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史蒂文·史匹柏憑藉《辛德勒的名單》,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座最佳導演獎。站在舞臺上的他,眼眶溼潤,幾度哽咽。
之後的致辭中,史匹柏稱這部電影是獻給當代教育家的,懇求他們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勿忘大屠殺的歷史。
1994年奧斯卡頒獎典禮,史匹柏獲獎
老斯曾說:「總能從一個電影創意中追溯回童年」,而《辛德勒的名單》就是他孩提時代最早的記憶。而放眼全世界,沒有哪個電影人能像他那樣執著而忠誠於「童年」。
他的童話,雖然口味多變,但一定不摻雜水分。
就在老斯手握小金人的這一年,一個叫麥可·貝的年輕人入了好萊塢的行當,接拍了自己的處女長片《絕地戰警》,豪取1.6億刀的票房,一時風頭無兩。
這個只對爆破和女人感興趣的bad boy,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十年後,會與好萊塢最牛的老頑童走到一塊兒。
麥可·貝(左)與史蒂文·史匹柏(右)
他更沒想的是,自己甚至一度被認為是進入21世紀後「老斯接班人」的最有力爭奪者。對此,我權當是北美影評人的嘲諷。
在美國其它49個州人民的眼裡,加州人是「最討厭」的群體——自戀又傲慢,現實而貪婪,他們眼中只有美元、美元、美元。不過用雞湯的方式講,加州人這是懂得追求美好生活的表現。
某種程度上,所謂美國夢其實就是加州夢。
所以不難理解麥可·貝的膚淺,生長的環境使然。出生於加州洛杉磯的他,從小被灌輸的概念都是精英階層的高效與名利,而這也直接影響了他看待自己職業的方式。
1980年,麥可·貝15歲,在一個家名為「蛋」的公司得到一份暑期工的工作。但在他看來,這份工作實在是卑微,而且很機械,沒幹多久就走人了。
後面的事情很戲劇,那個破蛋公司之後發展成了盧卡斯影業,那個所謂的機械工作就是給《奪寶奇兵》分鏡頭存檔。但當時的貝卻很天真:「我以為這部電影會爛掉。」
年輕的麥可·貝
後來,貝的確找到了能讓自己興奮的領域——20歲時,他進入掙錢飛快的廣告業,拍了好多MV,而立之年導了人生第一部電影《絕地戰警》,套用了一個爛俗的雙雄故事,融合了超跑辣妹、爆炸追匪,賺得盆滿缽滿……
比起名譽,他似乎更在意效益。在與肖恩·康納利合作《勇闖奪命島》時,貝導毫不顧忌老邦德的顏面,唯我獨尊。
肖恩的表演方式偏傳統,更依賴排練的安全感。貝導的片場完全是拍MV那套模式,追求大範圍運鏡捕捉演員的臨場發揮。粗劣的製片氣得老戲骨整天罵罵咧咧,但在貝導的觀念裡,時間就是金錢。
肖恩·康納利(右)曾在《007:金手指》中飾演邦德
之後,貝導成了人們口中的「爆破王」、「賣拷貝」,但依然堅持自己的風格。
斯氏童話復活?2005年初,史匹柏撥通了麥可·貝的電話,邀請後者來執導真人版《變形金剛》。
要知道,從上世紀80年代動畫片《變形金剛》開播以來,史匹柏一直是其忠實粉絲,而將它搬上大銀幕則是他多年的夢想。
但這個case在老斯的桌上被一再擱置,千禧年後派拉蒙實在等不了,不斷催促夢工場開工。彼時老斯卻在為《慕尼黑》勞神,只得將這個重擔交給自己一直看好的後輩麥可·貝。
可是這個後輩卻不領情,對《變形金剛》這個低幼題材完全不感興趣,「他打電話給我的時候,我很想告訴他,這是一個糟透了的主意。」
不過,麥可·貝卻很想與老斯合作,所以便答應去孩之寶參觀。看完之後,他成了擎天柱的鐵桿粉絲。史匹柏最初給《變形金剛》的定義是「一個男孩和一輛車的故事」,依舊是斯氏童話熟悉的味道。
老斯(左)與貝導(右)在《變形金剛》片場
對於劇本,麥可·貝卻大搖其頭,覺得太小兒科,隨即大刪大改,加重了軍方的戲份,成了名副其實的「賣拷貝」出品。復活童心的希望被掐死在襁褓。
電影一上映,大家都在抨擊變形金剛怎麼能有鬍鬚和眉毛。但麥可·貝更在意的卻是成人世界的審美法則——香車美人,以及擎天柱肌肉的粗線條。
2007年,《變形金剛》上映之際,外媒採訪麥可·貝時問:「你如何平衡製片人史匹柏和粉絲兩者的要求?」貝憤怒地回答:「聽著,這是我的電影!」
的確,這是屬於麥可·貝的招牌系列。但,那又怎樣。
電影商人史匹柏的傳奇是屬於上個世紀末的,尤其是最後的十年。
很多人都誤以為老斯迷戀技術,有戰爭情節,但其實他作品的最大特質還是童心的流露。1991年,他拍攝《鐵鉤船長》時,想的便是逃離成人世界的各種壓力。
《鐵鉤船長》講述了成年的彼得·潘重回夢幻島與邪惡的鐵鉤船長戰鬥的故事
老斯在影片製作訪談中說:「我認為現在很多人都失去童年時的想像力,工作將他們壓垮了。」他說的其實是自己,更希望屈從內心那個彼得·潘的召喚,永遠不願長大,生活在夢幻島上。
不得不承認,新世紀的頭十年,老斯在想像力方面缺乏了活力,於是他想到了傳承,但麥可·貝絕不是最佳的選擇,僅從「復興童話」的角度說。
麥可·貝在《變形金剛》片場
《變形金剛》想喚醒大家童年看動畫片時的感覺。不過遺憾的是,麥可·貝並不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成長起來的那批電影人,他更像一個精明的商人。
老斯拋給他一個童真的點子,卻被立馬放到好萊塢的商業流水線樞紐帶上。就像25年前離開盧卡斯的「蛋」公司那樣,他一直是個追求短期變現的利益者。
在麥可·貝眼裡,電影是門生意。而在那幫老頑童的眼裡,電影卻是門藝術。
曾經有人問史匹柏,選一個能概括他作品中最傑出的畫面時,他選了一個最能與自己童年記憶相呼應的畫面:《第三類接觸》,小男孩打開客廳的門,看到從飛碟上發出的刺眼的紅光。
《第三類接觸》中的那道紅光
想必在麥可·貝的電影裡,除了一堆爆炸的特效光之外,很難找到一束來自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