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我家》的演員,有哪些又演過《地下交通站》?

2020-09-04 宋亞群

《我愛我家》的演員,有哪些又演過《地下交通站》

《我愛我家》是英達的巔峰之作,是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愛我家》之後,情景喜劇在中國被廣泛接受,《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家有兒女》《候車大廳》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螢屏上,但英達還有一部特色十足的情景喜劇,知道的人未必有那麼多,不是拍得不好,而是沒有像《我愛我家》一樣在央視播出,導致這部戲叫好不叫座。現在《我愛我家》偶爾還會出現在某個地方衛視上,而另外這部戲則只能到網上去搜。

這部情景喜劇就是《地下交通站》,之所以和別的戲不同,是因為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以抗日為題材的情景喜劇,而且拍得十分成功。如果不是因為渠道的問題導致受眾甚少,《地下交通站》完全有可能成為一部神劇,即使從未在央視播放過,即使大部分粉絲是在網上看的,仍然培養了一大波發燒友,成為《地下交通站》的鐵粉。完全可以這樣說,從電視製作之精良,演員表演之用心,喜劇效果之突出等各方面看,都能稱得上是一部良心劇,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和《我愛我家》一較高下。

凡是看過這部戲的人,都會感覺到,《地下交通站》和《我愛我家》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這很正常,因為這兩部戲的製作人員有著相當大的重合性,也就是說,都是同一撥人拍的,特別是最核心的製作人員都是英達,因此,和《我愛我家》一樣,《地下交通站》也是一部英氏風格明顯的優秀劇作。

細心的觀眾會觀察到,不少《我愛我家》中奉獻了精彩演技的演員,也同樣出現在了《地下交通站》中,塑造了讓人難忘的經典角色。儘管這兩部戲加起來有快150集了,出現了數不清的演員,包括主要演員和客串演員以及龍套賞,但我們仍然能夠從眾多的演員中,看到這些兩部戲中都大刷「存在感」的老戲骨們——那可真是老戲骨,最年輕的也有六十多歲了吧!

首先我們說說英達,英氏家族算得上近代中國的名門,在教育屆和文化屆十分醒目,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下這個家族在中國的影響力,特別是在民國歷史上的貢獻。英達是前文化部副部長兼表演藝術家英若誠的兒子,正是他把情景喜劇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引入中國,創造了中國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同時,也是《地下交通站》的靈魂人物。

英達在《我愛我家》中,客串了一個角色,電腦公司的總裁,一個外國人,說著一口標準的外國漢語,因為長得像中國人,被賈家以為是個跟班,戲份很少,但演得特別傳神。英達的演技沒有問題,本來也是演員,在《愛你沒商量》《東京審判》中出演過重要角色;在《地下交通站》中,他演了一個軍銜並不是很高但仗著叔叔的上勢力橫行霸道的日本人石原兵太郎,幾乎霸佔了野尻太君的所有東西,最大的特點是喜歡吃臭豆腐。

兩部戲中除了英達,另外一個核心人物就是英壯。英壯也是英氏家庭的成員,在兩部戲中也都有出演。印象中《我愛我家》是英壯第一次演戲,但把一個神經不太正常的楊大夫演活了,令人難忘之極;但到了《地下交通站》中,戲份是大大增加了,扮演武工隊長石青山,但演技有些浮誇僵硬和做作,有用力過猛的感覺。同樣,在別的戲中,如《候車大廳》裡,他飾演的劉大明似乎也有這個毛病。

說起老戲骨,不得不提到人藝資深的老演員金昭老師。她在著名的電影版《茶館》中扮演老王掌柜的兒媳婦,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我愛我家》中,金老師把和平單位負責計劃生育的李大媽演活了,雖然戲份很少,但非常出彩,最後一集中,賈家傾巢出動,自己演自己,金昭的李大媽再次上臺,配合老傅演出,對老傅亂改詞表示十分不滿;《地下交通站》中,金昭老師的戲份多了起來,扮演鼎香樓的齊老太太,年事已高,身體雖然還算硬朗,但耳背得厲害,喜歡打岔,動不動就從「想當年,八國聯軍打到大沽口」開始回憶她的崢嶸歲月。老太太愛憎分明,對侵略者和漢奸充滿仇恨,演技在線程度應該在「好人」裡算是最好的。

梁天的名氣一度極大,和葛優以及剛剛去世的謝園同為當年的喜劇鐵三角。他出身文藝世家,父親母親哥哥妹妹全是文藝界響噹噹的人物。在《我愛我家》中,梁天的表演絕對是大拿級的,不信看看到了後半階段,那個頂替他的「孟朝陽」,怎麼看怎麼討厭。梁天的賈志新,志大才疏,在家當了三年的「磨飯青年」沒掙一分錢,看什麼都不服不忿的,但人很善良,關鍵時刻願意把到手的錢讓給被騙的農民兄弟。而在《地下交通站》中,他只是演了一個小小的配角,一個伺候日本人的偽軍,儘管戲少,但一樣精彩。所不同的是,形象上已經和演《我愛我家》的時候不太一樣,胖了些,臉也沒那麼光滑了。

可能大家對《地下交通站》中的周半仙印象十分深刻,王奎榮演的算命名嘴周半仙憑一張嘴雲山霧罩把日本人忽悠得團團轉,他是被專門從外地請到「安邱」來的,為日軍的秘密行動佔卜吉兇,後來在武工隊長石青山的教育下,利用自己的身份為抗日出力。在《我愛我家》中,王奎榮也扮演了一個小角色,飾演報社的工作人員,將和平因大量採購「金剛砂」牌衛生紙而獲得的大獎一點點忽悠沒了,最後的結果是,和平可以終身免費使用這種可以替代砂紙的衛生紙。

下面說到的這個人是《地下交通站》中的大主演,網上有人把他和警備隊隊長黃金標以及偵緝隊隊長賈貴並稱安邱城三大男神,他就是身寬體胖的翻譯官白守業,這是一個精明又貪財的人,但骨子裡中國人的良心尚未完全泯滅,所以後來棄暗投明了。劉金山將這一角色演到入木三分,不信的話,再對比一下《二號交通站》中的夏翻譯官,明顯感覺到夏翻譯完全像是個業餘演員。劉金山在《我愛我家》中只出現了一會兒,扮演一個把老傅撞倒在馬路邊上的路人,婦女用品公司的,嘴貧但人還不錯。憑心而論,這是120集中最沒意思的一集,但劉金山演得中規中矩,談不上出彩,但這不是他的問題。

賈志國是《我愛我家》中最重要的角色,和弟弟賈志新不一樣,後半段到海南去了。賈志國每一集都有,戲份極足,雖然他的扮演者楊立新和宋丹丹梁天不一樣,之前並沒有喜劇的DNA,但在《我愛我家》中,還是演得非常成功,演活了一個中年而不油膩,平凡而又不甘於平凡的基層幹部。楊立新在《地下交通站》中,扮演一個八路軍的幹部,帶領劇團化妝潛入安邱城,將大山扮演的美軍飛行員救走。這一集很精彩,值得多看幾遍。

最後一個要說的是長相就十分可笑的句號,他在兩部戲中的戲份都不多,但都相當經典,相當搞笑。《我愛我家》中,句號演了一個眼睛高度近視的村辦企業的業務科長,因為被騙子所騙,就帶著經理和保安隊長一起尋到以為是騙子家的賈家,一見和平就說:「就是這小子!」,然後又把小保姆當成和平她媽……《地下交通站》中的句號一樣可笑,演了一個軍火庫的看守王五,把野尻太君的御賜寶槍弄丟了,從而引發了一系列離奇而搞笑的情節,特別是在和他姐夫白翻譯的對話以及和孫掌柜的認錯中,笑料百出,令人回味。

拍拍腦袋,能夠想起來的就這些了,也許還有一些別的演員,兩部戲中都有演出,但一下想不出。還請《我愛我家》和《地下交通站》的粉絲們指正!

相關焦點

  • 地下交通站:觀眾錯過太多好演員,「石青山」後繼乏力
    這部劇和《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作品一樣,成為了英式喜劇裡極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此前英式喜劇聚焦的大多是現代生活,以雞毛蒜皮為切入點,引發一系列笑料。《地下交通站》和以往的英式喜劇略有不同,取材於抗戰,要將喜劇融入於偏嚴肅的題材是個不小的挑戰。
  • 經典劇《地下交通站》選男主角始末
    英壯導演在籌拍《地下交通站》時,吳樾跑去面試男主角,結果卻沒被選上。後來有一次,吳樾去參加一檔節目《明星大講堂》,主持人是英達,英達覺得吳樾在節目中的表現很是不錯,於是就問他:「我們現在有部戲正在選男主角,叫做《地下交通站》,我覺得挺適合你的,你有沒有興趣來試試?」
  • 《地下交通站》喜聞樂見藝術形式的情景喜劇化
    地下交通站是我影響非常深刻的國產情景喜劇,不誇張的說,他和我愛我家、候車大廳以及東北一家人並列為我心目中英達情景喜劇的四大名著,給我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帶來了無窮的快樂。可惜的是地下交通站的誕生處於情景喜劇發展的下坡路階段,雖然素質優秀,但搞笑模式已經無力回天了。地下交通站2承襲了前作的設定,但是反向平平。
  • 《地下交通站》地下交通站
    如果讓俺老人家說山東衛視這多年來做過的英明決定,買下《地下交通站》可以排在第二位了,排第一位的俺不便說。《地下交通站》,英達在2007年拍完的28集情景喜劇,是俺看過的最好的國產電視劇,包括情景喜劇,垃圾電視劇,諸如此類。俺覺得《地下交通站》好看,並不是因為諸位政治正確的所謂業內人士所說,「首部以喜劇形式反映抗戰題材的劇」,而是它把英達骨子裡的那種喜劇元素一個接一個的呈現出來。
  • 《地下交通站》13年後,主角紛紛過氣,兩個龍套卻大紅大紫
    《地下交通站》13年後,主角紛紛過氣,兩個龍套卻大紅大紫 在那之後的十多年當中,英達製作過的情景喜劇就包括《我愛我家》、《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
  • 國產喜劇《地下交通站》為什麼沒有大紅大紫?
    國產經典的情景喜劇不算多,也就《武林外傳》、《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等幾部,其實在2007年就有一部情景喜劇誕生,經典是經典,可惜最後沒能大紅大紫,那就是《地下交通站》。
  • 【白夜談】我為什麼沉迷《地下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比《武林外傳》晚一年開播,名氣上更是遜色很多。但相比於《武林外傳》有時候會藉機探討一些深刻、煽情的主題,《地下交通站》單純的搞笑和嘲諷更能滿足我毫無廉恥的娛樂需求。《地下交通站》讓我相見恨晚,同時也讓我感到遺憾。一方面是不論是28集版還是30集版,都感覺太短,完全看不夠。另一方面,它讓我疑惑,為什麼這樣的劇如今越來越少了呢?
  • 滿是髒話的《地下交通站》,卻是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
    當時的電視劇也是現場直播,因此對演員的要求特別大,不能錯字,不能有雜音,可惜錄像沒有保存,否則現在絕對是經典。 在19世紀末,國內出現了很多情景喜劇,比如《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兒女》《武林外傳》《我愛我家》,放到現在
  • 滿是髒話的《地下交通站》,卻是永遠無法超越的經典
    當時的電視劇也是現場直播,因此對演員的要求特別大,不能錯字,不能有雜音,可惜錄像沒有保存,否則現在絕對是經典。》《武林外傳》《我愛我家》,放到現在,每一部都堪稱經典之作。劇中的每一位人物,都有普通人的缺陷,也擁有普通人的優勢,在大是大非的面前,也會保持正確的選擇,走上正確的道路。
  • 《地下交通站》南極以北
    《地下交通站》自然是神劇,那種醜化鬼子和宣傳我軍都不惜餘力的作品。但在這個劇裡,還是會有那麼一點意思,然後這一丁點的意思慢慢會發酵出更多的意思。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但在很長一段日子裡,很多人以為再也看不到明朗的天了,在那些日子裡,究竟怎麼熬呢?《地下交通站》算是一面哈哈鏡,負負得正,有時候也意外地會映射出那麼一丁點的真相。
  • 《地下交通站》中的郭德綱于謙,出場時間寥寥,驚豔不如賈隊長
    在2010年以前,我們國家曾經出品了許許多多的優秀情景喜劇,這其中的代表作,有《我愛我家》、《家有兒女》、《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傳》等等。當然,除了相聲之外,大家自然也知道,郭德綱和于謙也曾出演過很多影視作品,但真正稱得上佳作的卻是寥寥無幾。但是您知道嗎?當年,這兩位相聲大師也曾客串出演過《地下交通站》,不知道眼尖的您發現了沒?
  • 《地下交通站》地下搞笑站
    無意中在刷門戶網站的時候知道有一部神劇叫做地下交通站,本以為是諜戰片,沒想到是情景喜劇,更喜歡了,確實是除了第一集介紹人物稍沉悶之外,後邊都挺好看,反派角色出神入化,尤其是賈貴,正面人物和中立人物倒差了些,客串人物也還行,尤其是陶紅,本狼很喜歡的演員,餘震演的石青山比較沉穩,不像他在其他抗日神劇裡那麼奔放,老是化妝成不同的身份挺逗的,小交通員也不錯,動不動就裝老成很滑稽,蔡水根沒演好,黑藤也是搞笑的主力輸出
  • 好人一個也沒記住的《地下交通站》,反面角色太過出彩
    近日,《地下交通站》劇中的幾個「壞慫」們搞了一場聚會,還發布到了短視頻中,讓人不禁又想起了這部抗戰題材的情景喜劇,該劇正面角色雖然也都塑造得有血有肉
  • 怎樣評價《地下交通站》?
    提到地下交通站就不到不提賈貴,反派演到蓋過主角,還讓人恨不起來的實在不多。這裡聊一下賈貴這個名字的由來。
  • 抗日神劇《地下交通站》為何口碑如此高?
    對於下飯神劇《地下交通站》,網友們向來不吝溢美之詞,收集了一些精彩評論,如下: 1、我一向很抵制抗日神劇,但是地下交通站真是百看不厭。
  • 《我愛我家》和電影《茶館》都演過的老戲骨們,只剩一個健在了
    我愛我家《我愛我家》是如此成功,頂著國內首部情景喜劇的名頭,不僅佔霸佔了喜劇界C位多年,還接連奉獻了多場老中青演員的同場競技,至今仍有著極高的人氣,很多「我愛我家迷」沒事兒就坐下來看兩集……因為同在北京藝術圈,我們發現,儘管電影《茶館》和《我愛我家》拍攝時間差了十多年,但仍有不少在《茶館》中大放異彩的演員,又在《我愛我家》中塑造出了經典角色。
  • 地下交通站的另一種結局
    吳樾,鮑大志,顏冠英,趙衛東等人主演,陶紅,劉亞津,郭德綱,于謙,趙立津,潘長江等演員客串,所有演員包括群演整體演技在線且炸裂,其中賈貴的扮演者顏冠英老師更是利用其盛世美顏,演技吊打楊天寶夫妻還有一眾流量明星,多年以後居然在b站還火了一把,豆瓣評分9.2,擁躉們一刷再刷,無數彈幕高喊著爺的青春又回來了。縱令好評如此,但其本質和子彈拐彎,單人剛碉堡,褲襠藏雷的腦殘劇一樣,是個抗日神劇。
  • 2007年,《地下交通站》爆紅全國,13年過去了,演員現狀天差地別
    2007年,《地下交通站》快速爆紅全國,主角吳樾快速走紅,之後又接連拍攝了《西遊記》、《澳門風雲2》、《殺破狼》、《葉問》等經典影片。雖然算不上大紅大紫,可他在動作片領域的地位依舊不可動搖,不少導演還喜歡找他做武術指導,風光無限。可要說他是《地下交通站》最經典的角色,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認可,可能還有些人懷疑,他真的參演了《地下交通站》?
  • 經典喜劇片《地下交通站》中已經去世的三位演員
    《地下交通站》和《二號交通站》是兩個反映關於抗戰時期地下黨工作的喜劇片,兩個電視劇雖說把日本人的智商表現的很低,但是這兩個電視劇是喜劇片,所以並沒有給人一種違和感。《地下交通站》上映於2005年,《二號交通站》上映於2011年,這段期間,有三位演員已經去世了。
  • 二號交通站的那些歡樂英雄
    二號交通站的那些歡樂英雄《二號交通站》是《地下交通站》系列的第二部。主要講述了圍繞鼎香樓展開的一系列抗日故事。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裡面的主角吧。鮑大志飾演孫友福鮑大志,著名影視演員。中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代表作品《三國演義》《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