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董卿帶著《朗讀者》第三季的先導片《一平方米》朗讀亭回歸大眾視線,相繼在北京、武漢、廈門三地開啟了朗讀之旅。
這一季,是先在街頭連續做了三天三夜的朗讀亭直播,這個期間採訪了很多不平凡的平凡人。
1
兩年前,《朗讀者》第一季曾火遍大街小巷,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2分。
這一季,節目以「向光歸來」啟程,從「一個人,一段文」轉換為「讀天地人心」,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成為供觀照的讀本,人人皆可成為朗讀者。
在72小時不間斷的直播裡,董卿作為主持人、製作人和總導演,一直都是以最專業的狀態、最溫柔的姿態去對待每一位朗讀者。
深夜直播中,47歲的董卿更是無數次跑著去見朗讀者。
2016年的《中國詩詞大會》給董卿贏來了一場開門紅,之後因為《朗讀者》,又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董卿:《朗讀者》之前的董卿,是一個做到極致的主持人;《朗讀者》之中的董卿,是一個忙得手忙腳亂的製作人。
製作節目的那段時間裡,她每天只睡2-3小時,用拔眉毛的鑷子拔白頭髮,不善於求人的她,到處找尋幫得上忙的人手。
董卿曾用一句話概括那時的艱難:「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
那個階段裡的董卿,卸下了身上光鮮亮麗的主持人光環,活得「狼狽不堪」,但也正是這份不堪,讓董卿通過《朗讀者》走出了主持的舒適圈。
2
有觀眾心疼董卿說:「她停下來歇一歇,不要讓自己太辛苦,身體很重要。」
也有觀眾留言說:「朗讀亭這三天的直播,比絕大多數錄播節目的品質還要高,只是偶爾點進去看一會兒,就已經哭了好幾次了。」
的確如此,節目沒有花錢買過一個熱搜,但那麼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卻被很多很多人所知道。
這些故事,不僅看哭了董卿,也看哭了很多觀眾......
這就是董卿堅持的意義。
雖然朗讀亭只有一平方米,但卻有無數普通的朗讀者,在這裡表達著他們在朗讀中獲得的快樂,在閱讀中汲取的力量。
3
有人說:董卿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好運氣的成分。
荔枝姐不否認這樣的說法,畢竟每個人的成功存在運氣的因素。
但是,董卿的今天,也絕對離不開她的自律、獨立和努力。
平步青雲終是僥倖,厚積薄發才是人間正道。
現在,雖然很多人提起董卿,大家都會說有氣質的央視一姐,對此說法,董卿是這樣回應的:
「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暫的,唯有用知識和涵養修飾自己才能美麗一生。我始終相信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總會在未來某一天發揮作用,使我變得更出色。」
董卿的起點並不高:
普通大專生,畢業於浙江藝術學院;
畢業後分別在浙江電視臺和東方電視任職主持人;
業餘時間,考取了上海戲劇學院電視編導系,1999年本科畢業;
報考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系,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2000年,主持「上海—雪梨雙向傳送音樂會」;
2001年,獲得中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獎項「金話筒獎」;
2002年,進入央視工作。在央視頭兩年的工作中,她共主持了130多場晚會和文娛節目;
2004年主持「青歌賽」,連續20天直播,幾乎都是晚上10點結束,換掉主持禮服後又進入會議中心工作;
2005年,第一次站在央視春晚的舞臺上,這一站就是13年。連續8年被評為央視年度十佳主持人;
2014年,在事業高峰時選擇暫別央視,赴美國南加州大學留學。課餘時間還重拾了中國古典名著和詩詞;
2016年,帶著《中國詩詞大會》回歸央視;
2018年,擔任《朗讀者》製片人兼主持人至今。
成功從來都沒有什麼捷徑,只不過都是腳踏實地的努力罷了。
倘若董卿沒有從小堅持的閱讀習慣,以及大量的知識底蘊,也不會有今天她在節目中的完美表現,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
董卿曾說過:「我的人生,就像用唾沫星子,一點點搭一個燕子巢。」
直到今天,擁有如此成績的她,也未有一絲倦怠,除了對工作的熱愛和尊重,更源自於自己內心的最終追求。
每個人的命運,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只要你找對自己的方向,付出足夠的努力,往往就會有「逆天改命」的奇蹟發生。
這不是心靈雞湯,而是人生哲學。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問題: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董卿?
荔枝姐認為,是因為她做每一件事,都會拼盡全力,這就是她的底氣,更是一種溫情。而正是這種溫情,治癒了太多太多內心缺少溫暖的人......
希望,我們最終都能成為有底氣的人,都能通過努力,而活出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