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內地,香港音樂的火爆程度也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國語版本還是粵語版本的歌曲,都有一大批忠實粉絲。除了歌手們深厚的唱功加持之外,佔有大比重的要數港樂飽含內蘊的歌詞了。
這其中尤為著名的詞人要數林夕和黃偉文兩位詞作者,而優秀的詞作者卻遠不止這二人。而今天要說的這位便是一個低調卻實力雄厚的新生代詞人——林若寧。
頂著「林夕徒弟」這一名號的林若寧,被人拿來和林夕作比已是常事,他的作品中雖有林夕的影子,卻是極富才情的一位作者,筆下名曲如張敬軒《櫻花樹下》、《追風箏的孩子》,陳奕迅《七百年後》、《遠在咫尺》,吳雨霏《吳哥窟》以及古巨基《鑽石敗犬》等諸多歌曲,都是傳唱日久的經典作品。
提及對林若寧之時,林夕也只是說:「我不敢說他(林若寧)是徒弟,其實也沒說接不接班的。」言語中自謙的同時也不乏對這位愛徒的殷切期盼。
林若寧,原名龐健章,2001年的時候才開始填詞,將近17年的生涯中作品有600多首。是林夕旗下商業電臺的一位總監,當初叫這個筆名是因為填詞急需一個名字,而林夕又希望自己的徒弟和自己同姓,「若」和「寧」二字是臨時從雜誌中所選。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這個女性化的名字,能讓人不與他的現實生活混淆起來,從而能做到生活、寫歌兼顧。
1986年,那時候還是新人的林夕飽受質疑,一「怒」之下寫出《傳說》這首歌,將深厚的文字功底展現的淋淋盡致。彼時的林若寧還在上小學六年級,在電臺聽到這首歌便被歌詞中的古典韻味吸引,後來他知道這首歌是受唐滌生影響之後,就開始學習唐滌生相關的粵劇詞。
林若寧初期是不乏對林夕的模仿的,他又尤其喜歡「中國風」的東西,作為林夕的大弟子,他甚至認為林夕的詞就是好壞的標準。
林夕對林若寧的評價也不全是自謙,他也認為林若寧對《道德經》的理解不必自己差,而林若寧對婉約的詞尤為擅長,筆下的詞清奇哀婉,對情歌的理解堪稱香港作詞者中獨具一格的存在。
從來我只配獨處地牢 在暗灰天空找最好——《悲歌之王》風箏飛不出嘆息橋 即使分開不必仰天長嘯——《追風箏的孩子》分一碟相思豆 冬至送輕舟 紅霞熔掉你 身邊白雪——《慕容雪》
潛心研究香港音樂文化的林若寧,在外界眼裡更像是一個「內斂的人」,也或許是深受《道德經》等古典文化的薰陶和影響,不驕不躁、淡泊名利正是林若寧的優點和過人之處。
林若寧甚至低調到,你在搜尋引擎裡找到的他的照片甚至都不會超過十張,還多是以合照為主。
在《林夕字傳》裡林夕也提到過林若寧,林夕說:
我很多謝林若寧不斷在批註中單打我寫得出做不到,能醫不自醫。我一鬥氣,可能就立地成佛。
更是直言自己這幾年很想寫得好,就是為了不想令林若寧失望。
如今林若寧入行已有近17年之久,手中的經典曲目更是遍布港樂,他把很多好作品給了陳奕迅、給了張敬軒、給了吳雨霏、給了李克勤、給了楊千嬅、給了古巨基、給了薛凱琪、給了許志安、給了AGA等等。
自己卻依舊是掛著筆名的「林若寧」,寫自己喜歡的歌,過與世無爭的恬淡日子,顯得更是難能可貴。
現下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是近年發展最快的新晉填詞人,更是有人評價說他有生之年必能達到林夕現在的成就,但或許對他而言,這些所謂的「成就」並沒有那麼重要。
你知道林若寧這個人嗎?你認為他會成為「下一個林夕」嗎?
評論區發表一下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