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李肅等都認為呂布"勇而無謀",雖對此不敢苟同,但對李肅評呂奉先為"見利忘義"卻毫無疑議。呂布實小人耳,不足為伍!
呂布是五原郡九原人,算是現在內蒙古包頭市九原區人。他善長騎馬射箭,氣力過人,異常勇猛。從刺史丁建陽任命呂布為掌管文書的主簿來看,呂布應該是個文武全才。文武雙全的呂奉先深得丁建陽的信任,被丁建陽納為義子。漢靈帝死後,丁建陽受何進的邀請率兵進駐洛陽誅殺宦官集團,結果失敗。被董卓殺掉,吞併他的軍隊。為誘使呂布殺掉丁建陽,董卓開出了非常優厚的條件:送董卓的珍稀坐騎赤兔馬、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朝廷高官。誘惑於這個優越條件,呂布想都沒想就爽快地答應了董卓。這在以孝廉為首位的漢朝,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丁建陽被殺之前,還不相信這是事實,幼稚地質問呂布說我們是父子,待你並不薄啊!呂布聽後理直氣壯地說"吾堂堂丈夫安肯為汝子?"說完便手起刀落,結束了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丁建陽。呂布也因此從"擁帝陣營"轉到了"擁後陣營"。
呂布用義父丁建陽的人頭成功地獲得了董卓承諾的一切,包括掌管羽林軍的騎都尉一職,官至中郎將,被封為都亭侯,並被董卓收為義子,貼身護衛,倍受信任,可以說是恩寵有加,成功地成為了董卓集團的關鍵人物。"見利忘義"行為在給呂布帶來巨大輿論壓力的同時,也給奉先帶來了巨大的實惠。
後來董卓在都城肆意殺戮,為所欲為,激起眾怒。司徒王允為讓呂布除掉其"義父"董卓,對其"厚接納之"。具體來說是"三送",一是送美女,將貌美如天仙的侍女貂蟬許給呂布;二是送金銀細軟,當時王允送了一頂鑲嵌著數顆明珠、價值連城的金冠給呂布;三是送官帽,許諾呂布以高官厚祿。殺掉董卓之後,王允任呂布為奮武將軍,授予符節,儀仗規格堪比三公,又封呂布為溫侯,共掌朝政。
為了除掉董卓,呂布派遣同鄉騎都尉李肅帶領親兵十餘人偽裝成守門的,等待董卓的來到。當李肅等人偷襲董卓時,董卓驚慌失措,大喊呂布在哪裡。呂布聽聞後,從門後大踏步上前說"有詔書在此",便手起刀落把董卓給殺死了。呂布又從"擁後陣營"轉跳到了"擁帝陣營"。從正史看,呂布殺董卓主要是害怕自已與董卓侍婢私通一事敗露,"恐事發覺,心不自安"。同時,也藉此發洩經常被董卓欺負的怨氣。是基於個人的利益來考量的,遠沒有《三國演義》中他公開宣稱為光復漢室那麼光明磊落,正大光明。"見利忘義"的嘴臉可謂暴露無遺。
這還不夠!濮陽之戰呂布被曹孟德打敗,狼狽地投奔了劉玄德,劉玄德讓他在小沛安身,收留了呂布。可笑的是他竟然打起了玄德的領導權的主意。按理說,此時的劉玄德應該是呂布的救命恩人,但對於呂布而言,"義"根本算不了什麼,"利"才是自己不懈追求的。直到謀士陳宮及時阻止,才算避免了一場鬧劇。後來,呂布還趁玄德與袁術爭鬥之間隙,令親信高順領精兵五萬,偷襲了徐州,夾擊劉備。原因很簡單,就是袁術答應給呂布糧食五萬,戰馬五百匹,金銀一萬兩,彩緞一千匹。在"見利忘義"上,呂布表現得一如既往的不折不扣的"優秀"。
儘管,在戰亂頻仍、時勢紛紜變幻的三國時期,不斷優化自身集團的盟友本無可厚非,但呂布的朝三暮四、朝秦暮楚的急功近利行為在當時還是受到了詬病。投奔袁術的時候,袁術"惡其反覆,拒而不受",這讓本來想拿殺董卓一事向袁術邀功的呂布碰了一鼻子灰;後投靠袁紹,袁紹怕他日後回來成為自己的禍害,派壯士趁夜色暗殺呂布,儘管沒有成功,也見其必欲除之而後快之心。另外,玄德軍事集團裡的猛將張飛更是公然呼呂布為"三姓家奴",來表達對呂布翻手為雲丶覆手為雨的不滿。
下邳之戰,呂布為了妻兒置眾將士性命於不顧,"兒女情長,只戀妻子,視眾將為草芥",弄得眾將"皆生二心"。這不能不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惡果。被曹操抓獲之後,呂布想強調自已的"用途"遊說曹操"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開始與政敵討價還價,企圖以"利"來打動曹操。惜才的曹孟德對呂布是殺是留確實有過猶豫。於是徵求劉備的意見,劉備提醒孟德不要步丁建陽和董卓的後塵。曹操才下令把呂布吊死,並且把呂布的頭顱砍下來掛在城門上示眾。呂布終生奉行的"以義易利"原則在別人這裡碰了壁。要知道,梟首這一刑罰在當時只適用於大逆不道之人,這是曹劉集團對呂奉先"見利忘義"行為的終結評價,也是一種道德上的不屑。與他的副將張遼慷慨就死、謀士陳宮從容就剮的義薄雲天相比,縱橫馳騁勇猛無雙的呂布似乎顯得懦弱、渺小、猥瑣。
如果說逐"利"曾使"人中呂布"熠熠生輝、風光無限,那麼忘"義"卻使呂布形象塌陷,猥瑣不堪。與此類人等做朋友或盟友真是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要讓大寫的"人"立起來還是要重視"德"行修為的,非"立德"無以"樹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