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在成都第六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嗶哩嗶哩動畫(簡稱「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向與會人員表示:紀錄片行業正處於第三次浪潮的開端,與此同時,B站將會持續助力國內紀錄片發展的浪潮。
「2016年以來,紀錄片和網際網路開始產生化學反應,《我在故宮修文物》、《尋找手藝》等優秀作品在網絡走紅,紀錄片快速走向以往被業界主流忽視的年輕人」,在她看來,這些紀錄片作品,大多數由網際網路平臺驅動、面向網際網路用戶製作、在網際網路平臺播出和傳播,B站將其定義為「網生新派紀錄片」。
網生新派紀錄片在保留紀錄片真實內核的基礎上,形態更為豐富多變,一些紀錄片創作者則在探索全新的表現形式。以B站自製的《歷史那些事》為例,該片採用「紀錄片+小劇場」的二重結構,小劇場風格輕鬆幽默,但內容均來自經嚴格考證的史實。
內容生活化、表現手法「接地氣」、注重觀眾體驗和感受,這種「人本主義」傾向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另一大特點。「《我在故宮修文物》本來可以做得很嚴肅厚重,但是它選擇捨棄宏大歷史敘事,轉而回歸『人』的本身,近距離展現文物修復專家的內心世界和日常生活,把很多年輕人都吸引進了B站和電影院」,李旎表示。
不僅如此,網生新派紀錄片以網際網路為主要播放載體,創作者更加注重作品的互動性和傳播性。在B站,彈幕和評論區是創作者與觀眾互動的重要渠道。「我們在B站看《人生一串》,能看到視頻裡有很多彈幕。彈幕是網生新派紀錄片的標配,它能極大擴張紀錄片內容的信息邊界」,李旎說。
談到B站未來如何把網生新派紀錄片做好,李旎認為,首先是不以流量為導向,對價值觀要有堅持。「紀錄片這個品類很特殊,如果一味以流量為導向,內容很容易走偏。我們的用戶很年輕,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所以做紀錄片必須堅守價值觀導向,注重用戶正反饋和內容品質。」
去年底,B站啟動了致力於發掘優秀紀錄片作品和創作者的「尋找計劃」,其中《人生一串》是該計劃的重要成果。「過去一年,『尋找計劃』做出了《歷史那些事》等話題作品,與傳統的紀錄片機構也有深入合作。比如邀請央視紀錄頻道入駐B站,與上海紀實頻道聯合共制欄目《紀錄片編輯室》,與五星傳奇聯合出品系列紀錄片《極地》等等,」李旎表示。
不只是國內紀錄片的製作、輸出,李旎表示B站也一直與各大海外紀錄片攝製機構有所合作,在Discovery專區引進了145部紀錄片,B站獨家上線的內容時長更是高達200小時,並且這個數字將會在未來一直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