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鐘前《葉問3》上映。有小朋友說,「你給我的公眾號寫個影評嘛,對比一下3和1、2的差別」 。可我覺得它們肯定沒差別啊,這種題材叫好又叫座、意識形態正確又有票房,導演幹嘛要換思路啊。能變的就是演員更大咖(聽說這次是和泰森打)、打得更漂亮(聽說武術指導換了袁和平),可下面針對《葉問2》寫的這些都不會換啊。當然,我不打算去看,如果你不小心看了發現有不一樣,歡迎來打臉。
↑ 圖片來自網絡
衝進放映廳時,電影已經開演,和小M(封面照片是她拍滴)匆匆找了位子坐下。黃曉明上場時,我和她說了網上看來的笑話,「這部電影,甄子丹負責葉問,黃曉明負責二」。小黃的表演讓我想起《保持通話》的劉燁,劉是壞得太明顯,他是莽撞得太模式。還是愛甄子丹,愛穿長衫的他、短打的他,最愛他出手之前,輕挽袖口,透著一股飄逸和儒雅(插一句,自從甄子丹和趙文卓撕過之後,我就不愛他了)。
↑ 圖片來自網絡
去電影院之前,聽到很多評價。其中一些人講到,電影中葉問打敗英國拳王龍捲風,全場自發響起了掌聲。說者帶著讚許,我聽得卻有些失望,這恐怕又是一部大家在電影院集體YY的片子。學媒體的朋友知道,媒體的一大功能就是「移情」,簡單地講,是將你的情感投射到媒介產品中,甚至是安放一些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安放的感情。在我看來,媒體還透著股沒什麼吆喝什麼的風範。
舉個例子,曾經的《超級女聲》號稱「零門檻選秀」。2005年的夏天,這節目讓眾生傾倒,參賽的不用說,就連那八桿子打不著的也捧著電視如痴如醉。WHY?某種程度上,這類節目打造了一個眾生平等的虛幻世界,而作為看客的我們實際生活中對平等的渴望在這裡被滿足。「這不是挺好嗎?」oh, no.這是麻醉。看完節目,難看的女孩還是在相親中被人嫌棄,沒房的男人還是發愁老婆。
So 我想問的是,《葉問2》的鼓掌是不是說明了些什麼。《葉問1》是導演的round1: 葉問 V.S. 日本人,《葉問2》round 2: 葉問V.S.英國人。葉問一次次倒下又站起來,最終戰勝了對手。我們是在移情嗎?用電影編織一個勝利的童話,然後自己再陶醉其間。《葉問2》結尾我看到四裡八鄰歡呼雀躍,但回到葉問生存的大時代,個人的亮色抹不去中華民族的苦難。回望歷史,日本人、英國人(以及3當中美國人)的設置都暗合了我們的民族情緒。但是面對曾經的弱小與自身的不足,將自己麻痺在幻想的勝利中是鴕鳥心態,無益於真正的強大和進步。
↑ 圖片來自網絡
《葉問》中我們的對手是強大的、粗暴的、歧視中國人的、沒涵養的,我們的葉問是更強大的、儒雅的、認為人格是不分貴賤的、謙遜的,這是不是粗暴的兩分法?·就我的觀察,絕大部分英國人不會囂張到龍捲風的地步。但當我們經年累月給他們塑造出了某種刻板印象,煽動起來的情緒是可怕的。「9.11」的時候,宿舍晚上12點給電讓大家看新聞。很多同學在走廊裡歡呼,認為終於有人收拾美國人了。這所謂的「民族仇恨」居然大到漠視生命的地步,兔死尚且狐悲,生而為人面對無辜同類生命的消逝居然歡呼雀躍,我感到非常的寒冷。
小M同學講,人人都愛暴力,因為它是人在骨子裡流淌的原始欲求。那麼在馬斯洛的體系中,這是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受眾自然最多。所以,我承認雖然我有思想上的反抗,但我仍然不費力氣的把這一百分鐘的電影看下來,甚至可以說是扣我心弦,沒有一點看所謂「文藝片」時出現的掙扎。「流血+熱血」的元素註定票房不錯,叫好又叫座。也許是在《葉問1》中導演嘗到了甜頭,《葉問2》中故事更是簡單得只剩下了這兩個元素。可是,為了商業來煽動大眾,是不是居心險惡了一些?可是,我們還能如此輕易地被煽動,算不算是一種悲哀?
關注一下,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