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投資理財類詐騙多發,其中,市民閔先生陷入「炒港股」這一騙局,最終被騙380餘萬元。「投資理財類詐騙有一種特點,就是騙子會給一點甜頭讓受害人嘗嘗,有的甜頭甚至能讓你提現數萬元。」市反詐騙中心民警提醒,大家千萬不能被這些甜頭所迷惑,對於一些所謂高收益的「投資項目」,一定要保持戒心。
重點案例1
成功提現一萬元後被騙380萬元
之後,閔先生開始跟隨理財老師在App上炒股賺錢,還成功提現了1萬元。這降低了他的防備心,隨即又陸續通過網銀向理財老師提供的多個銀行帳戶轉帳,共計380餘萬元,後發現被騙。
閔先生遭遇的是典型的投資理財類詐騙的常見套路。「在此案中,我們發現,騙子使用多個銀行帳戶來接收錢款,然而這些銀行卡並不是卡主本人在使用。」民警介紹,這些銀行卡是通過正規流程實名登記辦理,被卡主賣出後流入騙子手中,成為犯罪分子實施詐騙的工具。
受害人以為自己向這些卡轉帳是在充值炒港股,且App上的餘額顯示在增加,但其實資金沒有進入正規的證券帳戶,餘額只是騙子在App後臺修改的數字。
重點案例2
成功提現4萬多元後被騙54萬元
市民孫先生遇到的也是投資理財類詐騙,只不過詐騙App外殼有所區別。1月4日,孫先生報警稱:去年11月,一位網友向自己推薦一款投資賺錢的App,只要充值購買汽車就行。「用兩種方式購買:拼購(需要付十分之一車款)和自購(付車子的全款)。
不過,購買者不會真的收到車子,對方聲稱會幫幫他(孫先生)租車,每天及時返還收益。而且平臺還可以回收車,根據時間長短可以折現。」民警說。
從去年11月22日至1月4日報警,孫先生陸續向對方帳戶進行充值,期間成功提現過4萬多元。後孫先生看到App客服發布信息,有保時捷購車優惠活動,買車贈送66666元現金券到軟體帳戶,可提現。孫先生隨即「自購」保時捷,然而卻發現現金券無法提現。
孫先生趕緊聯繫客服,對方以「車未交保險費、收益稅和監會規定存在大額交易嫌疑,需要所有購車的20%個人所得稅」等為由,再次讓孫先生轉帳。隨後,孫先生發現被騙,共計損失54萬元。
提醒1
對於投資理財類詐騙,一定要做到4個「不要」
「對超高收益的投資要保持戒心,一定要做到4個『不要』。」市反詐騙中心民警提醒,不要被高利率迷惑雙眼,切勿相信只賺不賠的「買賣」,避免落入網絡投資理財詐騙陷阱;
不要輕信網際網路平臺上陌生人發布的薦股、釋放內幕消息之類的信息,不加入都是陌生人的「投資群」;
不要輕易下載陌生人推薦的無法驗證是否合法合規的理財平臺,更不要向平臺注資,這些都是騙子搭建的非法釣魚網站;
不要向陌生的對公、個人帳號匯款轉帳,一旦遭遇詐騙,保存好匯款或轉帳時的憑證,並立即報警。
提醒2
這兩類詐騙也要當心
刷單詐騙:
1月5日,劉女士報警稱,她在微信群看到刷單賺錢廣告,隨即下載一款App聯繫「派單員」。對方以「多連單、操作超時」為由,讓劉女士多次刷單。劉女士先後轉帳共計11萬元後,對方沒有返款,發覺被騙。
警方提醒:刷單都是詐騙!市民被騙後要立即報警,並將對方的QQ、微信、電話號碼、聊天記錄等留存提交給警方,以便破案。
冒充物流理賠詐騙:
1月4日,蔣女士報警稱:她接到自稱「客服」電話,對方詢問她快遞是否丟失,並告知其準確的快遞信息和收件地址。對方以理賠退款為由,通過簡訊發了一個連結網址。蔣女士點擊該網址操作退款事宜,經多次輸入驗證碼失敗之後,對方稱驗證超時,重新發了一個連結。蔣女士繼續按對方提示操作,後收到多個驗證碼。
對方稱已將退款打到其借唄上,蔣女子發現借唄上有3萬元。對方以「多打款」為名要求退款,蔣女士按照對方提供的銀行帳號和驗證碼在微粒貸、美團信用卡等軟體上進行操作。
最後,蔣女士發現銀行卡損失95690元。警方提醒:市民如遇沒收到快遞的情況,可自行登錄購物網站查詢物流狀態,或者登錄相關快遞公司官方網站查詢單號,不要輕信陌生人退款、賠償等說辭。[聲明:此文來源於常州晚報。轉載此文是為了避免更多的群眾上當受騙。若有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