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值班主任:胖球】
我個人對抗疫劇基本上沒有抱任何希望,也沒有任何想關注的意思。結果今天看見匪我思存發微博說「誰也別在我面前誇那部爛劇,誰誇拉黑誰」,然後又真的拉黑了一個粉絲以後,《最美逆行者》讓我有了想一探究竟的衝動。
說實話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決定,氣得我在家走圈兒。
首先匪我思存提到的《最美逆行者》黑武漢人各種不配合,有沒有這種情節?有,並且很多。孩子確診了,醫生要求父母也做檢查,老兩口馬上翻臉說孩子生病檢查我們幹什麼?你們醫生就是想騙錢。
老人發燒出現症狀不配合年輕人,在家不戴口罩不隔離然後傳染了一家子。
小區出現確診病例,一幫人站小區門口跟社區的人理論要求去上班,還要硬闖。
社區人員上門檢查提問被人瘋狂摔門,各家各戶都不配合。
孕婦直接跟社區人員發脾氣,叨叨叨說一頓訴求,然後翻著白眼把工作人員轟出去。
在這部劇裡基本上沒有正常的普通人,全部胡攪蠻纏情緒激動,每個人都是憤怒的化身,點個火就能衝出亞洲。
確實,疫情突如其來一定有不懂事兒的人,大家還沒有意識到疫情嚴重性的時候,基本上所有年輕人都在微博上抱怨家人不聽話不戴口罩。但聽話的人不仍然是大多數嗎?
而且全國人民馬上就意識到疫情有多嚴重了,光是醫院裡就排了多少號的人等著治病,這是全國人民共同抗擊的災難,怎麼到《最美逆行者》這裡,抗疫成了醫鬧了??
照《最美逆行者》裡演的,不懂事兒的群眾比例如此之高,估計明年這疫情也好不了,導演跟編劇也沒機會寫這種劇本兒作這種妖。
還有一點讓我特別迷惑的是,《最美逆行者》真是一點兒也看不出抗疫的緊張感,一片歲月靜好,醫院裡窗明几淨,除了醫護人員穿著防護服,真是完全看不出來這是醫院。忙碌程度甚至趕不上平時去看感冒的人流量。
病人和家屬通電話,四五個醫護人員站一排在旁邊兒不幹活。
一個病人去世了,倆軍醫守著空無一人的大走廊說悄悄話。
你告訴我這是抗疫前線醫院?我怎麼記著所有的醫護人員都在超負荷工作,醫院病患多的沒地兒下腳?
病人也一個比一個體面。搶救不及時死去的患者臉乾淨得像畫了個全妝。
和老伴通電話的爺爺狀態好到把呼吸管子拔了換身兒衣服就能跳桑巴。
還有硬朗的老兵患者佔著床位說:病房急缺別救我了!然後拒絕接受任何治療。
大爺!你佔著床位拒絕接受治療是在添亂,明白嗎?真想讓出病房,先從床上下來。
《最美逆行者》裡看著稍微像點樣的可能就是「兔子大叔」,以當時誤入武漢的東北志願者為原型講的故事,最終呈現效果頂多也就是矬子裡拔大個,跟看了個少兒節目一樣,畢竟兔子大叔在醫院裡做的最驚心動魄的工作就是給確診小孩兒畫漫畫。
除此之外,旁白裡說著疫情有多麼多麼嚴重,畫面裡是醫生在領盒飯。
旁白說確診人數再創新高,醫生們像走在月球上一樣蹣跚。
疫情期間的緊迫感、生死時速、超負荷工作、家庭悲劇等等等,都沒有。不知道自己在看啥。
相比之下《金銀潭實拍80天》就太真實了,短短70分鐘,硬是讓人把整個抗疫過程過了一遍,甚至還展現了當時我們無法看到的醫院裡的實況。
一上來就是一系列的病亡者名單,直接把你拉回今年一月。
接著幾個鏡頭配合著介紹性的旁白,工作人員都神情嚴肅,甚至沒有人在正常走路,都是快走甚至小跑。
真正在接受治療的人都是這樣的——神情倦怠,蓬頭垢面。因為身體忍受極大痛苦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會在乎儀表,更別說在搶救的時候頭髮還能保持一絲不亂眉毛如刀刻。
病房裡跟家人通話是什麼樣的?肯定不是《最美逆行者》裡那麼體面的,說話都說不利索需要醫護人員在旁邊兒幫著說明近況,因為胸悶。
為什麼一家人都確診卻不能收治於同一家醫院?《金銀潭實拍80天》告訴你,因為哪怕是一家人患病程度也不一樣,根據病情會被收治到不同醫院。
醫生們一定是溫暖的,但不是大半夜坐病人床邊兒默默凝視,而是在病人昏迷不醒的時候一直在旁邊向病人喊話:「你老公說孩子很好,讓你放心。你放心好不好?你一定要挺過來好不好?」
ECMO好像是新冠剋星一樣是嗎?其實ECMO是新冠病人戰勝病毒的最後一線希望。甚至病人面部因為固定機器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擦傷,脖子上也全都是管子。
現在疫情過去,大家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痊癒的計程車司機上班第一天沒拉到什麼掙錢的活,坐在路邊兒吃自己最喜歡的小攤。這是真正的後疫情時代。
抗擊新冠對全國人民來說都是不能忘記也很難忘記的一段經歷,一會兒充滿希望,一會兒又絕望到感嘆人類的渺小,每一個個體,每一個感動或心碎的瞬間都在牽動著全國人民的情緒。
而《最美逆行者》是對這些回憶的無情嘲諷。我們當然沒有期待這樣的劇集裡每個人都極其高尚,在社區工作的小鄒聽說武漢封城想要趕緊走,結果火車停運被迫留下,社區給發的口罩又是一次性的,她擔心自己的安全開始發脾氣。
這樣的內容不是不應該有,因為我們並不想將任何人塑造成英雄,但一切藝術創作至少要不帶有任何惡意的傾向。
大巴公司呼籲員工自願加入抗疫運輸隊,結果一大幫男性誇誇上來摁手印兒,女性都推三阻四不願意上前線說自己有家庭。
這是真的嗎?為什麼大多數人的記憶裡,前線有無數女性醫護人員、女性工作者?現在的男性文藝工作者能不能厭女情結別這麼嚴重?這性別紅利可是吃到骨頭渣都不剩了,抗疫的時候無數女性自願上前線,多危險的工作都做了,現在疫情結束了在家寫劇本的人開始內涵上女性了。
最後自願上前線的李文麗還是離婚狀態,說自己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合著女性工作和事業理想在某些男性心裡就是不能兩全了是吧?
更噁心的是啥呢?李文麗前婆婆確診了,前夫在建方艙醫院,沒辦法了求李文麗照顧。
我尋思這男的是前線英雄,李文麗也是前線英雄啊?怎麼男的走不開照顧不了自己的老娘,前妻就有時間照顧已經沒有關係的一直欺負她的前任婆婆嗎?
結果李文麗真的就照顧了,然後婆婆終於良心發現向李文麗道歉了,然後李文麗和前夫復婚了。真是個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請問這麼噁心女性到底有什麼好處?爽是嗎?性別紅利讓男的佔盡了不說,還得寫個劇本拍成電視劇過把癮是嗎?
《最美逆行者》執行出品人回應了劇情爭議,怎麼說的呢?
「故事是故事,價值觀是創作者賦予作品的。而創作者賦予作品價值觀,和最終觀眾能夠體會到的價值觀不是一樣的。」
又搞那一套「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我太明白這人在說什麼了,意思是我們拍的時候根本沒想到有人因為侮辱女性挑我們毛病,我們確實沒想侮辱女性,因為看不起女性已經是我們的基因,意識到自己的基因有問題是很難的。
更噁心的是,《最美逆行者》正在侮辱的不止是女性,還有所有為抗疫奉獻過的前線英雄,還有所有遵守抗疫措施為抗疫盡了一份力的普通人,它侮辱了所有人。
人的記憶是不會說謊的,該銘記的每一個瞬間,不能被忘記的每一次心痛,我都牢牢記在心裡。那些不能忘記的,和《最美逆行者》裡演的沒有任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