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點擊上方↑↑↑藍色小字可立即關注臺灣電影發布的訊息
與古蹟同樣源遠流長的,還有新竹的飲食文化。新竹市是臺灣客家族群的大本營,表如今吃的文化上,除酸、肥、鹹、香一貫的客家菜特色外,各鄉鎮結合當地特產,發展出一道道令人垂涎的料理,如關西的仙草雞、峨眉的茶餐、北埔的柿子大餐等,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改良式客家美食。
城隍廟商圈、大遠百周邊是為新竹市區精華部份,也是各種美食小吃的聚集地,比如城隍廟廟口小吃街的米粉、貢丸兩大特產,都是名揚全臺的好風味。當然除了那些耳熟能詳的美食點以外,很多地方的美食還在等著吃貨們去一一挖掘。
仙草雞
關西是臺灣島內主要的仙草產地,所產仙草味甘質純,當地客家人以仙草入味熬煮雞肉,開發出仙草雞這道聞名的關西美食。仙草的甘香,融合雞肉的勻嫩肉質,馨香爽口,有別於一般口味重的客家菜。關西及其鄰近鄉鎮的客家料理店裡,都可以吃到這道佳餚。
貢丸
作為城隍廟兩大美食之一,這裡的貢丸受到了很多吃貨的稱讚,是新竹數一數二的名小吃,其中號稱百年老店的阿成號小吃店的招牌下面更是人頭湧動,店員忙得不可開交。新竹貢丸的製作要訣是肉的選擇,非新鮮豬肉不可,這主要是因為新鮮豬肉的纖維是活的,搗碎槌擊後,加強了凝固性,做出的貢丸才有其最顯著的特點——有彈性,咬起來才有勁。新竹貢丸本稱肉圓,至於後來為什麼易名,是因為閩南話「錘」念「貢」,「貢打」出來的丸子,自然就叫貢丸了。
米粉
與新竹貢丸齊名的是新竹米粉,主要產地是以大南勢地區最知名,因為之前此地區水田密布,盛產稻米,因而成為生產米粉的重鎮,成了新竹米粉最早的起源地。有「風城」之稱的新竹,由於經年強風,獨特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製造米粉,因而逐漸發展成地方性的特產。新竹米粉特別適合做炒米粉,米粉不用煮,只要水裡泡一會,就可以直接炒,因此在新竹大多數的小吃店的菜單上都有一道炒米粉。
梅幹扣肉
作為客家餐館必備的招牌菜之一,這麼能少了梅幹扣肉呢?炒、滷、醃是客家菜常用的烹調方法,梅幹扣肉就運用了醃、滷兩種作法。把採摘下來的芥菜先行日曬風乾,再塗上鹽巴,密封醃製做成梅幹,將梅幹與滷得熟爛的五花肉或是蹄膀,放在一起蒸煮,梅乾菜的酸脆與肥肉的油香融為一體,嘗起來肥而不膩。
薑絲大腸
薑絲大腸是一道尋常的客家餐點,作法是先將豬大腸與蔥、姜等一起熟煮至爛,再起油鍋爆炒即可。薑絲大腸的作法簡單,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選料,肥油的豬大腸,加上6、7月盛產的上等嫩薑,酸嫩Q滑,滋味最佳。
粄條
粄條也是客家食物的代表,北部客家莊稱為「粄條」,南部客家聚落則稱為「面帕粄」,亦即廣東人所稱的「河粉」。以再來米製成的粄條,烹調很簡單,以紅蔥頭爆香,加入厚油高湯、碎蔥及青菜、薄切肉片,滾水即成;幹炒或者煮湯各具風味,惟一般以煮湯較能吃出原味。
由於用料簡單,粄條好不好吃,要訣就在粄條的Q度,以及爆香的蔥頭。新埔粄條以井水製造,有別於其它地區以自來水調製,因此味道較甘甜,而堅持傳統的手工製法,使其口感Q韌,在北部客家莊中最負盛名。
桔醬
桔醬是北部客家莊常見的蘸料,酸甜的滋味獨具開胃效果。桔醬系將酸桔洗淨、晾乾,然後去籽加入鹽、糖等調味料,熟煮至爛,再去除渣滓而成。由於酸桔僅年產一次,客家人利用每年11、12月酸桔產期製作桔醬,然後分裝成瓶於一年中食用。因桔醬製作過程多手工,難大量生產,益顯珍貴。2013年,新竹市還舉行了首屆「桔醬文化節」,致力於開創多樣口味的客家桔醬料理。
紅糟肉
紅糟肉也稱作糟母肉,是以糯米、紅曲加上糖和鹽發酵成糟母,再將雞、鴨等肉類放入其中醃製而成,兼具酒香及肉香,且有滋補之效。紅糟肉過去是客家人珍貴的過年菜餚,現則已普遍化,平常日子就可嘗其美味。竹蓮肉圓和周家肉圓等店的紅糟肉都相當不錯。
推薦閱讀
【不能說的,秘密】跟著電影遊臺灣:阿給?鐵蛋?淡水美食真奇怪!
【愛的麵包魂】跟著電影遊臺灣:扒一扒那些隱匿在高雄鄉間的美食點
【飲食男女】跟著電影遊臺灣:吃出臺灣美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