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來自英國的著名的電影產業學者史蒂芬·費勒斯(Stephen Fellows)發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從電影內容創作、投資預算,到拍攝製作、發行展映等多個維度揭秘48個正在重塑全球電影產業的趨勢和變化。這48個「知識點」分四篇文章發布,對電影產業鏈做了全方位的把脈和解讀。
全球電影產量呈現持續增長的繁榮態勢
在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間,全球電影產量翻了一番,並仍在持續增長。這樣的繁榮態勢很大程度上歸因於拍攝、製作和發行電影的低成本化和易操作性。另外,網際網路也為製作和銷售故事片提供了更加自由開放的渠道。以下是2000年至2016年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在列的故事片數量的統計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生產方面,製作水平提升速度尤其驚人的國家包括韓國,義大利、印度和美國。
90%的電影已採用數位技術,但膠片技術也仍在使用
自21世紀初,好萊塢開始利用數位技術來拍攝電影。但直到2013年,在前100部最賣座的電影中,數字電影才比使用賽璐珞膠片製作的電影更普遍。以下是2000年至2015年美國票房前100名電影中所使用的不同拍攝技術佔比的統計數據。(紅色為數位化拍攝技術,藍色為膠片拍攝技術)
電影的平均播放時長較20年前增加近3分鐘
美國電影院的電影平均播放時間較過去有所增長,從1997年到2017年大約增長了三分鐘,《鐵達尼號》是目前時長最長的電影之一。當詹姆斯·卡梅隆第一次告訴發行人員們該影片的最終播放時長時,他們都被嚇壞了。他們要求削減時間,卡梅隆卻用不容置疑地口吻回應:「你要想剪我的電影就必須解僱我! 你想解僱我的話除非殺了我!」他們應該算是幸運的,因為卡梅隆原本是要把它打造成四個小時的史詩巨作。以下是1997年至2017年美國所有在影院上映的電影平均播放時長的統計數據。
好萊塢電影的平均工作人員數量是20年前的兩倍
二十年前,平均每部賣座電影需要299個工作人員,包括演員和所有其他劇組人員在內。在2016年,這個數字猛增到577人,幾乎是1997年的兩倍。以下是1997年至2016年票房前200名電影的工作人員平均數量的統計數據。(藍色為片場工作人員、紅色為後期製作人員、灰色為其他崗位人員、黃色為演員)
好萊塢電影正在日漸寬屏化
在電影的發展初期,電影播放尺寸的寬高比是1.33:1(也被稱為4:3),接近於一個方框。 然而,隨著電視機的出現並也開始使用4:3比例的類方形熒幕,好萊塢開始尋找使電影看起來畫面比例更大的新方法。 他們嘗試了更寬廣的畫面比率,包括陶德寬銀幕系統(2.20:1),遮幅寬銀幕系統(2.35:1),變形寬銀幕系統(2.39:1)和寬銀幕立體電影系統(2.59:1)等等。
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大多數好萊塢電影採用1.85:1的畫面比率,也成為了當時實際的畫面播出標準。然而,電視也開始使用寬屏的畫面比率,1.77:1(也被稱為16:9)的寬高比成為DVD、藍光和廣播電視的畫面播出標準。作為對電視的回應,好萊塢的銀幕系統正在變得越來越寬。目前,超過三分之二的美國好萊塢的賣座電影採用2.35:1的標準銀幕系統,三分之一的電影以1.85:1的畫面標準上映。以下是1994年至2015年票房前100名電影所使用畫面比率的統計數據。
28%的好萊塢電影在國外取景,英國成其最受歡迎的國外拍攝地
2014年,僅有不到一半的好萊塢電影是在美國完成拍攝的,還有24%的電影是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多地拍攝的。另外,有28%的電影是全部在美國之外的地方取景製作的。在這之中,英國和加拿大一直是好萊塢最受歡迎的外國拍攝地,英國之所以對於好萊塢來說能這麼搶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慷慨的電影稅收抵免政策。
以上是1997年至2016年美國所有的賣座電影中取景地為英國或加拿大的佔比統計數據。
英國的小成本電影產量繼續大幅下滑,50萬英鎊以下的小成本電影僅佔全年產量的?
2010年,在英國製作的所有電影中,其中三分之二是製作成本低於50萬英鎊的國內電影,這是英國小成本電影迎來的短暫繁榮期。自此以後,除了2012年之外,生產數量一直呈下降趨勢。到2016年,小成本電影已經在全年電影產量中僅佔四分之一,並可能在未來幾年繼續下滑。以下是2003年至2016年英國不同成本電影數量的統計數據。
(藍色為外資電影、紅色為低於50萬英鎊的小成本電影、灰色為成本高於50萬英鎊的電影、黃色為聯合製作的電影)
電影主要演員的年齡日漸成熟化,45歲中年演員成中堅力量
2006年,電影主要演員的平均年齡是39.9周歲(以電影上映當天為準)。十年之後,這個數字已經增長到了45周歲。以下是2006年至2016年盈利的賣座電影中六大主演平均年齡的統計數據。
在不同類型的電影中,音樂劇和恐怖片的主演平均年齡最小,還不足38周歲。動畫片和西部片中主演的平均年齡最高,分別為44.9周歲和45.3周歲。並且,男性和女性主要演員之間的平均年齡有很大不同,這一現象在我們意料之中。男性主演的平均年齡是42.8周歲,而女性主演的平均年齡是36.7周歲,較男性小六歲左右。
製片人、編劇和導演的年齡也在日漸成熟,40歲以下好萊塢製作人只佔20%
1994年,在電影票房前百名的製片人中,他們的平均年齡為47周歲。2014年,製片人的平均年齡提高了5歲,已達52周歲。同時,編劇和導演的平均年齡也分別提高了2歲和4歲。在好萊塢的電影行業中,40周歲以下的電影製片人只佔有20%,而導演和編劇分別佔30%和42%.以下是1994年至2014年暢銷電影中主創人員平均年齡的統計數據。(藍色為編劇、紅色為導演、灰色為製片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目前仍在世的暢銷電影導演中,年齡最大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當時美國電影《Sniper》上映時,他已有85歲的高齡。
影視後期製作的工作崗位數量激增,佔全體製作人員的40%
可以說在過去幾十年裡,經歷了最大技術變革的工種是後期製作。如今,從拍攝到成片的電影製作過程,已經從之前的物理手段轉變為幾乎全數位化的製作方式,包括數碼鏡頭、計算機視覺特效、數字交付等。毫無疑問的是,數位技術也對攝像機在片場的使用產生了影響,但其餘的技術如機械操控部門的變化不大,並且電影拍攝片場的工作流程也與以往沒有太大的區別。在好萊塢電影從業者的人員構成中,後期製作人員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以下是1994年至2015年好萊塢的劇組製作人員與後期製作人員所佔比例的統計數據。(藍色為劇組製作人員,紅色為後期製作人員)
作者導演在美國票房前100名的電影導演中已超半數
在2015年和2016年,票房前100部的電影裡有超過一半的人既是導演也是編劇,這與二十年前有了明顯的變化,當時作者導演只佔其中的四分之一左右。另外,據統計,作者導演更常見於低成本的電影之中。其中,作者導演數量排名前三的電影類型是科幻類、推理類和犯罪類,以奇遇和音樂為主要類型的電影中作者導演的人數最少。以下是1994年至2016年美國賣座電影中作者導演佔比的統計數據。
你可能想知道,一個作者導演的出現是否會提高這部電影的成功機率,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複雜。作者導演在評分最高的影片中很常見,比如克里斯多福·諾蘭。但是,這一現象也同樣適用於評分最低的電影,如泰勒·佩裡。
電影從業者的性別比例嚴重失調,近95%為男性
在1997年發行的票房前200部電影中,有95%的工作人員是男性。 二十年後,在2016年這一數字再次達到95%。電影從業者的性別比雖然每年有小幅的波動,但是整體上依然呈現男女比例不均的態勢。然而,我們也不能說在此期間沒有出現實用的研究、新穎的倡議和一些聲名顯赫的人,去推動這個問題向好的態勢發展。只能說,關於該問題的對策要麼是還沒有波及影視產業裡的核心人物,要麼就是它們還沒奏效。以下是2017年在美國電影院發行的所有劇情影片中主創人員的性別統計數據。(藍色為男性,橙色為女性)
數據來源:IMDb, Box Office Mojo, The Numbers,Wikipedia,the BFI
編譯自:48 trends reshaping the film industry: Part 2 – 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