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界的「方仲永」

2021-02-13 尋找李少春

     文:錢啟程

     《傷仲永》是北宋王安石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後天父親不讓他學習和被父親當作造錢工具而淪落為一個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以單純依靠天分,而輕視後天的學習與積累,意在告訴大家「學無止境」,若稍有懈怠,即便是「神童」最後也不免「泯然眾人矣」的結局。這樣的現象在京劇界也同樣存在,舊時便有一些小演員自幼登臺,在舞臺上展現了過人的天分,深受觀眾喜愛,由於是小孩,觀眾對於他們的要求標準也就沒那麼苛刻,這些小演員也就成為了班社用來招徠觀眾的噱頭,水牌子上也就出現了諸如「科裡紅」、「七歲紅」、「八歲紅」、「九齡童」、「十齡童」的字樣。及至現代,又出現了一些在京劇方面有著過人天分的小演員,人們習慣稱他們為「京劇神童」,給予了他們更多的關注與掌聲,現如今,這些「神童」們又都身在何方呢?

約二十年前,北京戲校的四位老生學員出現在了觀眾的視野之中,他們分別是穆雨、陸地園、由奇和馬超博,這其中年齡最大的不過十七歲,最小的只有九歲,在當時,他們均在京劇表演方面顯現出了超越同齡學員的天賦,加上校方的力捧,竟捧出了個「四小鬚生」。而後,先是陸地園因病去世,餘下三人中,馬超博改唱了小生,由奇和穆雨仍唱老生,卻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時過境遷,當年的「神童」們,既不「神」了,也非孩童了,泯然眾人矣。

另一個「京劇神童」陶陽,與「四小鬚生」的經歷大致相同,了過人的天賦小時顯現,上人見喜,相比於「四小鬚生」,陶陽的基本功不夠瓷實,基功、武功、把子、身訓學的不甚全面,但卻透著一股子靈氣,可任你「神童」也罷、開竅也罷,作為京劇演員,都要經受「倒倉」的考驗,嗓子一沒,京劇這碗飯便算是砸了一大半,當年高慶奎先生嗓音失潤,《翠屏山》裡一套六合刀耍下來,觀眾便不至於起堂,可陶陽委實是沒有這般能耐的,也真是天無絕人之路,郭德綱收了陶陽為徒,改說了相聲,著實是賞了陶陽半碗飯,因而郭德綱可算得上是對陶陽有再造之恩了。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當年天津的劉小源、小票友袁銓等等,人們現在多半都已記不起他們的樣子了。回首當年的掌聲,反觀現下的平平無奇與窘境,當年的力捧又何嘗不是「捧殺」?天賦固然重要,然而後天的勤奮與鍛鍊更為重要,梅蘭芳先生沒有「神童」之名,打小便被說成是「祖師爺不賞飯」,要論起學戲的靈氣,梅先生比不上任何一位「神童」,卓別林在見過梅先生後就曾直言不諱的說梅先生是個「笨拙的學藝者」,然而也就是這般「沒有天才,全憑苦學」造就了梅蘭芳。京劇藝術是悠長醇厚的,學藝者會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而不斷產生新的領悟,這是一個需要用一生去踐行的過程,僅靠幼年時的天分是遠遠不夠的,也鮮有哪個神童能夠最終領悟其中的真諦。

當年的「神童」若不以十二分的努力去鑽研京劇藝術,最終的也勢必如方仲永一般——「泯然眾人矣」。

附錄:《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相關焦點

  • 清末至今京劇界梨園世家譜
    ,京劇界的後輩兒孫,即稱梨園子弟。京劇界的梨園世家非常多。    譚家七代:    第一代譚志道,工老旦。    第二代譚鑫培,工老生。    第三代譚小培,工老生。    第四代譚富英,工老生。    第五代譚元壽,工文武老生。    第六代譚孝曾,亦工老生。    第七代譚正巖,工老生。
  • 京劇界貢獻巨大的三位重量級人物
    京劇被稱為當之無愧的「國粹」藝術,其實它的歷史並不久遠,與許多曲藝活化石相比,不過是個小朋友。從誕生到現在,京劇一共有兩百多年,就是這樣一個年輕劇種,卻迅速發展成為舉國公認的國粹藝術。這其中少不了的是,歷代藝術家的不懈努力和奮鬥,劇目上不斷豐富,技藝不斷完善,京劇名家代代流傳。
  • 方仲永父子的穿越之旅
    「方,方仲永。」那男人聽了以後想了想,似乎在哪兒聽過這個名字,然後低頭用手機搜索了一下,問了一句:「是』金溪民方仲永』?」然後還圍繞這爺倆轉了一圈。得到肯定答覆後,他一下蹦起來,肚子上的贅肉一顫一顫的。「女兒,我們發財了。」仲永父子尋聲望去,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正在一旁跟音響師說話,聞聲走了過來,那步伐,很穩重,神色也有著超越年齡的沉穩。
  • 京劇界「泥石流」, 臺灣國光劇團《賣鬼狂想》速度贈票!
    搶票之前用2分鐘閱讀,感受這股來自京劇界的「泥石流」。《賣鬼狂想》改編自《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用丑角逗趣幽默的演出方式,互相吐槽。丑角雖在舞臺上表現愚笨,實質上卻提醒現實世界中的真實道理。榮獲第13屆臺新藝術獎第三季提名,臺灣國光劇團經典登陸,大鬧繁星戲劇村!
  • 【京劇人物】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姚玉蘭與孟小冬(後中)、杜美如、杜維善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幾年前在津謝世的孫老乙先生,少年時候在天津中南國劇社等票房學演京劇,20 世紀30 年代在上海拜苗勝春為師,繼續深造,很快成為當地票界的名人。1947年上海組織京劇界工會,他被公推為會長。
  • 【人物】京劇界第一位女丑
    點擊上面「宋韻京劇
  • 「京劇的夏天」
    為豐富疫情常態化防控期間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廣大觀眾觀演需求,國家京劇院與湖北省京劇院聯合全國兄弟院團舉辦為期30天的「京劇的夏天——全國京劇院團線上抗疫展演月」。8月8日至9月6日每晚19點30分,全國18家京劇院團的28部優秀劇目、2場名家名段演唱會將在學習強國、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快手、央視頻等平臺同時上線。
  • 杜月笙與姚玉蘭、孟小冬的京劇情緣
    幾年前在津謝世的孫老乙先生,少年時候在天津中南國劇社等票房學演京劇,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拜苗勝春為師,繼續深造,很快成為當地票界的名人。
  • 武漢湯遜湖附近,有個免費好玩的地方,而且它還和京劇界鼻祖有關
    其中,有這麼一個地方,那裡不僅人少景美,免費好玩,而且它還和京劇界鼻祖有關。可能好奇的朋友就會問了,這個地方到底是在武漢哪裡呢?那裡又有著哪些不一樣的風景呢?帶著這些疑問和好奇,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有關譚鑫培公園的那些事。首先,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個用金黃色字體寫著「譚鑫培公園」五個大字的地方,就是它的入口處。
  • 91歲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元春病逝,曾獲中國京劇「終身成就獎」
    12月20日,有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元春老先生病逝的消息,他的病逝使京劇界痛惜人才。他病逝的消息是源自北京京劇院發布的訃告,李元春老先生於12月19日去世,享年91歲,將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告別儀式。
  • 京劇小票友——陳佳琪
    票友是戲曲界的行話,指會唱戲而不以專業演戲為生的愛好者,即戲劇、曲藝非職業演員、樂師等的通稱。
  • 在線觀看 | 「京劇電影工程」系列影片之《霸王別姬》
    「京劇電影工程」是在中央領導同志的倡導和親切關懷下,在中宣部的大力支持下,在國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京劇界、電影界藝術家的積極參與、默契合作、辛勤耕耘下,自2011年7月啟動。在全國京劇界、電影界藝術家的積極投入、通力合作、辛勤耕耘下,國家重點文化工程——「京劇電影工程」歷時7年,成功推出了《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穆桂英掛帥》《謝瑤環》《趙氏孤兒》《乾坤福壽鏡》《勘玉釧》等第一批10部影片。
  • 趙緒昕:演京劇李玉和的第一人:梁一鳴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中國京劇》雜誌 2008.6期、2009.7期和2010.11期,分別登載介紹在京劇《紅燈記》中最早扮演李鐵梅的雲燕銘和扮演李奶奶的趙鳴華的長文,卻至今仍未見有人撰文介紹最早扮演李玉和的那位演員,是為缺憾,願為續貂。
  • 在線觀看 | 「京劇電影工程」系列影片之《趙氏孤兒》
    京劇藝術源遠流長,底蘊深厚,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名片。
  • 演藝圈亂象叢生,為何京劇演員能獨善其身?
    與之相對應的是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界卻頗能獨善其身,與影視界、歌曲界醜聞不斷的情況迥然不同,戲曲界鮮有負面新聞出現,這是為何?其實,在京劇最輝煌的時期,也就是清末民初到文革前的階段,京劇是最時髦的娛樂項目,一些京劇演員所受到的追捧,是現在這些明星遠不能比的。雖然社會地位不高,但京劇演員,尤其是那些名角兒,其收入那是相當可觀的。
  • 京劇行話集錦
    京劇戲班的舊俗。舊時京劇演員在臺上演出中間,常由檢場人員上臺遞送茶水, 讓演員當場飲用潤喉。 50年代提出淨化舞臺,此俗遂除。[捧角]行話。亦稱捧場。指通過包購戲票,鬨堂喝彩, 撰文揄揚等手段, 造成聲勢, 以達到抬高某演員或劇團身價地位的目的。[明場]行話。相對暗場而言。凡演員在臺上表演的情節,都稱明場。
  • 如何評價京劇演員梅葆玖的一生?
    ,類似於京劇版的「建國大業」。站在正統京劇的角度來講,李玉剛確實不太主流,但是這就是明星跟演員的區別,李玉剛是明星,胡文閣是京劇演員,梅葆玖是京劇藝術家。我最喜歡的京劇演員之二是于魁智,我很小的時候他就上春晚,這麼多年,年年春晚戲曲部分那幾分鐘他都要露個臉,春晚釘子戶,趙大爺都不出來了,他還在,也從側面反映了京劇界沒有新韭菜的事實,沒有新一代的門面擔當。
  • 【費玉平雜談】京劇音樂大師陳彥衡
    陳彥衡先生陳彥衡,是中國京劇史上一位值得研究的傑出大人物,對京劇藝術貢獻頗大。他生於清代同治年間(公元1868年12月22日)。他有京劇泰鬥、胡琴聖手、音韻專家之稱;他是研究譚鑫培唱腔的專家,著有《說譚》、《戲選》、《燕臺菊萃》等專著;他首創在京劇專著中用工尺記錄腔譜的先河。
  • 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我再不出來推廣京劇,我就得靠撿瓶子為生
    在2016年年底,著名的京劇演員王珮瑜為了宣傳和推廣京劇,他接下並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參與演出一部不像是京劇的京劇戲《春水渡》。據悉,此次《春水渡》是京昆合演的新編曲目,取材於傳統劇目《白蛇傳》,只不過戲中沒有白娘子與小青,只有反派法海在金山寺中點化許仙的心理戲份。
  • 【京劇史話】陳彥衡的一生(1)
    陳彥衡先生陳彥衡簡介:陳彥衡(1868~1933),中國京劇樂師。四川宜賓人。擅京劇胡琴,對京劇生旦唱腔深有研究。他擅長京劇胡琴, 有「胡琴聖手」之稱, 不少京胡名家曾向他求教或經過他指點。他首創用工尺譜記錄京劇生、旦唱腔, 特別是記錄了一代大師譚鑫培的不少重要唱腔. 寫成曲譜得以永久保存, 並廣泛向全國南北京劇演員、場面、票友以及名家傳授。正如程硯秋先生1952年在重慶對我說「令尊對於京劇的繼承和發展, 有莫大的功勞, 要不是他, 好多老藝人的玩意兒就會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