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英國的歷史上女王多,是跟其他國家相比,尤其是我們國家。在這個以男權為主的社會上,佔統治地位的還是男的居多。但是英國偏偏打破了這種傳統,不由分說地冒出來那麼多的女王。
如果放到整個英國的歷史中,女王其實也不算多。到現在為止,英國的王一共是41位,其中女王只出了7位,這還要算上一個只當了9天的簡格雷夫人在內。
這樣比較起來,女王也就不顯得多了。
一、由女系繼承權到女兒繼承權,是靠打出來的
英國的法律在女子對父母的財產以及地位繼承的問題上,與其他歐洲國家是不同的。基本上是女兒也有繼承的權利,但是要排在兒子之後。這一點足以讓歷代的中國女性羨慕了。
英王室的王位繼承順序是有法律規定的,而不是國王一個人說了算。這算不算是一個制度上的進步呢?可是這樣的進步,是靠流血拼出來的。
諾曼第王朝時期,這個家族的男人比較悲催,兩個兒子居然都是因為打獵把自己打死了。隨後便宜了最小的兒子亨利,於是他就成了亨利一世。但是這個國王唯一的兒子也早早地領了盒飯。
雖然他私底下的子女有很多,可是身份都不被教會承認,歐洲國家教會的認可才是王室的通行證。而且圍繞著王位經過幾次拼命,有資格的男繼承人居然都沒了。
於是,亨利一世想把位子傳給女兒,但是卻讓外孫子搶了先,也就是兒子搶了母親寶座。這就開了女系一族繼承王位的先河。
英國和法國之間開打一百多年,就是因為王位開的頭。
法國的國王死了之後,因為沒有兒子,所以英國的國王就想湊個熱鬧,順便把法國的王位也拿過來,因為他是去世的法國王國的外甥。
英國人想鑽法國法律的空子:法國的法律是不允許女兒繼承王位,但是沒說不讓女系這一旁支繼承。誰知法國更狠,直接現立一個法律,女系也不能繼承。於是兩國開打。
兩國的開火,就意味著英國在心底對女系一族繼承權的認同。這為以後出現女王做好了基礎鋪墊。
後來在1701年出了一部王位的繼承法,其中明確寫出了應該由與國王有血緣關係的後代繼承王位。這一句就把女兒這個弱勢群體給扶正了。
2011年,英國又把繼承法進行更新,由長子繼承改成了長子女繼承。也就是說從查爾斯的兒子威廉的後代開始,不管威廉的第一個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毫無疑問的第一繼承人。恭喜英王室實現了男女平等。
二、都鐸王朝,女王誕生的王朝
回到這幾個女王的話題上。她們之所以能夠當上女王,還要感謝她們的老爹子嗣不力,尤其是沒有能力生兒子。
出現第一個女王的時機,就是老國王兒子的數量太稀少了。而且,提這個「第一女王」還必須要提起那個只稀裡糊塗上臺9天的可憐的簡格雷夫人。就是因為只有9天的熱乎勁兒,才被稱為「夫人」而不是「女王」。
都鐸王朝歷經六代國王,第一次出現了女王,還是兩代女王另加一個簡格雷夫人。
風流的亨利八世娶了不少的妻子,而且一輩子都在追求兒子的路上奮鬥。可惜老天就愛跟他開玩笑,雖然結過很多次婚,可是只有一個兒子,還是個病秧子。剩下的就是兩個女兒了。
當時風流國王的遺囑裡提到了兩個女兒的繼承權,還有一個就是簡格雷。她的外祖母是風流國王的妹妹,這親戚可是拐著彎兒認的,太曲折了。需要注意一點的是,國王雖然風流卻總以愛國來對人民進行政治教育,所以他根本就不考慮英國以外跟他有親戚關係的男嗣。
毫無懸念,這個病秧子繼承王位沒多久就定格在了15歲。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國王的兩個女兒被人以是庶出為由否定了繼承權,而將拐彎兒親戚簡格雷扶上了王位。
可惜的是奪位者太小瞧這兩個女兒了。最終被大女兒瑪麗殺了個措手不及,瑪麗成為了英王室第一任女王,在她之後她的妹妹伊莉莎白接過接力棒,順勢成為第二任女王。英國女王的時代由此開始。
真正把女人也可以當國王這個定律夯實的就是伊莉莎白。四十年的統治時間,很好的展現了她的外交手段,為英國贏得了和平、穩定的發展。
在朝中更是一手平衡各方勢力,國家的錢袋子看得緊緊的,轉而向那些貴族開刀讓他們出錢。她創造了屬於她自己的時代。
如今的伊莉莎白二世,九十多歲高齡,已經當了快7年女王了。當然,英國女人當國王,並不意味著一切由女人來統治。要知道,女王之下的大臣以及後來實行的君主立憲制下的國會成員大都是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