裡,缺一不可。因此,律師這個職業更需要「情、理、法」的平衡,再根據自身的性格、氣質和精力配比,構建個人獨特的風格特色。
從業多年,隨著閱歷的增長,大家對法律法條的理解逐漸趨同,精英律師和普通律師的差距更多存在於對客戶訴求的匹配度上。這時,律師們比拼的更多是對事件的溝通能力和解構能力,對複雜問題抽絲剝繭的邏輯分析能力。時代在變,時刻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對生活中各個領域保持充分關注也很重要。就我而言,跳出自己熟悉的律所及外企生態圈,將目光聚焦在中國企業家和創業者身上,感受新興市場與企業的勃勃生機以及思維方式的差異,這也是我就讀中歐EMBA的初衷。
用法眼看世界
我曾經在中、美兩國求學,獲得了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共計六個碩博學位。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上海海關學院當教師,同時也是一名兼職律師。後來出於對律師職業的喜愛,我成了專職律師。當年,我根據自身背景和特長選擇了十分冷門的領域——海關與貿易管制,並逐漸成為這一法律服務領域的國內先行者。如今,我的業務領域延展至跨境貿易與投資安排的合規審查、訴訟與仲裁等方面。
作為一名在滬執業超過20年的律師,我想跟大家聊聊我所熟悉的律師日常:
首先,律師時常處於及時響應客戶需求、不斷學習新知的高壓之下,還常常要跨時差工作,很多時候並不那麼光鮮亮麗,甚至有點 「灰頭土臉」。擁有電視劇男主角羅檳那樣位於CBD的景觀辦公室或許是許多律師的夢想,但為了控制成本,中國的絕大多數律所合伙人是做不到的。
再如,我也想找一位像慄娜這樣能幹的美女秘書,但最近我貼出自己招秘書的要求,立即就遭到同行們的「集體吐槽」,認為我要求太高。其實我已經刪了一條:希望秘書身高在1米63以上。
此外,律師收費很難那麼「瀟灑」,目前國內超過7000元/小時的律師實屬鳳毛麟角。事實上,常有客戶借各種理由免費諮詢,在得到律師相關建議後便自行處理,令人頗為無奈。
相較於律政劇中那些高大上的庭審環節,律師日常工作中更需要細心和耐心。比如我們代理的關於證券市場虛假陳述的近百個案子,每個案件都涉及大量的證據採集和排除,大量的細緻計算,以及大量的溝通。
在國內,律師通常的職業路徑是:助理—實習律師—律師—授薪合伙人—權益合伙人。通過全國司法考試的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後,首先要在律師事務所實習1年,實習期滿考核合格才正式取得律師執業證。從律師到合伙人,一般需要5-7年時間,如果是在規模較大、聲譽較佳的律師事務所,則需要7-10年。
成為頂尖律所的高級合伙人,是眾多年輕律師的夢想,卻非唯一道路。律師是一個包容性非常強的職業,成長路徑其實非常多元化。比如,你覺得自己不太善於和客戶打交道,日後並不想成為大合伙人的話,只要法律基礎好,文本做得細緻,照樣可以在團隊內部成長為棟梁。
徐珊珊律師
2014年,我在中歐拿到了人生的第6個學位。回憶在中歐兩年的求學之路,除了教授們紮實廣博的專業理論令人大開眼界外,同學之間的深厚情誼是我收穫的一份寶貴財富。從不同背景的同學身上,我學到了很多處理問題的方法和角度,也豐富了個人知識體系,打破了「專業人士」的思維框架和局限,促使我以更加包容的態度去了解他人真實的需求。
從業多年來,我一直對律師職業充滿感情。法律圍繞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各種利益衝突中,法治精神給了人們最後的安全感。法治精神裡包含著每一位法律人的初心和情懷,這裡面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程序正義」,有「疑罪從無」……我心中的精英律師是用法眼看世界、心懷天下的人。除了要具有過硬的專業素質,精英律師還應當體現法治的精神和價值,積極參與社會公益,為政治文明建言獻策。
文| 梁賽楠
說一說你理解的律師職業和律師精神?歡迎留言給我們。點讚最高的留言,將獲得2020年中歐檯曆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