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阿方戰事稍稍有利,足以讓阿利耶夫在國內炫耀「勝利」,或阿方出師不利,連吃幾個大虧,他們都很可能「到此為止」,暫且讓「熱戰」回歸「冷戰」。
全文3334字,閱讀約需6分鐘
文/陶短房(專欄作家)編輯 井彩霞 校對 王心
▲90秒看懂納卡地區爭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相互指責 近年衝突不斷。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9月27日,位於亞歐交界、素有「火藥桶」之稱的高加索地區,爆發了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間的激烈衝突。
━━━━━
各說各話的「戰爭」
說是「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而非兩個國家,是因為迄今戰事主要集中在國際社會所普遍認定的亞塞拜然境內,即亞塞拜然本土和自行宣布「獨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之間。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面積4388平方公裡,人口約16萬,四面均被信奉伊斯蘭教的亞塞拜然所包圍,但該地區絕大多數人口卻是信奉亞美尼亞天主教的亞美尼亞人。
綜合各方消息,戰事開始於9月27日上午7時10分左右,亞塞拜然方面的進攻主要集中在上卡拉巴赫的費佐利地區和傑布賴爾地區。亞塞拜然方面將此次軍事行動稱為「反擊」,暗示「亞美尼亞才是率先發難的一方」。但實際上,由於認定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為「亞塞拜然領土」,當地人尋求獨立就是「挑釁、叛亂」,因此他們歷來將對該地區的軍事行動都稱作「反擊」。
亞塞拜然國防部宣稱,他們「收復」了6處村莊(其中5個位於費佐利地區,另一個在傑布賴爾地區),摧毀對方12座防空飛彈發射裝置,自己損失一架直升機並「有所傷亡」。
但亞美尼亞國防部隨即駁斥了亞塞拜然方面的戰報。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國防部」最初發布的戰報稱,他們在27日當天擊落對方4架直升機、15架無人機,擊毀對方10輛坦克裝甲車輛。但隨後發布的更新戰報則將擊落直升機數目下調至3架,擊落擊毀無人機、坦克裝甲車輛數目則分別上調至20架和30輛,「擊斃擊傷甚多」。
戰事爆發後,亞美尼亞總理帕欽尼安宣布,在鄰國亞塞拜然對「亞美尼亞領土」發動「侵略」後,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進入「全面戰爭狀態」,在亞美尼亞全境宣布實施戒嚴令和「總動員」。在Facebook上,這位亞美尼亞總理高呼「我們一定勝利!光榮的亞美尼亞軍隊萬歲」。
當天稍晚,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總統新聞發言人哈吉耶夫、該國國防部和外交部也發表聲明,作出了同樣強硬的表態,並宣布在亞塞拜然境內多個地區實施21時至次日6時的宵禁。
目前尚無獨立消息來源核實雙方戰報,但從雙邊衝突「傳統」看,應該都有很大程度的「注水」。
━━━━━
兩個「自古以來」, 一個現實矛盾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處於多民族、多文化交界處,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信奉亞美尼亞天主教的亞美尼亞人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的亞塞拜然人,為爭奪這一地區糾纏不休已歷千年。
▲亞塞拜然亞美尼亞衝突致百餘死傷 多方呼籲兩國停止交火。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最初,這裡屬于波斯帝國領土,後者信奉伊斯蘭教什葉派,對「非我族類」的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倒也「一視同仁」;1805年,沙俄和波斯籤署《庫拉河畔條約》吞併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1828年又通過《土庫曼恰伊條約》將整個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吞併。由於在信奉東正教的沙俄看來,亞美尼亞人屬於基督教體系,是「自己人」,而亞塞拜然人則是「另類」,因此開始在兩族衝突中偏袒前者。
十月革命後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均成立了蘇維埃政權,但出身喬治亞、卻有著強烈俄羅斯認同的史達林進入領導層後,唯恐高加索各民族鬧「獨立性」,採取「分而治之」策略,刻意將當地各民族土地割裂得支離破碎,以便莫斯科的統一領導。具體到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原本因民族關係,理應劃歸亞美尼亞。
莫斯科方面最初也是如此決定的,但僅隔一天就在史達林影響下,被改為亞塞拜然自治共和國下的一個自治區。原本這裡通過「拉欽走廊」和亞美尼亞本土連接,結果「拉欽走廊」也被劃給亞塞拜然,令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從此和亞美尼亞分離。作為補償,和亞塞拜然本土隔絕、但人口多為亞塞拜然人的納西切萬地區,又被劃給了亞美尼亞。
這一安排在史達林時代似乎「毫無問題」,但史達林去世後就令兩個民族齟齬不斷。1985年,時任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提倡「公開性」,而莫斯科的政治家和活躍人士不論左右,普遍更加同情亞美尼亞人,這令亞美尼亞人受到鼓舞,鼓起了「收復」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勇氣。而亞塞拜然人則唯恐莫斯科不公正,希望搶先徹底徵服這一地區,造成「這裡屬於亞塞拜然人」的既成事實。
由於蘇聯權威下降、戈巴契夫優柔寡斷,1988年2月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爆發,戰爭持續到1994年,期間經歷了亞美尼亞大地震、蘇聯解體和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兩國的獨立,最終以雙方停火、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事實上獨立而告終,戰爭導致3萬人死亡,更多人無家可歸。
此後兩國間矛盾一直尖銳:亞塞拜然一再試圖「收復失地」,亞美尼亞則不但希望保住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獨立」,更希望奪回喪失近百年的拉欽,打通亞美尼亞本土和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間的聯繫。這種尖銳矛盾曾導致多次武裝衝突,其中2016年4月的所謂「四日戰爭」最為嚴重,當時雙方共有約230名軍人和平民死亡。此後在俄羅斯和國際社會斡旋下,兩國宣布「接受談判解決分歧」,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矛盾一度緩解。
但近年來情況又有所惡化:亞塞拜然總統阿利耶夫和亞美尼亞總理帕欽尼安都面臨國內反對派挑戰,急欲通過對外顯示強硬,刺激民族主義情緒,以鞏固自己的支持率。在這種局面下,帕欽尼安多次前往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活動,發表刺激性言論,並向當地運送大量武器,而阿利耶夫則一面指責帕欽尼安,一面頻繁發表「反擊亞美尼亞侵略」、「消滅國內分離主義勢力」等言論,並不斷公開進行戰爭準備。
2020年7月,兩國均爆發針對對方的示威,在各自政府的縱容下,示威隨即演變為針對對方目標的暴力發洩,並導致邊界流血衝突;9月25日,阿利耶夫再次發表針對對方的激烈言辭,聲稱「我們已做好一切準備」,亞美尼亞方面則擺出針鋒相對的姿態。
至此衝突激化已不可避免,9月27日,戰爭終於爆發。
━━━━━
各方態度及衝突前景
▲亞美尼亞稱土耳其向阿派遣4000名士兵 阿方否認:亞方的又一次挑釁。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ID:wevideo)
亞塞拜然方面之所以敢於如此強硬,一是近年來石油-天然氣收入大增,國家財力充實,二是背後有同屬一個教派、且在地緣政治中日趨咄咄逼人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撐腰。戰事爆發後,埃爾多安公開表示「支持我們的亞塞拜然兄弟」,他也是各國領導人中唯一公開「選邊站」者。
其餘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法國(明斯克集團框架內俄美衝突調停國)總統馬克龍、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等紛紛發表聲明,呼籲雙方「立即停止敵對軍事行動」、「儘快重返談判」,並指出「停火必須是立即的、無條件的,談判是唯一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
有消息稱,土耳其外長卡武蘇格魯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業已緊急通話,並一致同意「需要停火」。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亞塞拜然國力更強,人口更多,但歷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衝突,他們多是吃虧一方。亞美尼亞人歷史上飽受傾軋,養成了好勇鬥狠的民族性,因此持久戰對雙方都不利。而一旦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大打出手,亞塞拜然官方所宣稱的「本土作戰有利因素」實際上也並不存在。
許多分析家指出,阿利耶夫雖然「嘴狠」,但事實上一直留有分寸,始終將戰事局限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個別地點,這些地點都是靠近伊朗邊境且地勢相對平坦的。攻擊這裡的意圖,一是試圖切斷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外援,二是這裡更適合亞塞拜然方面重裝備展開,勝算比山區大一些。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民眾仇恨情緒和離心力強烈,且民生貧困,阿方恐無意也無力冒險並花費巨大代價,嘗試一口吞下這裡,因為這裡既不「好啃」,更難「消化」。
鑑於此,一旦阿方戰事稍稍有利,足以讓阿利耶夫在國內炫耀「勝利」,或阿方出師不利,連吃幾個大虧,他們都很可能「到此為止」,暫且讓「熱戰」回歸「冷戰」。至於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問題的根本解決,戰爭固然徒勞無功,國際社會所宣稱的「和平談判」,只怕也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