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羅斯馬尼》(1969)是 帕拉傑諾夫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喬治亞最令人驚奇的作品。
影片模仿皮羅斯馬尼的繪畫,以樸素、風格化、宛如置身幻境的畫面,敘述了這位畫家的生平。
影片以縮影的形式和獨特的節奏表現了這位藝術家的憂鬱、孤獨和缺乏知音的生活,幾乎沒有對白;但同時,影片卻揭示了畫家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他心馳神往的繪畫主題,竭力去探索他的性格。這部影片的特點,就是具有某種莊嚴的情調,對最微小的細節也備加重視。
導演: 帕拉傑諾夫
編劇: Erlom Akhvlediani / Giorgi Shengelaia
主演: Avtandil Varazi / Dodo Abashidze / Zurab Kapianidze / Boris Tsipuria / Amir Kakabadze
類型: 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 喬治亞語 / 法語
上映日期: 1972-09-24
片長: USA: 85 分鐘 / Germany: 105 分鐘
又名: Pirosmani
《百萬束玫瑰花》
他曾擁有住所和畫幅。
從前他是一位藝術家,
曾被一位女演員迷住。
那位女演員喜歡鮮花。
於是他賣掉自己的房產——
賣掉畫幅和棲身之處——
用得來的全部現款
給女演員買來鮮花無數。
你只要一早就站到窗前——
可能你會懷疑你神志不清?
整個廣場都被鮮花蓋滿,
你可能覺得仍突然處在夢境。
心靈變得既冷淡又漠然——
哪一個有錢人發的怪癖?
但是藝術家當時就站在窗前,
他已經窮困得一錢不值。
他們的會面曾多麼短暫。
當天夜裡她就乘火車離去。
但是她在自己的一生中間,
曾經有過瘋狂的玫瑰曲。
藝術家孤苦地度過一生。
艱辛的滋味沒有少品嘗。
但是他的一生也算有幸,
那就是用玫瑰鋪滿廣場。
沃茲涅先斯基詩李海譯
這首詩是根據皮羅斯馬尼的愛情故事創作的,後被普加喬娃演唱為歌曲「一百萬朵玫瑰」(視聽:http://v.qq.com/boke/page/s/0/v/s0148d9gkpv.html)
藉由電影沙龍的機會,放映了這部電影。但是網上極少搜到皮羅斯馬尼的中文資料。後請朋友幫忙查閱和翻譯了一些英文資料,整理如下:
尼科·皮羅斯馬尼,全名尼古拉·阿斯拉諾維奇·皮羅斯馬尼什維利,1862年5月5日生於格魯吉亞卡赫季州米爾薩尼地區一個農民家庭。該地區因出產喬治亞最好的紅酒而廣為人知。
他的父母,阿斯蘭·皮羅斯馬尼和塔可利什維奇·特克勒,都是農民。他們以幾頭奶牛和一小片葡萄園為生,與兩個女兒瑪麗亞姆、佩佩,以及尼科活得不失尊嚴。
1870年,隨著父親突然離世,皮羅斯馬尼家相對寧靜的生活不可避免地結束了。
之後,他成為孤兒(存疑,有資料表示其母仍在),被交於兩個姐姐照顧,並於1870年隨他們搬到了提比里西住在離提比里西火車站不遠的一間小公寓裡,靠給富人家幫傭為生,並學會了讀寫俄語和喬治亞語。1876年,他回到米爾薩尼成了一名牧民,並逐漸認識到自己內心對繪畫的熱情。
1882年,他與同樣自學成才的George Zaziashvili一起開了一間畫室,製作廣告牌。1890年,他找了份列車售票員的工作。1893年,他在提比里西與人共同建立了一家奶牛場,但於1901年離開。
皮羅斯馬尼自學繪畫,尤為擅長直接在黑色油布上作畫,他的畫作常以動物、食客與侍者為主題。他曾根據提比里西地區某些店主的要求,製作廣告牌,油畫和肖像畫。儘管他的畫作在當地小有名氣(有200來幅傳世),他與職業畫家的關係卻仍然比較緊張。對他來說,生存總是比抽象審美更為重要。
皮斯馬羅尼深愛著瑪格麗塔(Margarita)——一位到訪過喬治亞的法國女演員,為了表達他對瑪格麗塔的深情,他用玫瑰把她下榻的旅館窗外的廣場鋪滿。
在作家康斯坦丁·帕烏斯託夫斯基(Konstantin GeorgiyevichPaustovsky)的手稿裡,他描述了這個鮮花四溢的廣場,勾勒出那幅美麗景象:卡車滿載鮮花多到幾乎溢出,花上的水滴就像清晨的露珠,有億萬顆,好像是從彩虹上滴落下來的……
皮斯馬羅尼這段特別的愛情廣為流傳,後來還被安德烈·安德烈耶維奇·沃茲涅先斯基(Andrei AndreyevichVoznesensky)寫進了詩裡,這段奇緣還給了阿拉·普加喬娃(Alla Borisovna Pugacheva)靈感,使她寫出了歌曲「一百萬朵紅玫瑰「。
瑪格麗塔也是皮斯馬羅尼的靈感之源,她幾乎出現在他以後的每一幅畫作裡。
尼科·皮斯馬羅尼生於貧窮,死於貧窮。可悲的是,他的在世時未被其國人認可。死後,他特殊的「原始主義」繪畫技巧才為他贏取了聲名。他著名的畫作有:「喬治亞的婦女和兒童(Women with children ofGeorgia)「,「帶著傘拿著花的婦女(A woman with flower and umbrella)「,「女演員瑪格麗塔(ActressMargarita )「,「五位王孫的盛宴(the feast of the five princes)「。
皮羅斯馬尼因貧寒在1918年復活前節一夜倒在一個他用來栖身的小酒窖裡。死因是營養不良和肝功能衰竭,他被葬在尼諾城的一塊公墓裡,具體地點沒有註冊,所以不得而知。
1918年,皮羅斯馬尼的油畫在喬治亞畫家的第一次大型聯展上展出。1920後,少有文章提及他(這一點有待考證),50年代後對他的興趣漸長。第一部關於他的書於1926年以喬治亞語、俄語和法語出版。畢卡索1972年繪製的一幅人物素描就是受他啟發。許多導演以他的生平為題材拍過短片和紀錄片。其中格奧爾吉·申格拉亞(GiorgiShengelaya)於1969年拍攝的電影《皮斯馬羅尼》嬴得了1972年芝加哥電影節大獎。提比里西為他建起了紀念柱,米爾薩尼有了關於他的博物館。如今,他的146件作品在喬治亞美術館中展出,還有16幅收藏在西格納吉的歷史人種博物館。
喬治亞的拉裡紙幣上印著皮羅斯馬尼的肖像——這是他的祖國對他遲來的追念。
翻譯:李捃君,編寫:不流
基於維基百科和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368907/等資料
魚羊鮮藝術小組成立於2015年,是由多位藝術家組成的實驗藝術團體。致力於各種思想和觀念實驗在當下的可能性,旨在挖掘藝術行動在當下的現實意義。
微信公眾號:yuyangxian_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