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跋涉千裡,滋潤北方的一顆種子、一片土地……這,是一滴水的使命,也是一代又一代水利人懷揣的偉大「調水夢」。
為了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一代又一代江都水利樞紐人前赴後繼,用青春和汗水書寫了現代版「大禹治水」新傳奇。
幹了一輩子水利,
從來都沒有離開這裡
初冬的早晨,孫漢明又來到了江都水利樞紐內的「黃金大道」。
71歲的孫漢明是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原副總工程師、科研所所長,作為江都水利樞紐的建設者和管理者,已退休在家的他時常想起上世紀70年代剛來到這裡時的情景。那時,迎賓大道旁的銀杏樹剛栽下沒幾年,還不似現在這般高大,正如剛走出校門的他那般年輕。
「幹了一輩子水利,從來都沒有離開這裡!」在孫漢明記憶中,儘管工作的地方離家不遠,但一心撲在泵站自動化研究上的他,卻常常在單位一住就是一個月。這,也成為孫漢明對家人難以言說的虧欠。
提起妻兒,孫漢明眼眶有些許溼潤。努力調整好情緒的他又說:「即便不住在單位,早出晚歸,兒子也是很難見到我的!」
湯明根是江都水利樞紐萬福閘的第一名大學畢業生,回憶起剛來單位時的那段難忘歲月,83歲的他依舊心潮澎湃。
「由於施工材料缺乏,又擔心外面的施工人員會浪費材料,所以大家決定全部自己幹。白天夯大錘,晚上做設計。雖然很苦很累,但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湯明根說。
曾經參與四站主要設計工作的潘賢德老人,是江都水利樞紐的首批技術人員。現年88歲的他見證了這顆「江淮明珠」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那時候是真苦啊,四站的設計圖紙都是在工地上繪製完成的!」潘賢德清晰地記得,一間茅草房、一把尺子、一支鉛筆的日子,幾乎貫穿了他參與四站建設的整個過程。「那個年代,無論是工程師還是工人,所有人都住在工地上的茅草房內。」
潘賢德推了推鼻梁上厚厚的近視眼鏡自嘲道:「1100度了,這雙眼睛就是那個時候熬壞的!」
無怨無悔,無私奉獻。在江都水利樞紐,這樣的感人故事,這樣的忘我奉獻者,真的是很多很多。
薪火相傳,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遠離城市和家鄉,「拋下」妻兒老小,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執著堅守,鑄就了江都水利樞紐——這座中國水利建設史上裡程碑式的工程。
1980年,湯正軍從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江都水利樞紐工作。這個做事雷厲風行的高大漢子,提起自己入行的「引路人」時,卻突然紅了眼眶。
「我最早被分在第二抽水站,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河道裡撈水草。」湯正軍記得,那個夏天,天氣無比悶熱。老站長穿著背心短褲,親自帶著他下河撈草,這給初出茅廬的他上了非常難忘的一課。時隔40年,這一幕在湯正軍的腦海中仍揮之不去。
第四抽水站現任副站長李揚,被視為江都水利樞紐的新生力量。每每置身泵房,這個80後大男孩總會有一種「時光錯亂」的感覺。1991年裡下河地區遭遇洪水,那年6歲的他,跟隨老師參觀江都水利樞紐,感受「源頭精神」。這堂每一個江都當地孩子的「必修課」,在幼小的李揚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2008年,李揚從重慶大學畢業,如願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圓了兒時立下的夢想。
李揚沒想到,自己一進站就遇上了機組大修,每天跟在師傅後面掄大錘、擰螺絲,一直幹到流鼻血。因為連軸轉,實在太累了,好不容易擠出時間去拍婚紗照,卻在拍攝中途多次睡著,惹得妻子既埋怨又心疼。
「踏進江都水利樞紐大門的第一天起,我就從未後悔過!」李揚講這句話時,聲音鏗鏘有力。
薪火相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一代代水利人在南水北調東線源頭——用堅守譜寫著偉大的「源頭精神」。
一個個平凡的家庭,
接續著同一個夢想
翻開江都水利樞紐的「族譜」,一群又一群平凡的建設者,一個又一個大「家族」,在這片熱土上接續著同一個圓夢故事。
今年是父親沈日邁去世的第十個年頭,剛剛退休的沈之望,又一次來到江都水利樞紐。走在「黃金大道」上,腳底的銀杏枯葉不時發出細碎的聲響。想到父親也曾在這條路上留下過足跡,沈之望竟一時情難自已。「父親一輩子追尋的夢想就是南水北調,他也為之奮鬥了一生。」沈之望動情地說。
沈之望透露,父親是江都水利樞紐的第一代建設者,在水利系統幹了一輩子,也鑽研了一輩子。「即使退休,父親也是退而不休,到去世前才真的不幹了。」
父親離開了,但他的圓夢路從未停止。從父親算起,沈家共有三代人,勇敢地接過這個「接力棒」,接續奮戰在水利系統。「圓了父親的夢,也圓了我們自己的夢。」沈之望說。
上世紀60年代,一個名叫張餘的年輕人來到江都水利樞紐。之後,他在這裡成家、立業。自己紮根了一輩子,同時也將整個大家庭奉獻給了這裡。張餘老人已去世多年,但他的後代中仍有6人在江都水利樞紐工作:二兒子張玉偉是管理處的一名駕駛員,外孫女婿徐寧現任第二抽水站管理所所長,曾外孫女徐敏大學畢業後則成為江都閘的一名普通工人……半個多世紀以來,從張餘自己開始,再到他的子孫,張家共有四代13人先後堅守在這裡。張餘舉全家之力守護江都水利樞紐的事跡,成為當地的一段美談。
「張餘一家是水利人用行動講述數代人『堅守』故事的一個縮影,在江都水利樞紐,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主任、黨委書記夏方坤每每說起這些都感慨不已。夏方坤表示,老一輩水利人將青春甚至一生,奉獻在這片土地上。這種精神,也成為激勵後來者不斷開拓進取的持續動力。
從城市來到農村,從青絲變成白髮,從祖輩再到孫輩。自上世紀60年代開始,一批又一批建設者前赴後繼,來到江都水利樞紐,他們將青春和熱血激蕩在這片源頭的土地之上。
江都水利樞紐的入口處矗立著一塊「源頭」石碑,這是當年為紀念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開工而設,碑上刻有《源頭記》,上面寫道:「而江淮兒女,矢志不渝,氣吞山河,拓進不息,終成降龍伏虎之鼎器……」靜靜的石碑,就像默默堅守的水利人,它見證著源頭日新月異的變化,共情著源頭每一個令人振奮的喜訊,激勵著水利人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本報採訪組 任松筠 田 梅 包聞軍
王高峰 朱 威 紀樹霞
本篇執筆 紀樹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