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盜號事件」發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發酵後,萬茜大眾眼中「人淡如菊」的形象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曾經大讚「萬老闆氣質絕佳」的網友們如今紛紛調轉槍頭開起了嘲諷,甚至還發明出「鍋傳鍋」的新梗。
萬茜帳號「點讚黑貼」這事到底是手滑還是真的被盜號,我們無從得知。但這幾個月裡她的路人緣下滑卻是事實。
而談及原因,被說的最多的就是,「自從上了浪姐之後,不爭不搶的人設就崩塌了」。
不過如果仔細琢磨就會發現,萬茜給人的印象好像一直也沒變,氣質冷感疏離,但又帶點不接地氣的「端著」。
就連她有關盜號的聲明,都有種「隨便一說」的茜式高冷,結果就被嘲了,還被說「沒禮貌」。
這也是萬茜這波口碑危機中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如今她身上的很多所謂「槽點」,其實恰恰是當初被吹捧的特質。
所以,哪裡是萬茜「人設崩塌」了,不過是大眾審視的眼光變味兒了。
01
當初被捧,如今被罵
萬茜給人們的印象是什麼?
在參加《浪姐》之前,答案多半是演技好、豁達隨性、氣質疏離帶點酷。
當時她在易立競的採訪中因為展露出了一些「擰巴」而被質疑,還有不少人在幫她辯護,覺得是易立競刻意引導,很多問題是在抬槓。
時間也就過去了兩個多月,口風全變了。
網友們就像在參與一場大型打臉現場,一邊翻出萬茜曾經被盛讚的「名場面」,一邊無法自控地讀出了別的意思。
首先是《浪姐》第一期萬茜與其他姐姐見面時的表現。
當時,金莎和黃聖依都頂著星星眼來表達對萬茜的喜愛,而萬茜的反應是一隻手放在背後,伸出另一隻手握手,同時微微點頭問好;
面對其他人「我好喜歡你」之類的讚美,也只是用簡短的「你好」「謝謝」來回應。
這個姿態在當時非常符合大家對萬茜的印象,被評價為「不裝熟、禮貌而自持,不像其他女演員那樣抱來抱去、黏黏乎乎」;
結果現在再看,就變成了「標榜自己與眾不同」「沒事瞎起範兒」。
類似的「網絡雙標現場」不止這一個。
海陸在一公之前因為唱不準音急得直哭,隊友們都圍在一起互相鼓勵,萬茜在節目採訪中被問起這件事,談了幾句「女性力量」;
當時的主流輿論是正向的,覺得萬茜能夠「深刻理解女性身份」,擁有女性「溫柔的力量」。
甚至包括她這幾天被嘲諷的最慘的一幕——唱歌的時候在舞臺上舉手,還說是與花木蘭共情了;
當時都在說她倔強不服輸,一些觀眾甚至跟著屏幕裡的張含韻一起被感動到熱淚盈眶。
盜號事件中,萬茜被懷疑點讚隊友黑貼還不承認,白月光濾鏡碎了一地,大眾的殘忍也在這個時候席捲而來。
「渾然天成的疏離感」變成了「故作高冷的起範兒」,萬茜的一舉一動都被加上了「裝模做樣」的debuff。
輿論風向也變成了清一色的批評:空洞、心口不一、愛說大詞兒。
我們無法揣測萬茜本人到底是真性情還是假清高。
但當人們在同樣的細節看出不同的意味,也就說明她的每一個姿態都開始被加上「虛假」的前提——
曾經覺得她天生就應該站在充滿仙氣的脫俗角落,現在總懷疑她偷偷給自己周圍撒了一圈乾冰。
02
「不接地氣」,
娛樂圈最危險的人設
不過萬茜的口碑滑坡成現在這樣,倒也不能完全歸於觀眾的「雙標」。
畢竟在娛樂圈裡姿態擺得太高,無論這是藝人的真實性格還是用來圈粉的人設,其實都非常危險。
我們看過很多明星的「人設翻車」,都是因為一開始的形象過於不接地氣,結果稍微有點風吹草動,之前的「精英感」就變成了「裝X」。
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跟萬茜一樣曾經被稱為「滄海遺珠」的周一圍。
周一圍上了《演員的誕生》後曾經非常受歡迎。除了演技不錯外,他本人那種認真搞作品的架勢,以及說話時帶著幾分深刻的氣質,都是非常重要的圈粉點。
然而我們現在已經難以想像用「深刻」「淡然」這樣的詞來形容周一圍了。
採訪時的幾句大男子主義發言,就足以將他那不接地氣的「藝術家範兒」摧毀殆盡。
再加上《創業時代》裡演技尷尬程度堪比Angelababy,如今已經算是徹底被歸到了「油膩男星」的行列當中。
類似的例子還有韓雪。2018年重新走紅的時候,身上的兩個標籤「痴迷電子產品」「英語口語流利」,都是精英向的。
但她的風評就也一直搖搖欲墜,經常被批「自我炒作」。
直到音樂劇《白夜行》巡演時嗓子發炎唱不了歌也不退票,在開場前才告知觀眾將要放錄音,低調的「文藝女神」形象算是徹底崩塌。
當然相比上面兩位,萬茜的口碑要好很多。
一個重要原因是她在業務上夠謙虛,《新世界》中的田丹被質疑「面癱演技」,萬茜承認是自己「演砸了」,就比周一圍自我感覺良好的樣子要圈粉得多。
然而另一方面,她的形象越是完美,也就越危險。
當「人淡如菊、不爭不搶」的形象已經在大眾心裡定格之後,留給萬茜的退路和容錯率實在是低得可怕。
人們對於明星「不接地氣」這件事的心理是很複雜的,也不是每個「愛起範兒」的明星都會被群嘲。
就像《樂夏》中熱衷以邏輯和樂理知識進行創作的重塑樂隊,從一上場就顯露出「我比你們這些野路子樂隊都更學院派」的高冷;
那種「就是要裝X」的樣子會有人反感,但也不妨礙一大票人「對知識分子的極致優越和與生俱來的高雅感到膜拜」。
然而無論多麼喜歡明星「不接地氣」的人,追捧的終歸是「有範兒」而不是「起範兒」,也就是說,藝人至少要維持住表面的真實感。
姿態拿的越高,大眾的期待值就越高,明星需要維持的真實感就越是要滴水不露。
我有個朋友曾經對重塑樂隊的「高雅」短暫幻滅,是因為發現主唱華東看的書她也看過。
她當時的心理感受基本上是:「像這種姿態高到天上去的人,怎麼能看普通人聽說過的書呢?」
看,人們對於「高冷」人設的要求就是如此苛刻,稍微看到點「落入凡間」的苗頭,幻滅感就在懸崖邊準備就緒了。
而盜號事件無論真假,已經成為了萬茜在大眾心中完美形象上的第一道裂縫。
03
為什麼他們「一翻紅就糊」?
說到底,萬茜身上那種「不想紅」的範兒,在娛樂圈裡本來就是個悖論。
正如易立競在採訪中頻頻進攻的點——當「雲淡風輕」成為了一個明星身上的最大標籤,本身就需要面對「不想紅人設」和「走紅的事實」之間的矛盾。
大多數人的感受是,萬茜第一次「走下神壇」,就是從參加《浪姐》開始的。
在此之前,她是不紅但也不在乎的瀟灑女演員,是演技優秀的滄海遺珠,是活得通透豁達的理想女性。
隨著在綜藝上的高密度曝光,那個模糊但美麗的影子變得清晰,亮點和槽點也都漸次浮現。
節目組開始營造的「直女斬」人設固然會對萬茜產生一些捧殺的效果,但更重要的是,浮在空中的「仙氣」形象要想成立,本身就需要與觀眾保持距離。
比如這輩子都跟「接地氣」沒什麼關係的楊麗萍,受到最大爭議的一次,就是因為在綜藝節目中跟金星因為理念不同當場拍桌。
當時大眾心中的楊麗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藝術家,是大自然的精靈。這樣的人,當眾發脾氣簡直是讓人難以想像。
於是輿論一度變成了她「自詡高雅」「做作又誇張」,甚至連長指甲也被人津津樂道了一陣。
楊麗萍上的還是舞蹈綜藝,跟自己的專業強相關,也不像如今的真人秀一樣需要密集地展現生活中的自我。
而在《浪姐》這樣以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為主要賣點的節目中,卻恰恰相反。
唱跳舞臺只是節目的一部分,大眾欣賞著明星們面對挫折時的態度、與他人交往時的情商,這些都需要藝人的性格和人設來撐。
阿朵能吸粉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情商。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的性格都能可愛到經得起放大鏡式的審視。
在頻繁的日常曝光下,「不爭不搶」的萬茜要麼淪為無趣、要麼被批虛假,口碑變差似乎也就成了必然。
更進一步說,在現在的娛樂圈裡,「滄海遺珠一紅就糊」仿佛已經成了個魔咒。
周一圍也好,萬茜也罷,不溫不火的時候總是讓人惋惜,一旦紅起來卻又迅速「形象崩塌」。
真的像人們常說的「不紅果然是有原因的」嗎?其實也不盡然。
飯圈有個說法叫「戀糊癖」,是指一些人只愛小眾「糊咖」,對當紅的流量不屑一顧。
其實推到整個娛樂圈也成立——當自己喜歡的明星/小說/電影/音樂屬於小眾圈子時,誰都難免會有點優越感。
就仿佛自己是很有眼光的伯樂,在庸俗的草原上發現了一匹千裡馬。
這種「小眾濾鏡」在給普通人帶來滿足感,也在保護著濾鏡背後的藝人們。
而當藝人們開始「紅了」,收穫更多的關注和流量的同時,也必然將面對更嚴苛的目光。
或許萬茜還是應該埋頭去拍戲,在神秘感的包裹下,不會有人在乎她是不是裝的;
沒有那麼多風口浪尖的曝光量,也就沒人排著隊用放大鏡看她有沒有「人設崩塌」。
她只需要把自己藏在一個個角色後面,然後偶爾露出一點自我,就像她在《浪姐》第一次公演結束時的一幕。
當時萬茜組內3個隊員被淘汰,她走進晉級間時突然變臉大哭,「雲淡風輕」的氣質下出現了讓人會心一笑的反差——
那可能是她在整個節目中,最可愛的瞬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